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写山水诀》——选自《味象:山水画论赏读》
(2019-10-23 19:29:15)[原文]
近代作画,多宗[1]董源[2]、李成[3]。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4],学者当尽心焉。
树要四面俱有干与枝[5],盖取其圆润。
树要有身分[6],画家谓之纽子[7]。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8]。
树要偃仰[9]稀密相间,有叶树枝软,面后[10]皆有仰枝。
画石之法[11],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
石无十步真[12],石看三面[13]。用方圆之法[14],须方多圆少。
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15]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16],坡脚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着色要重。
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17],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18]山景。皴法要渗软[19],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20]为之,再用淡墨破。
山论三远[21]: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22]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此画家紧要处,山石树木皆用此。
大概树要填空[23]。小树大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可相犯。繁处间[24]疏处,须要得中。若画得纯熟,自然笔法出现。
画石之妙,用藤黄[25]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间用螺青[26]入墨亦妙。吴妆[27]容易入眼,使墨士气[28]。
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29]。郭熙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图画”[30]者是也。
山水中,惟水口最难画[31]。
远水无痕,远人无目[32]。
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断脉,要取活流之源。
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
山坡中可以置屋舍,水中可置小艇,从此有生气。山腰用云气[33],见得山势高不可测。
画石之法最要形象,不恶[34]石有三面,或在上,或左侧[35],皆可为面。临笔之际,殆[36]要取用。
山下有水潭谓之濑[37]。画此甚有生意,四边用树簇之。
画一窠一石,当逸墨撇脱[38],有士人家风[39],才[40]多便入画工之流矣。
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题目,然后著笔[41]。若无题目,便不成画[42]。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春则万物发生,夏则树木繁冗,秋则万象萧杀,冬则烟云黯淡,天色模糊。能画此者为上矣。
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取其湿厚。米元章[43]论李光丞有后代儿孙昌盛,果出为官者最多[44]。画亦有风水[45]存焉。
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46]。杂树,喻小人峥嵘[47]之意。
夏山欲雨,要带水笔。山上有石小块堆其上,谓之矾头。用水笔晕开,加淡螺青,又是一般秀润。画不过意思而已。
冬景借地为雪,要薄粉晕山头。
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纸上难画,绢上矾[48]了好著笔,好用颜色,易入眼。先命题目,此谓之上品。古人作画,胸次[49]宽阔,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
好绢用水喷湿,石上槌眼匾[50],然后上帧子[51]。矾法:春秋胶矾停[52],夏日胶多矾少,冬天矾多胶少[53]。
着色螺青拂石上,藤黄入墨树,甚色润好看。
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54]。吴融[55]诗云:“良工善得丹青理。”
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56]是也。
[译文]
近代山水画家,大多师承董源、李成。两家画风各不相同,学者应当用心研究。
树要四面出枝,这样才能画出树的圆润。
树要有各自的特征,这是画树的关键。树既要穿插得当,又要生发有势。
树要俯仰相应、疏密相间,有叶树枝条柔软,前后都要有仰枝。
画石,最好的方法是先用淡墨,容易补救,逐渐用浓墨。
石隔离十步,就不易分辨其质地,石分出三面,才可以体现其阴阳。画石要方圆相配,必须方多圆少。
董源山顶堆积小石叫做矾头,山中有云气,是南京山水的写照。皴笔必须温润,山脚平沙浅渚,先用曲笔淡墨写出,再用淡墨晕染。
山有三远:从近往远看连绵不断叫做平远,从前向后看遥相呼应叫做阔远,从下往上看景外有景叫做高远。
画山水用笔,必须筋骨相连,气势贯通,有笔有墨。勾勒时笔迹灵变叫做有墨,晕染时笔迹分明叫做有笔。画山石、树木,都要见笔见墨,这是作画的紧要之处。
画树必须用填补法。大小相顾,俯仰相合,向背浓淡,互不相犯。疏密相间,也要适中。如果画得纯熟,笔法自然生动。
藤黄浸入墨中画石,笔中色彩自然滋润,但藤黄不可多用,多用则行笔滞涩。偶尔用螺青浸入墨画石,也有妙处。浅绛设色山水耐看,有士人风味。
口袋中装着纸笔,遇到好景,发现怪树,就应该立刻模写、记录下来,对景描摹更有生趣。登楼远望,变幻的云彩都是画中的山峦景物,李成、郭熙都用此法。郭熙石似卷云,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天开图画”。
山水之中,水口最难画。
远处的水看不清波痕,远处的人看不清眼睛。
水源出自高处,由上而下,千万不能中断水脉,源流要活。
山头要曲折转换,山脉要和顺自然,这是山的活法。千峰相揖,万树相从,如同千军万马,严肃整齐,不容侵犯,如此才能写出真山的雄壮气概。
山坡中可以安置屋舍,水中可以放置舟船。可游、可居,才有生趣。山腰留有云气,可以烘托山势之高。
画石,当以形象为重,不必拘泥于“石分三面”的说法,或者上面,或者侧面,都可以作为石的体面。落笔之前,应该活用此法。
山脚下的水潭叫做濑。画出水潭就显得别有生趣,四周可以用茂树加以掩映。
画一窠一石,运笔落墨都要自由洒脱,有士人风味。如果一味谨描细勾,便归入工匠之流。
画山水,先确定题目,然后落墨。如果没有题目,便不能成画。还要记住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季众生萌发,夏季草木繁茂,秋季万象萧杀,冬季烟云黯淡。能够画出四时不同,就算是高手。
李成画坡脚层叠相积,为求深厚。米芾说李成画石根基深厚,所以他的后代子孙昌盛,做官最多。如此说来,画中也有风水。
松树不见树根,比喻君子落魄。杂树枝叶繁茂,比喻小人显达。
画夏山欲雨,用笔必须滋润。山上有碎石堆积,叫做矾头。先用水笔晕开,略加淡螺青,又有一番秀润。不必过分计较形似,不过画出意思而已。
画冬景,可以借纸为雪,山头要用薄粉晕染。
山水之法,在于随机应变。牢记各家皴法不同,布局远近呼应,大体与写字之法相似,以纯熟为妙。在生纸上作画用笔较难,在矾过的绢上作画容易落墨和着色,也耐看。落笔之前先确定题目,才称为上品。古人作画,胸襟开阔,布景自然,今人作画,如果能合乎古人意趣,那么画法就齐备了。
好绢先用水喷湿,铺在石上,用槌把突出的线陀捶打扁平,然后装成画幅。矾的方法:春秋胶矾各半,夏日胶多矾少,冬日矾多胶少。
用螺青染石,用藤黄和墨画树,色彩滋润好看。
作画最紧要的是明白一个“理”字。吴融诗:“良工善得丹青理。”
《味象:山水画论赏读》,福建美术出版社2019年出版,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