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选自《观道:古代画语略解》

(2020-01-10 15:03:15)
标签:

文化

教育

王履(1332——1402),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奋翁,明江苏昆山人。博通群籍,教授乡里。
王履精医道,著《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等,现唯有《医经溯洄集》行于世。
《古今医统》称王履“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
董其昌讲过一个王履偷艺的故事:“精于医,自谓天下少双,闻秦中有国医,不远千里为之俑保。凡及三年,莫窥其际。一日忽佐片言,国医骇之曰:‘子非王安道乎?’相视而笑。”(《画旨》)
王履博览群书,诗文皆精诣有法。
王履工画山水,师马远、夏珪。行笔秀劲,布置茂密。喜作小斧劈皴,行笔坚硬劲利。洪武十六年秋,王履到西北一带采药,道经华山,攀登三峰绝顶,饱览胜地风光,反复构思,历时半年,完成《华山图册》,并著《华山图序》。

《华山图册》,王履作。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共四十幅。每幅各取华山一景,状其貌,写其境,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描绘了华山奇险峻伟的景色。笔墨强硬,气势磅礴。

钱谦益盛赞王履:“自有华山以来,游而能图,图而能记,记而能诗,穷揽太华之胜,古今一人而已。”(《列朝诗集》)
《华山图序》王概著。篇幅虽短,但有感而发,深切有力。

“意溢乎形”出自王履《华山图序》:

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

画虽然是在写形,但要有意寄寓其中,意不足便不能称之为形。当然,意离不开形,离开形如何写意?所以,真正的形,是充分显示出意的形。而不能充分显示出意的形,便不是真正的形了。

李一说,在王履看来,绘画不仅要状写物象的外形,还要传达画者的情意。“形”和“意”要相互依靠,不要偏重某一方面。(见《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

宋人主张“得意忘形”,元人主张“不求形似”,然其意并非完全不要形,而是为了更强调写神,至后人假借写意之名而放弃形,最后落得形意两失。王履的“意溢于形”便是针对此病症而开出的良方。

形与意相辅相成,形由意做主,意借形发声。形蕴藏意,乃真形;意充溢于形,乃真意。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出自王履《华山图序》:
俗情喜同不喜异,藏诸家,或偶见焉,以为乖于诸体也,怪问何师。余应之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世人喜欢相同而不喜欢不同,我的画藏在家里,偶尔有人见到,认为背离古法,惊异地问我师法哪家哪派。我答道:“我以心为师,心以眼为师,眼以华山为师。”
凌继尧说,王履所说的艺术创作位次为“心——目——华山”。首先是要有自己的主观认知,通过认知来判定;其次这种认知是依靠运用感官能力而获得的;再次感官所感知、摄取的信息则全部来自于自然造化。所以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主观认知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信息并对之回味、体验和熔铸的过程:外在的“华山”固然是艺术创造所要师法的第一自然,但是它还必须透过感官的观照作用,为主体所认识,得到充分的回味与体验。艺术形象的产生,不但需要艺术家长时间的心中酝酿,而且也需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方可将其所孕育的审美意象表现于作品中。(见《中国艺术批评史》)
周积寅说,王履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仍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同义语,一是从外向内,一是从内向外。(见《中国画论辑要》)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与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相同,只不过前者只适用于山水,后者则为所有画科所通用。
《观道:古代画语略解》,福建美术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敬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