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游周定王陵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书画 |
http://s3/middle/74bb2a4bta5fa72b7f602&690
http://s13/middle/74bb2a4bta5fa69544c3c&690
http://s13/middle/74bb2a4bta5fa6464c07c&690
http://s16/middle/74bb2a4bta5fa6d8bb51f&690
http://s15/middle/74bb2a4bta5fa60e0ac1e&690
http://s10/middle/74bb2a4bta5fa5be717f9&690
http://s4/middle/64c3f320t82246493ff63&690
很早就想写这篇博文,以前去过几次,遗憾地是没带相机。今天早上,我驱车直奔离家七十多公里的,禹州市无梁镇。去周定王陵采风,车子穿过一个个村庄,便进入具次山区。这是嵩岳余脉,地势越来越高,高高的定王陵牌坊展现在眼前,气势巍峨。与其它皇陵或王陵不同的是,定王陵没有神道。据当地传说,当年定王曾有争夺帝位的野心,不用说没有实现,但他气不过,决心把自己的陵墓修得超过皇陵,所以定王陵规模超过帝陵。这是违制之举,他不敢让当朝君臣知道此事,故不修神道。灵柩运至老官山下,民夫们抬至半山安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朝诸王陵中,定王陵是规模最大的一座陵,但如果说它超过了帝陵,可能还要通过具体的比较分析才能确定,比如跟已经发掘的北京定陵进行比较。
车停在老官山半山腰,抬头仰望,一层层台阶铺上山去,掩映于树林之中。还看不到陵墓所在,但在这个位置回望来路,两边山脉向远方延展,逾远逾缓。山脉之间则为开阔的平原,那是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山脉渐入平原而消失。据说,定王陵大约在明末清初已被盗墓者光顾,此后年深月久,不为人知。上世纪30年代王家村一位乔姓农民犁地,牛的一条腿陷进了一个窟窿里,牛腿拔出来后,乔老汉把长长的鞭杆儿插进去,竟插不到底儿,乔老汉找来村里年轻人,将洞一点点挖开,原来是个墓门。于是定王陵被发现。背依险峻的太白崖,老官山坐北朝南,向两边斜向延伸出的两条山脉,左边为青龙岭,右边为卧虎山。周王陵坐落在如椅子形之东麓山腹之中,朝向东南。拾级而上,半途左手有一平地,系劈山造就,仍有石头铺成的地基基址,是当年祭奠之所遗迹。再向上不远,便看到了定王陵墓门,门前原有大殿、二殿、三殿,清朝时已被破坏,现在遗址尚在,成为一片开阔的平地。陵墓修成后,怕泄露墓葬秘密,把所有建墓的工匠集中到府城隍庙南200米处的深沟中全部杀死,那里至今叫做葬沟。府城隍庙是专为周定王墓修建的,是陵区重要组成部分。
http://s4/middle/64c3f320t822492d2dd23&690
走进甬道,跨过墓门,进入前室,一股阴冷的寒气便扑面而来。墓室被昏暗的电灯光照亮,前室两侧各有东西向两个耳室,系陪葬王妃墓室;前室正中有门,跨过台阶便进入中室,正中系安放定王棺椁之所,其后则有南北向四耳室,亦陪葬王妃墓室。按照明制诸王有正妃一人和次妃二人。正中两室靠右一室当为正妃冯氏墓室,冯氏乃征虏大将军冯胜之女。王陵中陪葬的王妃墓室前亦有墓志,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两方,即《大明周府故次妃杨氏圹志》和《故次妃穆氏圹志》。据两志记载,定王死,穆氏等六妃以死殉,八个墓室所葬应当就是两名正妃和六名死殉。穆氏墓志说“盖由王以疾薨,而妃伤悼不已,哭泣过哀,遂与其同列谋自尽,以从于王。因妃之谋一时同尽者凡六位,皆同于闰七月二十日”。除杨妃、穆妃之外,其余四人墓志不存。
http://s10/middle/64c3f320t82246f1f11f9&690
她们是定王死时在世的嫔妃。当定王一命归天时,她们只有殉葬的结局了。志文云殉葬是由穆氏提议,其余五位一时“同尽”的,这是美化其事。殉葬是极不人道的葬俗,历史上产生很早,同时也早就受到人们的抨击,在封建专制加强的明朝死灰复燃。据《明会要》卷十七《凶礼·从葬》记载:“天顺八年,英宗崩,遗诏罢宫妃殉葬。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用殉葬,多者至数十人。景泰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至是,遗诏罢之。”这段记载说明明朝帝王使用宫妃殉葬制度,从明初至天顺八年(1464年)将近百年。景泰帝即代宗,其子郕王薨,仍用其制,说明亲王死也是用人殉的。但明朝王妃宫女殉葬之制,史书极少记载,穆氏和杨氏墓志揭示了这种残忍事实。定王之后这种殉葬制度在明代又实行了40年。那些女子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墓门和各墓室均以琉璃瓦镶嵌成宫殿廊檐,地宫主体和砖石墓室皆拱券结构,整个陵墓由墓门、墓道、甬道和前中后左右五室组成,总面积1400多平方米。墓门和各墓室门原有大石门,现在有的倒卧在地,有的歪歪斜斜地勉强支撑着,皆断裂无有完好者。地面原为汉白玉铺就,平坦整洁,现在已经被大理石代替。王家村那位农民发现时,里面尚有棺材木片和残骸,有很多香樟木棺材片儿,仍在散发浓浓的香气。后壁正中有一壁龛,龛内原放置一直径约0.7米的球状白石。前墓中间有一个两吨重的汉白玉大石球,十合青石大门完好无损,据说地宫所有石门都是滚珠封闭,一旦关上,便难于打开。券砖每块重50斤,全部为水磨砖,砖缝一墨一线,整齐划一,瓷砖瓷瓦装饰华丽。在定王棺木正上方,有一洞朝天透着光亮,那是盗墓者留下的纪念。大家惊叹盗墓者判断的准确,从陵墓上方打洞,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定王棺木上方。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那场十年文化浩劫,许多历史文化遗址都被破坏了,定王陵未能幸免,墓内文物荡然无存。面对空空如也的墓室,每个人都不免感到莫名的惆怅和遗憾。
作为陵区建筑的一部分,在陵右下方约700米处还建有一座王妃陪葬墓,当地称“娘娘坟”。从周王陵走出,乘车右转下山,在山间田野绕了一道弯,便来到墓前。墓后是赵家村,庄户人家的房舍紧邻墓地,,陪葬距地面10多米深。过墓道、墓门、甬道,进入一个环状地宫,总面积700多平方米。水磨砖砌成弧形顶拱,环形地宫外侧四周整齐排列十七个单体墓穴,整个地宫平面图呈齿轮状,而每一个轮齿就是一个墓室。是烧制的瓷椁,外表绿色,内置木棺。墓门是闭着的,棺椁已被打开。当他和大人一起进入环状地宫时,满地淤泥齐脚脖深,那是从上方一个盗墓洞流下的泥水造成的,不用说里面的陪葬品已被洗劫过。盗墓者从洞口下入地宫,而后通过墓门上方爬进墓室。
http://s12/middle/64c3f320t822476292d3b&690
http://s9/middle/64c3f320t82247ad2f518&690
进入地宫按顺时针方向左手行第一个墓室门旁嵌一石碑,上刻“旧王妃墓”四字。据说,这“旧”字学者感到困惑,《康熙字典》无“旧”字,现代汉语中“旧”字系“舊”字之简体,因此称定王为“旧王”,其义为何颇费解。古代墓志多用俗字,辽僧行均编《龙龛手镜》多收此类俗字,我在这本书中查到此字,注音“其九反”,看来“旧”作为俗字早在民间流行。而据《汉语大字典》解释,“舊”(旧)通“柩”,即棺柩。《金史·蔡珪传》记载:金时中都有两燕王墓,大定九年诏迁城外,“启其圹,其东墓之柩题其端曰‘燕灵王旧’。旧,古柩字通用”。“柩王”,或可解作故去的定王,入柩之王也。那么此碑当立于定王卒后,此墓最后封闭之时。则旧王妃墓是这一陪葬墓之总称,非指某一妃之墓。
如果加上定王陵内八个妃子的墓室,共二十五个娘娘墓室。据说,陪葬墓中十七个墓室并未葬满,有三个是空的。与定王陵中六位殉葬的妃子不同,这里所葬十四位王妃或宫女系自然死亡。据墓内《周定王妃墓简介》,年龄最大者61岁,最小者18岁。每一个墓室门前放有一墓志,石制,有志盖和志铭,对面相合。志盖上刻有死者的姓氏。如其中一个曰“故妃倪氏之墓”,志铭曰“大明周府妃倪氏圹志铭”,碑文述死者生平。在我看来,这些文字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可惜大部分散失了。陪葬墓比定王陵幸运,因为里面毕竟还有点儿墓室遗物,虽然皆残缺不全,如棺椁碎片、碑和墓志残片。尤其有几方墓志保存完整,弥足珍贵,分别是《大明周府妃倪氏圹志铭》、7号墓《故宫人李氏圹志》、8号墓《大明周府妃陈氏圹志》、《故妃左氏圹志》、15号墓《故宫人钱氏圹志》。编号不全,是按照顺时针方向编序。为什么在王陵之外又建此陪葬墓呢?大家心里都悬着这个问号。读了这几则墓志便可明了,诸氏皆死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定王卒于洪熙元年(1425年)。由此可以推测,这些人之所以没有进入定王陵殉葬,是因为她们都死在定王之前。定王陵早已修建,但除非定王的正妃,其他早死的妃子和宫女们是不能先于定王入葬王陵的,所以建陪葬墓安置那些先于定王去世的女子。
陪葬墓也是早就修好了的,那些死在定王之前的妃子都被葬在这里。那么陪葬墓中的女子是按照什么顺序入葬呢?从所知几个编号墓室来看,在那环形地宫周围各墓室排序中,既不是按卒年排序,陈氏卒于钱氏之后,墓室在钱氏之前;也不是按地位排序,李氏只是宫人,却葬在陈妃墓室之前。看来她们的排序是事先安排好的,从所知几个编号墓室情况看,应该是按照其生年排列,按顺时针方向左手第一位是生年最长者,按逆时针方向右手第一位是生年最晚者,这应该是定王早就有的安排。陪葬墓简介中说陪葬墓始建于永乐八年(1410年),1420年竣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钱氏永乐八年十二月已经入葬,按照陪葬墓的规模和当时的技术条件,这样规模的地宫在一年之内不可能完成,应该说至迟建成于永乐八年。
娘娘墓这种平面既像齿轮,又像花环的地宫布局极具特色,因为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仅有的一个墓葬形制。这样一种形制出于一种什么构想呢?我想这可能跟古人世界观念有关。中国人一直认为天圆地方,这些妃子们在世时住的是方形的院子、方形的宫室,死后灵魂升天,这圆形的地宫不就是天的象征吗?既然人有灵魂,既然定王幻想死后继续他生前的豪华生活,继续拥有众多嫔妃姬妾,修建一个环状地宫,每一个墓穴都朝向这一环状通道,也是便于他到了另一个世界后随时临幸,继续他花天酒地的生活。那么,如果说定王陵是他在另一个世界的王宫,这里便成了他的离宫了。
http://s10/middle/64c3f320t82249a482a19&690
从保存下来的墓志记载中,除穆氏和杨氏自尽之外,其余5人年龄分别为61岁、50岁、46岁、36岁、32岁,大多数是盛年而夭,也说明她们在王宫中的生活并不美满。我没有看到陪葬墓简介中提到的那位18岁宫女的墓志。据曾参加整理定王陵文物的专家教之忠先生介绍,他也没有见过。他说,是文革前后已经记不清了,省博物馆曾拉走一通墓志,据说其上记载的年龄不大,但他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这位可怜的女子的墓志。明代宫廷选美讲求“德容兼具”,所选嫔妃多出身于民间贫寒之家,以此助帝王厉行节俭。明代重妇德,但美貌仍是选择后、妃的最重要标准。“牌坊要大,金莲要小”,是明代对女性道德美与形体美标准的形象概括。上层统治者极力倡导女性贞节与缠足,小脚成为女性美的第一标准,上引诸志中讲到每一位女子的入宫,皆云“膺容德之选”,正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其中“容”的一面便包括“小脚”这一重要内容。总之,这是一个形体上和精神上都遭到严重戗害的女性群体。
http://s4/middle/64c3f320t8224a4f37083&690
http://s16/middle/64c3f320t8224aa48f78f&690
http://s4/middle/64c3f320t8224b3c32ec3&690
想一想在连年饥荒的情况下,朱橚动用大量劳动力修筑两座规模宏大的陵墓,该有多大破费!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达官贵族可能会做出某种解救民生困苦的举措,但都建立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基础上。他会去鉴定或挑选可供食用的草叶、树根之类的东西,推荐给饥民,但修建自己的陵墓却不会因此而降低成本和耗费。永乐三年九月(1405年),在与朱橚著《救荒本草》的同时,朱棣曾“赐王书,以擅调湖州官军及用箭簇烧烙无罪之人,凌厉有司,虐害百姓,戒饬之”(《明史》卷86)。周王府欺压百姓的行为连其皇兄都看不下去了。据说,周王著书之时,河南连年遭受灾荒,百姓饥馑,在这种时侯周王“虐害百姓”的作为怎能受到肯定呢!
不要忘了,定王在世时,除了建陵劳民伤财外,其周王府的修建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周王府的兴建大约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已经筹备,负责此项工程的是其岳父宋国公冯胜将军。第二年八月,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动工,冯胜接到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通知,要求停工。《明太祖宝训》卷3载其敕文曰:
中原民食所恃者二麦耳,近闻尔令有司集民夫,欲以九月赴工,正当播种之时而役之,是夺其时也。过此则天寒地冻,种不得入土,来年何以续食。自古治天下者必重农时,朕封建诸子,将以福民,今福未及施,而先夺农时,朕恐小民之怨咨也。敕至其即放还,俟农隙之时赴工未晚也。
这项工程可能因此暂停了一段时间,但至迟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工程便大张旗鼓地进行着。工程不仅役使百姓,而且调集了相当数量的军队参加。朱元璋闻知此事,命宁侯张温、雄武侯周武往河南理军务,要求尽量压缩兴建的规模,减轻百姓和士兵的负担,谕之曰:“河南将士疲劳多矣,宜善抚之,凡役万人者可役千人,千人者可役百人,使得更休,毋尽其力。”定王于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府,王府当于此时完工。定王陵及陪葬墓当是定王就藩开封后开始筹划营建,这些工程究竟用工多少花费多少银两,已经无法计算了。夕阳的光辉倾洒在中原大地上,车子在从无梁镇返回禹州市的道路上奔驰,我一直陷于沉思。再想到葬沟里那些白骨和定王陵中殉葬的女子们,心里不免泛起阵阵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