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房宫赋》的比喻手法

(2017-04-26 12:16:20)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分类: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阿房宫赋》的比喻手法

《阿房宫赋》是一篇很有特点的短赋,作者借秦朝覆亡的历史教训,对晚唐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现实加以讽谕。全文仅六百余字,阿房宫建筑的雄伟奢华、秦朝统治集团的荒淫腐化却描写得淋漓尽致,兼以作者富有感情的议论,使这篇小赋不仅成为晚唐封建统治者的警钟,也是后世为人君者的明镜。

赋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铺陈其事。《阿房宫赋》正是采用传统的作赋手法,在铺陈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格来尽情表现阿房宫的宏伟豪华,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的。其中比喻手法尤为灵活多变,富有特色,它使赋文不论在铺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方面都顿生色彩,以极为鲜明的形象感染着后代读者。

比喻,是古人作赋吟诗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把抽象的不为人们熟知的事物,变为具体而形象的认识。古人运用比喻既讲究取喻的创造性,又追求运用形式的灵活多变。《阿房宫赋》正是如此。文中,不仅新颖自然的比喻随处可见,而且在运用形式上更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作者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许多新奇的比喻,巧妙地揉合到各种修辞手法之中,使阿房宫这个历史的陈迹以生动清晰的面貌,历历展现在我们面前。

首先,我们来看看比喻与夸张的结合,用比喻来显示夸张,这方法在古代作品中是较为常见的。李白《白风行》中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莫相疑行》中诗句“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都是典型的例子。《阿房宫赋》在这方面更有特点,为了表现后宫美女的众多,渲染她们浓妆艳抹的盛况,作者说,“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里用了两个判断句,语气兼有断定与解释的意味。每句的前一部分写虚幻的景色,是比喻中的喻体,后一部分写实际的情况,是本体。以实际的情况来对虚幻的感觉加以判断、解释,使虚幻的景象显得实在,实际的情况却显得奇妙。新颖的比喻、奇特的夸张运用在判断句中,不仅使语气更为肯定、有力,而且以夸张手法构成的形象比喻,描写的事物也显得更加生动、更加突出。请看,宫女们早起梳妆,打开一面面妆镜来,竟然像万点星光在闪动;她们梳理起美丽的发鬟,竟然像一片片绿云飘浮。可见美女之众,妆饰之盛了。后宫美女队伍的庞大,历来是封建帝王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若以百千计之,尚不见奇。作者采用这样新奇的比喻,在读者面前立刻展开了一幅神妙的图画。如此鲜明的色彩,如此生动的形象,同时又体现着如此离奇的夸张,无疑是对封建统治者荒淫糜烂生活的有力鞭挞。

用比喻来显示夸张,还可以采用“甲胜于乙”、“甲比乙更”之类的形式。《阿房宫赋》正是采用了一组这样的本体和喻体数量不等的比喻来增强夸张色彩的。在揭露秦朝统治集团极度奢侈腐化的生活时,作者将这样一组程度不等的比喻安排在一连串紧促的排比句中,以极速的节奏渲染出一种愤激的情绪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一组比喻每句前一部分是本体,后一部分为喻体。作者一口气力数六个方面的“多于”,极力强调了喻体在数量和程度上不及本体,借喻体的特征而使本体得到更强的夸张。比喻和夸张这样有机的结合,更借助于排比句的气势,文章便产生了尤为磅礴的感染力。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比喻和移觉手法的巧妙结合。所谓移觉,是把属于某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巧妙地转移到特定的另一种感受中来,从而弥补单一的感觉器官对某种特殊气氛感知上的不足。这种手法常常和比喻融合在一起,在古诗文中也是不乏其例的。白居易《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就是把触觉能够感知的“冷、涩”的特征,转用来表示听觉器官对由迟钝到凝滞、到受阻而暂歇的特殊声音的感受。《阿房宫赋》也是如此,在描写后宫王公贵戚的淫乐生活时,作者着力渲染出一种歌舞宴乐、醉生梦死的气氛。“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工整的对偶句,把移觉手法巧妙地用于比喻之中,从而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歌和舞原是听觉和视觉可以感知的东西,而此处作者力图表现不同寻常的歌舞。这不同寻常,一则是场面大——人多音响;二则是时间长——日夜不息。歌台上纷繁嘈杂的歌乐声,似乎给人以暖烘烘的感觉;舞殿内飘悠悠的衣袖,好似凄风苦雨袭人,冷飕飕的。这里,作者把只能听到和看到的歌、舞,用触觉才能感受到的暖和冷来表现,并且进一步用“春光融融”“风雨凄凄”来作形象的比喻,文章顿时产生出一种可感的氛围。歌台上,歌声起了,这经久不息的歌乐声使整个殿堂充满了暖意,就像春天的阳光那样和融、温暖。舞殿中,舞女们跳起舞来,飘拂挥动的衣袖给整个殿堂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一样凄寒、阴冷。这正是下文所谓“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奇特景象的原因。用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并且借助于移觉的手法,对秦朝统治者的荒淫骄奢揭露无余,其覆亡的必然性也就暗含其中了。

此外,《阿房宫赋》还把形象的比喻用故作惊讶的疑问句形式来表现,造成一种更为切实逼真的感觉来。比喻,原是抓住本体和喻体在某一特征上的相似点,用比喻词或其他方式联系起来,达到更生动、形象地表现本体的目的。因此,一般运用比喻,总是说“甲像乙”或“甲是乙”,甚至“甲比乙更”。《阿房宫赋》为了使描写更为生动、真切,行文更为灵活多变,有意避开通常形式,装出一种姿态,将比喻巧妙地揉合到疑问句中。在描写宫殿建筑的千姿百态时,作者写到:“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里,作者表面上

撇开了比喻的形式,不直说长桥像龙,复道像彩虹,而是首先断言,眼前的实景就是龙,就是彩虹。即把比喻中的事物当作不容置疑的事实确认下来,然后反过来对产生这种“事实”的原因提出疑问。使人感到眼前分明活跃着一条条巨龙,然而,没有滚滚云海,巨龙是从哪儿来的呢?天边悬挂着一道道彩虹,然而,不是雨过天晴,彩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样灵活的笔法,顿时把长桥和复道的壮美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阿房宫赋》运用比喻的灵活多变,还表现在比喻中体现着映衬。“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便是一例。作者抓住宝鼎和铁锅,美玉和顽石,黄金和土块,珍珠和碎瓦这些东西在外形上相似的特点来运用比喻,又抓住它们在价值上极度悬殊来展开鲜明的对比。秦朝统治者把宝鼎看得像铁锅一样,美玉看得像顽石一样,黄金像土块一样,珍珠像碎瓦一样,这便突出地表现了他们极度的奢侈和骄横来。

总之,《阿房宫赋》作为一篇优秀的小赋,在运用比喻的灵活多变方面的确显示了它的特点。虽然生活在晚唐的杜牧和我们一样,无缘看到秦末便毁于一炬的阿房宫,但是,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借助于灵活多变的比喻及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阿房宫当年的建筑规模、亭台结构以用宫内豪华设置、淫乐生活等方面的历史风貌,还通过生动形象的铺叙和描写,更深一层地向读者展示了一条发人深省的历史规律,那就是历史上不管怎样强大、盛极一时的事物,只要它的发生、发展不能顺应于时代的潮流,终免不了覆亡的命运。

 

载《中国古典文学鉴赏》1985年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