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衣罐子 (稻田明月)
(2015-11-10 07:38:43)
标签:
胞衣故乡脐带回家寓意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一声啼哭,一个孩子落地。接生婆将剪刀放在桐油灯的火苗上,烧红,剪断脐带。过不多久,胞衣下来,接生婆将它纳入一个瓦罐,盖好。夜幕降临,或黎明未晓,孩子的父亲将瓦罐携至后山,埋在一株高大的树下。
这个罐子叫胞衣罐子。出生地这种说法太文!我们叫埋胞衣罐子的垱桑(地方),孩子长大后,不论走多远,都不会忘了埋胞衣罐子的垱桑。胞衣,不用我说,就是胎盘。这种习俗应该不止我的家乡有,胞衣怎么处理?随便一丢,让狗啃了不好吧?还是埋了好,要埋就埋在根基稳固、根深叶茂的大树之下。多好的寓意!
埋胞衣罐子这事很少听说了。现在,不说城里,乡下生孩子也金贵了,多数会去城里医院或乡镇卫生院,胞衣由医院处理了,怎么处理的?那些啥胎盘素、美容产品原料从哪来?说不定,某位年轻妈妈产后嫌自己这变形那走样,高价买了这素那膏来用,可能就是自己孩子的胞衣的很小一部分做的。
上世纪四十年代,从老家厦屋湾走出去的那些人,几十年没有音讯,亲属也不敢提起,只能默默猜想,跟老蒋去台湾了?或者死了?至八十年代,有人回来了才知道,确实有去台湾的,也有去香港的,也有死了的,死于内战厮杀。回来的人乡音不改,跟邻居交谈,被问及想不想屋里(家)?回答少不了那句很土的话:咯(这)是我埋胞衣罐子的垱桑呢,做梦都想!后来这些人陆续老去,有人辞世前吩咐子女:我死后要把我送回屋里。子女也蛮听话,真的不怕麻烦千里迢迢把逝者送回来。土地是集体的,回葬老家要征得集体同意,这样的事只要一提,大家都会说,他是咯里的人呐,他的胞衣罐子埋在咯里哦,他要回来,哪个好意思说不?胞衣罐子似乎是某种固有权利的证明。
我父亲已经七十多了,时不时会很坦然地谈到死的问题,一次次强调的,就是要回埋胞衣罐子的垱桑。我们可以尊重老人的愿望,反正距离不算太远,800公里不到,只是,老家已划归城市的一个区管理,到时准不准土葬是个问题。
自上大学后,我就回家不多了,转辗多地,最后落脚南海边的新城,定居此地整整二十年了,工作忙时,曾经连续七八年没回过老家,我是一个在外乡生活自在的人,各地饮食都能接受,还能享受到其中妙处,能说几种方言,能听的就更多。不过,老家还是在心里!回忆儿时在老家的点点滴滴,那份亲切,难以言表!记得05年去英国前,开车回老家,邻人说,你一家三口都出国,是不是打算不回来了?有空多回来看看哦,咯里是你埋胞衣罐子的垱桑呢……那一刻,有点激动。
近些年,一般每年都会回去一次,走一圈,看一眼,吹吹风。现在想起老家,或者故乡,就会想起胞衣罐子,和埋胞衣罐子的后山。故乡,就是游子的胞衣,回故乡的路,就是那根连接故乡与游子的脐带,剪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