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级教师魏星《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片段赏析发表《江西教育》第九期

(2017-11-06 09:26:47)

突出强化的过程  绽放课堂的美丽

——特级教师魏星《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片段赏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有低级到高级,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于需要强化的教学内容,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总是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心理接受的过程方式,对教学的核心知识点,理解的重难点进行强化教学。强化的过程也就有脉可循,有形可感。对于强化的过程,应该体现“浪漫——精确——综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的教育学规律,让学生在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阅读练习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的深厚理论基础就是其过程哲学,这一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性的存在,而现实事态生成的三个阶段则是反应、补充和满足。

一、启发引导:初识文本,浪漫感知

经典案例

(特级教师魏星《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片段一)

师:到底普罗米修斯有什么让人佩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拿出笔,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让你佩服的词句。看谁找得准,找得全。(生默读圈画,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依据所画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普罗米修斯让人佩服的地方。

生:极富同情心。

师:到前面来,把你的这种感受写下来。

生:勇敢。

生:屈服。

师:前面还要加一个字,是“不屈服”。

生:为民造福。

生:机智。(学生板书词语。师把学生写的词语连起来说成一句话赞美普罗米修斯。)

师:来,一起读一读你们写的词语,就知道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艺术评析

一千个读者,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在阅读同样的文本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采用不同的切入视角,和文本的某个部分产生共鸣。感悟的多元化,也正昭示着文本价值的多样性,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踏入文本的花园寻找园中的美丽。魏老师给予学生的时间是充裕的,交流时,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头至尾绝不轻易地否定。学生甚至能够从自己板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对于学生表达不清晰处,教师引导学生辨明。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思维的散点状特点,魏老师又将词语连句子,概括出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品质,学生一步步走近人物的内在世界,逐渐丰盈对文本的感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理解文字的同时,又锻炼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师生互动中抓住了神话以形象打动人的内核。

深度拓展

怀特海所提出的教育节奏思想对于我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就是:把握节奏,正确理解教育的"循序渐进";关注浪漫,重新确立童年期的意义;重视现实,摒弃以遥远未来为指向的教育目标。浪漫阶段即开始领悟阶段。这时,处于直接接触事实阶段。它可以引发对认知内容的兴趣。我们的语文教学,学生往往在接触文本之后,感受到的是文本的原生价值,获取部分原始信息。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内涵,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尚未达到相应的层次,还需教师的引导、帮助,充分展现教材的人文意义。课堂上,教师出示文本,学生阅读文字的过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空间知觉的发展水平,对于文本大体轮廓的知觉感知占优势。对于用白话写成的一篇浅易的课文,即使老师不教,仅仅学生自己读课文,也会有大概的感知,此时学生处于“开启领悟”的状态。所以,阅读指导的第一步是感知文本,我们以直接感知故事内容为主,偶尔涉及情节分析,既不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又让学生因对文本细微的“涉及”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奋感。例如,魏星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开始阶段,在拼读完生字词的基础上直接让学生自己读故事,感受交流普罗米修斯的内在精神,就是用整体思维进行浪漫感知。语文教学是人文和工具的统一,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师,提出更为重要的课题,应该关注文字的运用。所以,在课堂的开始阶段,也可以适当地引入文字表达形式方面的认知,从形上知晓表达的特殊意义。

二、吸纳消化:深度研读,精确感悟

经典案例

(特级教师魏星《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片段二)

师:你的感受从何而来?好好读读词所在的节,放声读。你能读到感动自己、感动我、感动在座的老师吗? (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师:佩服普罗米修斯“不屈服”在哪一节?谁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具体的磨难在哪儿?(生读句子)

师:这就是严酷的惩罚。这还不够呢,而且每天都是这样生不如死啊!

师:不仅在悬崖峭壁上,还有沉重的铁链呢!

师:这样惩罚的手段怎样?

生:狠毒;凶狠;卑鄙;过分。

师:普罗米修斯每天都是这样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生齐读有关句子)

师:敬佩普罗米修斯有同情心的是哪一节?(生读)

师:我没觉得普罗米修斯有同情心。(生再读)

师:你应该读好“寒冷”和“黑暗”。(生再读)

师:想有火,太难了。(生齐读此节)

师:敬佩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是哪一节?(生读)

师:这就是有了火所带给我们的幸福!

师:普罗米修斯盗火带给人类的重要意义在哪一节呢?(指生读)

师:课文最后两节写了什么?

生:勇敢。

师:叙说不完整。

生:写了赫拉克勒斯的勇敢。

师:普罗米修斯盗火是违反了天规,而赫拉克勒斯为什么要去解救他呢?

生: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

师:解救之后心情是怎样的?

生:愉快;轻松;高兴。

师:读的时候语调要轻松、愉快。(生齐读)

师:我们敬佩他勇敢而极富同情心,敬佩他机智,最敬佩他为了人类不屈服的品质。

【艺术评析】

怀特海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可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自由地整体感知事物,并引发探索关系和逻辑思考的兴趣。精确阶段对浪漫阶段感知的事物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获得原理、规则,增加并补充知识。最后由精确阶段,重回浪漫阶段,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融通了学科、消弭了畛域的智力或“智慧”。魏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普罗米修斯的性格和内在精神,才是浪漫感知形象特点。接下来,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将人物的精神放在可观可感的具体场景里面进行分析,学生在言语的丛林中吸纳营养,在移情体验中,化身文本的参与者,和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呼应。这样的教学行为没有繁琐的分析,却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也才是贴近学生的有效教学行为。

深度拓展

精确阶段即文法规则深入品析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使学生一点一点地撕开课文的人文面纱,接受一种特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进行深度研读,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切入点。然而最根本的的旨归依然得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教学,学生的感悟过程就是接纳和消化的过程。特级教师郝玉梅教学《猴子种果树》时,为了帮助学生精确感悟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这是一只_______的猴子。”统领学生能够不偏离教学主线,又有自主、个性化的解读。二到八小节是课文的重点,郝老师,针对文本的这一特点,我进行了这样的指导:自由读28自然段,和同桌讨论想象故事的场景:1.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对猴子说“梨五杏四”,猴子会怎么想,怎么跟乌鸦说呢?2.可是,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喜鹊又说“杏四桃三”,猴子又怎么想,怎么跟喜鹊说呢?3.可是,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杜鹃又说“桃三樱二”,猴子又会怎么想,怎么跟杜鹃说呢?4.“樱桃好吃树难栽”,一连几年都没有栽活,猴子在这几年里会怎么种樱桃树呢? 。这样分角色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不断“追问式”朗读,引出猴子的心理活动,体会猴子的性格特点,使“猴子”的朗读一步步走向深入,既感受到故事主人翁的性格特点,又知晓课文的写作形式。通过对文本的“增加和补充”,文本角色的体验,语文教学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色。

三、巩固拓展:化知为能,综合运用

经典案例

(特级教师魏星《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片段三)

师:谁能把课文讲出来?(生练讲、复述)

师:复述时,该详的,就要仔细讲,该略的,就要一句话带过。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指生再复述)

师:看,这样讲就有滋有味了。

生:(再读课题)

师:课前我们讨论,对于有“偷盗”行为的人是憎恨的,而文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我们却是敬佩的。同样是盗,我们的感受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两者区别在哪儿呢?

生:前面的偷盗是为自己谋利益,而普罗米修斯盗火却是为了人类,值得敬佩。

师:敬佩在哪里?(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师: 普罗米修斯盗给我们两个火种, 物质火种带给我们光明、温暖,精神火种带给我们同情心、勇敢、为民造福、不屈服。让普罗米修斯带给我们的火种在我们心中生生不息!下课!

艺术评析

神话的教学价值不在于让学生学会几个词语,理解一两个句型句式。神话是历经千百年的口耳相传,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神奇的故事、梦幻的情节、独特的人物,展现了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对未来的好奇,借助想象营造出一个奇幻的世界。魏老师凭借敏锐的文感,运用复述的手段,教给学生抓住关键部分进行详细复述的方法,让学生采用最为传统,也最贴近神话的原初的方式吸纳神话的营养,也许这就是一辈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复述的同时,掌握了复述的方法,表达的能力也在复述的过程中得到加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魏老师从上课开始就专注与课题,抓住课题中的“盗”,联系生活,发掘“盗”字背后的更为人情化的一面,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也就更加立体、高大起来。

【深度拓展】

强化巩固的时机是运用阶段,相当于黑格尔的综合。学生能够御用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2011年版小语课程标准将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非常英明的,使旧版提出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得到了明确化。怎么才能知道语文素养得到形成于发展了,唯有看运用,运用的基本形式是听、说、读、写,看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也是在这四者的综合过程中体现。强化巩固的具体方式方法不一而同,但是准确、正确是操作的评价标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强调的语言运用主要指课堂上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会阅读,自主阅读,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读报纸、杂志。这样做,一来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二来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对汉字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提高语言文字素养。于老师的做法是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要四管齐下缺一不可。对于学生读课外书,于老师特别善于引导,他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在书上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提纲挈领的能力。于老师还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于老师说:迁移运用是学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读出童真来。这是属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果,是精确性训练始终追寻的目标,这是最后的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