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水浒传》学习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几种作用

(2016-08-19 18:41:56)
标签:

杂谈

分类: 共读水浒

 

 

       读《水浒传》学习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几种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部作品的成败。典型人物是存在于典型环境中的,“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若没有这样一个自然的、社会的‘周围的世界’,小说中的典型本身就会变得很抽象,从而失去了现实性和真实性。”而典型环境又是由围绕在主要人物身边的次要人物构成的。《水浒传》总共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其中每一个英雄鲜明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围在他身边的那些次要人物。下面我将就小说中提到的一些次要人物的不同作用加以分类浅析。

一、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人物是情节的制造者”,《水浒传》中的许多人物在“情节”方面起着线索作用,以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言、所为串起小说的内容,丰富情节本身使其具有真实性并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例如:

宋江故事中的王婆牵线搭桥,为他介绍了阎婆母女后,阎婆惜背叛宋江,导致宋江失手打死阎婆惜之后走上逃亡之路,这是宋江走上江湖的开始。

武松故事中的王婆是整个阴谋的线索人,她说自己能“教唆得织女害相思,调弄得嫦娥寻配偶”,为了得到钱财不惜害人性命。从诱导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到潘金莲下毒害死武大全是王婆亲手策划一步一步撺掇而成的。另外,像何九叔、郓哥也对武松成功报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何九叔是武大的验尸官,他先是感觉到西门庆给的银子来的蹊跷,但不敢不收。在验尸现场他看了尸体后他大叫一声,突然吐血昏厥过去,使小说波澜迭起,疑问重重。武大火化时,何九叔偷偷的藏了武大的遗骨,留下有效证据,怕武松来寻事,后来果然不出所料,这骨头救了他一命。这里生动的写出了何九叔久经世故,明哲保身的小市民形象。郓哥为得到一些银两过活,便去寻找西门庆,然而并不顺利。不但遭到了王婆的阻拦更是被王婆痛打滥骂,他气不过,为了报复王婆就去寻找武大,告诉了他潘金莲的勾当,武大因此而毙命。如果没有郓哥,武大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此事,也就不会毙命,后来的武松报仇也就无从展开。何九叔为了明哲保身将“真凶之球”踢给了郓哥,最后借郓哥之口武松得知了事实的真相,并为哥哥报仇血恨,使情节波澜起伏。

    还有林冲故事中的锦儿、陆谦、富安也多多少少起到了推动故事发展情节的作用。假如没有锦儿给林冲的两次报信,林冲的妻子早就被高衙内欺负得手了。故事最多也就是直接发展到林妻自杀,林冲受辱。而作者偏让锦儿在事情发展的危急时刻出现,为其报信使林冲及时救下妻子。而林冲虽然救下了妻子却一次次忍气吞声,这更能显示出林冲的委曲求全、懦弱形象。陆谦和富安在高衙内欺负林妻的过程中不断的“出谋划策”,使得恶事得以实施,林冲一次次陷入了他们的阴谋诡计。两个小人使得后来的故事情节越发奇巧多变,扑朔迷离。

 

二、对比衬托,个性鲜明

人们说《三国演义》“有以宾称主之妙”所谓以宾称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手法。例如:用曹操的奸诈衬托刘备的仁厚;用周瑜的狭隘嫉妒衬托诸葛亮的智慧胸襟。而在水浒传中这种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角的手法也处处可见。

例如:

用武大郎的低能、矮丑、懦弱衬托武松的勇猛、英武、刚直。先说外貌,武松“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气”;武大郎却是“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生得短矮又被人唤作“三寸丁谷树皮”。再说性格,武松威武雄壮,无人不敬不怕;武大软弱胆小,无人不欺侮不戏弄。因此武大郎,不武,不大,此名是为反语。那么武大就毫无用处?非也,衬托武松亦成就武松也。

以潘金莲的心邪衬托武松的性直、正派。潘金莲初见武松便说“叔叔万福。”后文接连叫了三十九遍“叔叔”一次比一次亲昵,远超乎兄嫂之情,后来在酒桌上潘金莲不再叫叔叔直接挑明了说“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残酒”俨然将叔嫂关系丢在九霄,倒真像是男女调情。她痴心念念的照顾武松的起居饮食,饭桌上更是对武松一次次眉目传情,可见其心中邪念。而在武松看来“兄嫂如母”初见潘金莲便“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对其一直恭恭敬敬。当武松面对嫂嫂那一双深情眼时,“吃他看不过,只低了头,不恁么理会”,金圣叹先生说“不恁么理会”五个字伟出圣贤心性来,便觉“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后文处处写潘金莲挑逗,武松都不以为怪,任凭她卖弄风情,也一点不上心。最后忍无可忍便一下子翻脸,打翻酒杯,泼凉了潘的心,打碎了潘的期望,可见武松的性直,正派。

用陆谦对朋友的卑鄙无耻、背信弃义衬托林冲的善良信任、天真可怜。陆谦是林冲从小到大的好朋友、铁血兄弟。林冲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至交,自己遇到了高衙内的欺侮,心中感到郁闷,本来就觉得窝囊,不愿向人提起,连鲁智深他都不告诉,但他却将这苦闷只对陆谦一个人说了,可见其对陆谦的信任。但陆谦却为了保全自己,攀附权贵,不但不帮助好朋友解脱,反而在假惺惺的同情背后,助纣为虐,步步为营,设置陷阱,将林冲推向死路,他在用朋友的血来泼红自己头上的花翎,丝毫不顾多年的朋友情谊。陆谦的背信弃义更显出林冲的老实质朴,也更显出林冲不辩善恶的愚蠢,可是面对一个多年的好友,谁会想到时刻防备着被好兄弟暗算呢?只能说人世险恶。

用李逵的性真话直衬托宋江的权诈虚伪。文中宋江一卖弄“忠义”,若李逵在场便要跳出来,真言点破。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在金评本上第四十一回李逵由宋江接父、公孙胜探母引得自己也想回家接老娘。一时兴起,非去不可。且不说,宋江回家见老父是如何坚决,李逵提出想法后,宋却立刻说使不得”。李逵焦躁,叫道“哥哥,你也是个不平心的人!你的爷便要取上山来快活,我的娘由他在村里受苦。兀的不是气破了铁牛的肚子!”说的确确凿凿,使宋江无辩。在四十三回,李逵接娘不得,回到梁上对他的“宋江哥哥”诉说娘被虎吃,杀虎一事。说罢,伤心欲绝,流下眼泪。而宋江作为大哥,不是首先安慰李逵,问候娘亲,第一反应却是大笑道“被你杀了四个猛虎,今日山寨里却添得两个活虎,正宜作庆。”不安慰也就罢了,还要大摆宴席庆祝一番,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自私心态,正是“不悲别人无娘,但夸自家添虎”。宋江的权诈与李逵的真正亲孝和对宋的忠心不二相比,真是可气可恨。

三、暗示环境,深化主旨。

   《水浒传》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相当复杂的,主旨更是有多重意味。作者往往通过一些次要人物的个人或群体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将当时的民风世情表现出来。

  《水浒传》的开头就介绍了高俅的发迹史,在东京高俅是一个泼皮无赖,一个破落户。由于帮助生铁王员外的儿子赌钱,被王员外告到了开封府,开封府将其迭配出界,他沦落淮西,结识了柳世权。三年后,宋哲宗大赦天下,高俅正好被赦免回到东京,可是京城没有一个人愿意收留他,都厌恶他。而偏偏柳世权将高俅推荐给了东京的亲戚董将仕,董将仕知道高俅不是一个善良之辈,不敢收留也不敢得罪,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小苏学士;小苏学士也和董将仕一样于是把他推荐给了驸马王诜,王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高俅,带他如同亲朋家人;在王诜家一次偶然的机会高俅遇到了端王,并且在爱踢球的端王面前展示了非凡的球技,后来一步登天,做到了殿帅府太尉,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掌握着国家的军事大权。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高俅这样的人,老百姓恨他,像董将仕小苏学士等人是怕他,到上层官员驸马王诜是喜欢他,而端王简直是爱他了。像这么高俅这么一个泼皮无赖,在民间被人们唾弃的像垃圾一样的人物,到了上层社会他就变成香饽饽了,越臭越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喜爱。这里讽刺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这些传球一样的官员诸如柳世权、董将仕、小苏学士,只要他们中的一个人拒绝了高俅,高俅就不会走到那么高的位置,更不会贻害整个国家,可见当时的社会真的是“乱自上作”!皇帝更是将治理国家视为儿戏。(部分参看鲍鹏山先生的林冲篇)

    小小的牢城营也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走遍天下的不是善良仁义,而是金钱和权利。在林冲和宋江、武松因犯事被关进大牢里之后,无一不是先被同牢的犯人告知,需向官营和差拨使些银两可免一百杀威棒。这一百杀威棒打后的犯人,非死即伤。给钱是惯例,虽说宋江、林冲受到柴进接济照顾有得金银可以使唤,但平常的百姓呢?他们没有钱,更不用提什么靠山,往往真的是被草菅人命了吧。因为有高俅的权势来袭,即使林冲最后再有钱,在权力面前也显得毫无用处,最后还是死路一条,可见权大于钱。在京城,高衙内一向依仗权势,欺男霸女是常事,在他身上,“权力就像是插了翅膀的老虎,在世道上想吃谁就吃谁!”百姓们没有任何反击的举动,即便是有心也无胆,连堂堂八十万禁军林冲的老婆也不能免灾,最后家破人亡。可以想见,在一个国家的首都,法律和制度都只是一个笑话,在别处呢?社会如此,不怪乎水浒英雄横空出世,没有王道,只能“替天行道”。

    其实次要人物的作用很复杂,除了以上三种还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次要人物的作用不能够一次性说全。总之,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是其地位和作用却不容忽视,他们一个个也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对于我们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帮助,应该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