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中的山名
(2016-02-26 09:05: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资源共享 |
我们今天所说的“山”,是对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的统称。但在古代,人们却根据构成隆起部分的物质、状貌、部位等不同而分别命名,故山的名称也就多起来,如阬、岘、巘、陂等。掌握这些山名,对我们通畅阅读古诗文大有裨益。
丘:小土山。《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
阜:一般的土山。《荀子·赋篇》:“生于山阜。”
陵:大土山。
阬:大土山。杨雄《甘泉赋》:“陈众车于东阬兮。”
虚:大土山。《诗·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峤:尖而高的山。颜延之《和谢灵运》:“跂予间衡峤。”(踮起脚跟看远方,却被衡山的山尖隔断了。)
岭:小而尖的山。
峦:①小而尖的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丘峦崩摧。”
岑:小而高的山。《孟子》:“可使高于岑楼。”(岑楼,
岘:小而高的山。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苕递陟陉岘”。(迢递:遥远的样子。陟:登高。陉:山脉中断处叫陉。)
嵚:小而高的山。张衡《思玄赋》:“嘉曾氏之归耕兮,慕历阪之嵚崟。”(嵚崟,山高的样子。)
岳:高大的山。我国五大名山合称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誓拔五岳掩赤城。”
山:石头大山。《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岵:有草木的山。《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屺:无草木的山。《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嶂: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层峦叠嶂,隐天蔽日。”
崖:山陡立的侧面。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峰:山的尖顶。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
巘:山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绝巘多生怪柏。”
巅:山顶。《诗·唐风》:“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冈:山梁、山脊。《诗·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病)。”《水浒传》:“三碗不过冈。”
陂:山坡;斜坡。
麓:山脚。《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瞻望那边旱山山脚,榛树楛树非常茂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