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的本质内涵、价值定位暨活动策略》发表2019/5《教育学刊》
(2019-05-19 09:41:20)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的本质内涵、价值定位暨活动策略
——以扬州市首届语文高研班为例
摘要: 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优秀语文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引领地系统培训。这样做,打破学段壁垒,突破传统教师培训的局限,为受训教师的专业成长,区域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服务,也为在职教师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过程中,参培学员既研修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又实践学科教学性知识,并借助教学展示活动和各类平台强强联手,多方合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辐射学科教学影响力。
关键词:学段融通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岗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体现党和政府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怀,对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后续培训,但是培训方式应该由“培训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变。针对不同学段间的学科教学长期存在知识序列不明,缺乏教学联系,课堂教学目标的僭越或缺位现象严重,扬州市首届语文高端研修班开创了一条“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的先河。
一、“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的本质内涵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1〕。每一名优秀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通过专门训练和不断学习,渐次学得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习得技能,并在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并获得专业化成长。
1. “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的指导思想
“造成低效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教师们缺失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2﹞。2014年上半年,扬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中的教育专家、学者,进行教师培训新方案的设计、论证。为了顺应时代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新一轮语文教师培训的指导思想以“回归原点,安身立命”为准则,面向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整体设计培训方案,着力培养语文高端人才,组织学员深入研修学科本体知识,聘请一流专家授课,让学员亲近大师,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打造一支在语文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型语文教师队伍,以期推动扬州教育的高位发展。
2. “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的概念阐释
“学段”是某一特定学习阶段的简称,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盛行的年级组管理体制的产物。学段作为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主要适用于学习区间的划分。稍长的学习区间主要有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分为小学、初中、高中。“融通”即融会贯通,理清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序列,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
“学段融通”指打破固有的学段壁垒,沟通不同级段的教学认知,使知识序列和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彰显教育教学的层级性差异与螺旋式上升过程,从而让多学段得以融会贯通。“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就是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优秀教师集中到一起培训,进行理论的汲取与打通,实践的碰撞与接洽。首先,进行本体性知识的学习,通过读书、听讲座,夯实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同时,进行策略性、程序性知识项目实践,同主题、不同学段教学实践的反复讨论、实践、碰撞,厘清不同学段的教学知识的层次,教学策略的梯度,教学流程的序列,在实践过程中找寻结合点。“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让十二年基础教育上下贯通,形成知识的流和教学的场,有效避免因为隔阂,而互相推诿责任,进行重复教学、越位教学,避免产生“少、慢、差、费”的教育教学的沉疴。
二、“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的价值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批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以自身优势化解往昔教师培训的视野狭窄,缺乏贯通的弊端,促进受训教师的个体成长,形成区域联动态势,站在教改的前沿,将教育顶层设计转化为教育实践,产生教育教学生产力。
1.打破学段森严的壁垒,促进策略性、程序性知识融通
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形式灵活,研修与互助相结合,既有重回课堂,做回学生的单纯,又有思维碰撞的热烈。参训学员的双重身份与转换,是在吸纳与实践中验证和成长。小学、初中、高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因学段划分,和学校布局的限制,从教育教学的行政部门开始,就会人为地割裂不同学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原本属于语文线性的教学,分解为各自独立的语文教学偏狭系统。小学老师只知道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并研究制定相应的语文教学策略,高中老师根本不知道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什么,达到何种程度。因此,总会有高中老师说,学生语文学不好,是小学、初中的老师没教好,而初中老师又责怪小学老师讲得要么过浅,要么太深,挤占了初中授课内容。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将三个学段的语文老师集中到一起。小学老师可以看到初、高中老师怎么上课,高中老师又可以了解到小学初中老师已经讲了什么,更加直观地感知不同级段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独特性与学习参与的差异性。不同级段教师的授课方式在观摩与碰撞中寻找到符合各自特色的学理依据。三个学段的老师借助课堂观察、讨论交流,彼此不但知道对方怎么教,更知道对方教什么。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可否认有许多老师一直在重复别人的故事,从而让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但是打通了学段界限,就会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学段差别与联系,在个性中张扬个性。例如,鲁迅的作品,小学有《少年闰士》,初中是《故乡》,高中是选修鲁迅作品研读。高研班以“鲁迅”作品为主题,进行课堂对比呈现,小学的课堂注重“趣”读,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体会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少年闰土的阳光与机灵。初中老师侧重自主阅读体验,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从小说文体的特征入手,品读人物形像,研读小说的情节。而高中老师在语言运用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品质。三个学段的课堂,由浅入深,由最初对文字的直觉,到对语言文字的理性反思。课堂的知识序列体现一种生长性拔节,差异性联系。
2.均衡师资组织构成,推进地域性、资源性智慧共享
义务教育阶段提倡教育均衡化发展,城乡均衡、校际均衡、师资均衡。但是针对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唯有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促进教师的能力提升。高研班在选拔学员时就兼顾学段均衡、地区均衡,强调年青化,将有限的培训资源进行效益无限化延伸。高研班学员是在扬州大市范围内产生,学员分布涵盖各县(市)区,人员构成有一线教师,也有教研员。学员的学科同质性,理念异质化,分布格局式,似乎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全市的语文学科教学串联成一个整体。英国现代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一书中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3〕。学员之间分享互助,信息共有,成功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特别是在全社会都在关注中高考成绩的背景下,区域教师的联动,将单打独斗化为团结协作,高研班就是一个平台。原本陌生的老师走到一起,变成朋友,结为战友,语文教育的春天将充满活力和希望。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力巨大,换一种说法,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是一个人的阅读成长史。因此,扬州市语文高研班先后为全市中小学生分级段编撰了系列读物:经典诵读方面,小学《经典诵读三百篇》,中学《经典诵读百篇》;整本书阅读方面,小学《名师带你读名著》为60本名著导读,中学《中小学文学导读》……经使用的效果反馈来看,反响良好。学生在十二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经典名句的濡染,文学名著的陶治,既是一种文化认同,又是一次语文学习的拓展。
3.突破传统培训的窠臼,增进系统性、长线性发展布局
“学者的作用是唤起生活中的智慧和美,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神奇魔力,这些智慧和美可能就被遗失在往日的岁月里”﹝4﹞。教师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推动时代的发展,优秀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接受知识结构的再改造。往昔的教师培训短、平、快,呈散点状分布,甚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所以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意愿不够强烈。语文高研班长线布局,三年一个周期,培训内容系统化,培养目标极为明确,就是塑造一批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教科院作为承办方,进行顶层设计,聘请的导师、学者,不但成果丰硕而且研究领域与语文教学渊源同流。在江苏省教育学会杨九俊会长的牵线搭桥下,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初、高三位语文教研员,曾同时走进高研班,参与研课、磨课,并进行评课,从而让高研班学员的语文课堂在接地气的基础上显得更加从容。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少理论,但是理论要能够指导实践运用。高研班集体呈现出来的学段融通式课堂,基于理论指引又超越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直观的操作,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也就有了实践的基础。
三、“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的活动策略
《礼记·学记》有云,“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扬州市教科院作为首届高研班的承办者,前后两任院长都把高研班的培训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落实、跟进,并不断完善。三名语文教研员,因为学科的性质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专业对口,所以对高研班的各项培训策略的选择,培训活动的落实与优化,也就驾轻就熟,再加上多年累积的人脉资源,教育主管部门的优势项目,为高研班的整体快速成长抢占了先机。
1.以“回归原点,安身立命”为准则,研修学科本体性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运用的前提是占有大量语料,掌握语言规则,理解语言文字。语文老师必须回归语文的原点,从知识的源头进行吸纳,丰富充实自己,静下心来在语文的天空下前行。时代在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对老师的要求已不再是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当下的教师培训出于短期见效的考量,重“术”而轻“道”。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视野。怎么教是“术”的运用,引领受训教师自主探究,将“道”的真谛进行多维、全面地解构与建构,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才更重要。语文老师与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教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师要解读文本,联系课程标准,挖掘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语文学科的本体性知识,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旨归。三年时间里,高研班学员深入研读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学、文艺理论等,丰盈了语文素养,厚实了语文底蕴。每年暑期研修周,高研班全体学员冒着酷暑,走进南大校园。教授、学者们的真知灼见,让每一个高研班学员发现语文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学会用语文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例如,南大文学院徐兴无院长引导大家从文化的源头认识《诗经》,原来“赋、比、兴”的浅层次是三种写作的表现手法,而深层次的内核则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分析文化现象,呈现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知名学者莫砺锋老师讲杜甫诗歌,在历史的特定阶段阐述杜诗的现代意义和深远影响。许结教授分析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与现代性特质,深入浅出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方式。后来,著名的长江学者吴俊、程章灿、王彬彬等都从自己研究专长领域给全体学员授课。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全体学员聆听了众多国内一流学者的授课,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陈述性知识的充盈,还是学会用语文的思维来反顾自己的语文教学,更是一种生命思维方式的转变,切实地将语文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一种语文能力的生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当老师本身就是语文时,学生才会从语文老师的身上体验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2.以“专家引领、成果汇报”为平台,实践学科策略性知识
美国学者富兰 (fullan)认为:教师行为改变的程度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彼此提供技术帮助的程度有密切关系〔5〕。教师的舞台是讲台,学识是一种文化资本,能够让语文老师在讲台上挥洒自如。教师的职业尊严在于将掌握的学科知识,遵循教育教学原理,采用学生能够接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高研班受训学员聆听了许多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的前沿理论,精读了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顾黄初的《语文教育论稿》等。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在专家的指点和专著的阐释性语句里已经有明确的界定。全体高研班学员对课程的目标把握,年段目标的分解,课时目标的实现,有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化的解读。思想和方法、理论与创见,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才能内化为一种符合认知规律的能力。高研班学员接下来的多元的培训成果展示有小组同课异构,学段融通式课堂研讨,主题论坛交流等。这些都是实践学科策略性知识的阵地。一年一度的成果汇报会既是展示全体学员一年的研修成果,又是为了和更多的语文老师交流探讨,探寻语文教学的本真。年度汇报以课堂呈现为主,小、初、高各级段选派一名学员执教一节课,打通学段界限,探索与实践学段融通教学的方式,找到让学生在适合的级段学习适合的语文路径。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朱茫茫、段承效、李亮,三位老师莅临指导时,对高研班的研训成果评价甚高。如今,高研班举行过三届成果汇报会,第一届以杜诗研究为主题,小学的卜月琴老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中的汤春权老师做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中的袁圆老师教学《兵车行》。三节课,三种风格,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注重读悟,在感性中体验杜甫的家国情怀;初中深入文字的背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感受杜甫生活的困顿,探求历史情境中的杜甫形象;高中则显得理性而深刻,袁老师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设立目标,突出重点,思辨杜甫的文学地位和杜诗的文学价值,有特点,有新意。后两届成果汇报会分别以“亲近鲁迅”“走近汪曾祺”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股学段融通教学研究的热潮。
3.以“强强联手、多方合作”为舞台,幅射学科教学影响力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策略的灵活运用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非常重要”〔6〕。教师培训的主旨必须回归课堂,服务学生;教师研训的收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彰显价值。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得为参训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集众人的智慧,在分享与成长中共进。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实施课例专题研讨时,小学、初中、高中可分组别进行文本解读,厘清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并结合年段目标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试教、研讨;最后大组集中观课、交流,明晰同类文体在不同学段的联系和差异。这样的研训实践,有分有合,有争鸣有共振,协作中融合学段学科界限。研训过程中,还应该挖掘本地资源,与本地区优势机构合作,拓宽研训的宽度和深度,提升研训的质量,吸引一大批语文老师走上研究语文教学之路。整合区域人力资源的教师研训形式,将推动地区语文教学质量的更加高效。参训后,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升学员理论素养,放大研训效应。高研班与专业期刊合作,如《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中学语文教学》等杂志社,共同探讨、宣传“学段融通”的理论基础、实践样式;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如中语会、教科所等,为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教师研训的实效性摸索新出路。如果说高研班成果汇报会的影响力只在江苏范围内,那专业学术期刊的刊载,专业研究机构的推介,则把高研班推向全国,吸引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学段融通的研究队伍中来。不到三年时间内,高研班学员的研究文章在正规期刊就发表了近两百篇。扬州市语文高研班学员曾远赴呼和浩特市,作“学段融通”式专题课堂教学展示,将“学段融通”的教学声音传得更远。全体学员在学习与实践中,语文专业知识得到补充,优秀的文学熏陶了心胸,在跨界融合美学、哲学的同时,语文课堂更显得优雅大气;全体学员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了语文专业能力,驾驭课堂显得从容,反思、写作富有深度和力度;全体学员在学习与实践中,语文教学的专业情感获得升华,上语文课成为全体学员的事业,而不再是一种职业。“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方式是前瞻性研究,更是符合语文内在本质规律的研究。
总之,教师培训应该“科学制定各级各类培训规划,推动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7﹞。“学段融通”式教师研训不是追求时髦,而是一种理想的教师培训模式。参训教师走出象牙塔式的校门,融入到更为广阔的教学天地中,享受教育的幸福,以及教师专业化所带来的职业尊严。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杜殿坤 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1.
[2]李海军.构建七步循环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J].教学月刊, 2012(1):43-46.
[3]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M].欧阳景根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
[4]怀特海[M].庄莲平 王立中 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31.
[5] FULLAN.Themeaningofeducation change[M].Toron-to: OISE press,1991:113.
[6]姜静.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04(11):107-10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