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19-12-24 08:35:48)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光华道小学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二、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1.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养成坚持观察天气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晋城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学目标
课上完后,回首再看教学目标,发现目标定位还是以“科学是知识”为中心,为指导观念。如:了解各种多样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了解认识多种天气符号,发展自己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的新知等。重新再审视教材,课题是我们关心天气,重点是“关心”两字,进一步思考,我认为目标要定位在“学生主动去关心天气,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个主要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建立有关天气的科学概念,
二、关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关于天气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学习中已建立相关的经验,如:对不同天气的不同感受,对预报天气的方法与途径,对天气预报的了解,对生物预告天气的了解等。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检索出学生已有的认识与想法,并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来建构、来发展。
三、关于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探究欲望强烈。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着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认识气象符号的环节中,我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现,更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认识深刻,记忆牢固。在动手绘制天气预报图时学生的乐趣更浓,制作的准确、美观。但在学生展示播报时没能让各组充分汇报自己的成果。在对天气现象进行分类时,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导致个别学生无从入手,致使在天气现象分类表中不能正确分类。其实这部分内容学生根据气象符号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正确的分类。学生在观看课件“如何观测天气”时,虽然强调要求,带着问题去看,学生可能是好奇,只看了过程,而对短片中的内容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出现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对“什么是天气”这一概念没有充分的理解,少数学生只能说出个别的天气现象。应引导学生在区别“天气现象”和“天气”时进行理解掌握。对“如何观测天气”学生能从几方面列举出观测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探讨。
我感觉本节课虽然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欲望,但在某些关键环节上我没有把握好,如在用“网状图”来说明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时,应充分放手于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但由于时间不足,这一环节只是留做学生课后的延续探究。
本节课给我一个深刻启示就是: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把相关知识融会,尤其是专业性的语言更应理解,否则,很可能出现课上语言不准确、不严密的现象。认真思考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课题目标,从而做好教学设计,达成目标。
1.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二、制定制作方法、学习记录
1.
2.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3.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4.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5.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6.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三、集体交流、小结
板书设计:
2. 天气日历
云量(符号略)
降水量(符号略)
风(符号略)
温度(柱状图略)
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坚持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日历,并根据日历表统计一季度、一个月、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后分析“天气日历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我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已经不轻,而且要求每个学生坚持一个月纪录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把全班分为两个组别,每个小组一位负责人,负责每天请一位组员记录当天的天气日历,一个月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更好。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个凉爽的秋日观察更多,学到更多。
此外,我个人感觉,本课安排在单元末学习,效果会更好。天气日历里要用到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气及气温的观察,这些知识点全安排在后面的课时中,学生要想自己通过观察来记录,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在学完方法后再应用会不会更合适?
1.3《温度与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法学法】:自主探究、实验、小组合作等;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每个小组一支温度计,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温度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说明温度对天气的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研究内容: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如何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
二、探究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请学生说说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并读出书本中温度计的各个温度。
温度计的使用:
a.
b.
c.
3.学生猜测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并小组讨论验证方法?以及验证所需的工具和注意点。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并交流。
6.小组汇报验证结论,并说明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7.比较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分析温度不同的原因。
三、比较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温度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四、分析比较一天中的气温
1.请小组拿出事先测量好的一天中的气温统计表,分析一天中的气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还有哪些信息?
2.小组汇报交流。
3.师: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测量气温?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五、师生共同小节本课研究内容。
六、课外延伸
分别测量晴天、多云天、阴天、雨天等情况下一天中各时间段的气温,并进行分析比较。
3.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温度。
教学反思:
我现在觉得写一份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比写语文的教学设计难得多了。为了写这篇教学设计花我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更别说是上了,上起来更是难上加难。课堂被我上成了语文课,太搞笑了。
我的教案比较粗糙。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我真的很尽力地去想破脑袋终于写了出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环节上操作起来有点脱节,还有课堂调控有待加强,还有在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的过程中没能做到一对一的引导或激励评价。
1.4 《风向和风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过程与方法: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三、教学难点:
用自制风向标、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气,那么大家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
(多媒体出示几幅图画:上面有晴天,阴天,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水见它皱眉,花见它弯腰,树见它摇头,云见它就跑。
生:风(板书)风是什么?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你们怎么知道风的存在呢?生:头发飘动,树枝摇动(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小能手,一下子就发现,风就在我们身边)
生:树叶在动 旗杆上的红旗飘了起来…
师小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事物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板书课题)
(二)
1、风向和风向标
师:我们平常说的西北风,东南风说的是?生:风的方向。风的方向就是风向(板书)什么是风向?生回答风吹来的方向。师板书风吹来的方向。课件出示
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课件出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提问:北风东风 东南风是指?学生回答
我们在平时生活是怎样描述风向的?生:看红旗的摆动,烟的飘向等。
师:红旗向东飘是什么风?生:是西风 东北飘呢?
风向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生:风向标。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前指向向吹来的方向。
我这做了一个简易的风向标。自制简易的风向标的方法?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接下来,老师就教大家怎么来做这个风向标,可要瞧仔细喽。
注意:箭头和箭翼以及插入的大头针要尽可能在同一平面内。同学们看清楚是怎么做的了吗?那就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一个位同学能先把风向标做好。学生动手自制风向标 。
风向标做好了,我们用它能测风向呢?不能,教室内没有风,我们怎么用它实际测量风向呢?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生回答,课件出示。
2、风速和风速等级
早上上学来的时候,你感觉风大还是风小?判断理由?学生回答。
风的大小可以用风速来描述(板书)什么是风速?生:风每秒行进多少米,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
课件:考考你气象学家是怎样利用速仪来测风速的?生回答:课件出示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多个少等级?生回答:13个等级,看看是怎样描述不同级别的风的?课件出示,生说:0——12级,课件出示风之歌:学生开火车读。
4、怎样描述风速
风速等级是由风速仪测定的,我们用感官怎样知道风速的大小呢?要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无风(旗子不动)微风(旗子微动)大风(旗子展开)并用0、1、2级描述。回去以后可以做个简易的小风旗。
五、复习巩固:
课件出示:连线题、填空练习。
六、小结;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七、实地测风向和观察风速:
随着“校园的喜悦”的歌声,学生到操场上活动。
板书设计:
风向: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风速:以每秒进行多少米来计算的
教学反思:
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法,出示了各种天气的图片,并用谜语导入。
这一课我发现学生会自己动手制作风向标,这不仅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风向知识的了解。比我当初预见教学效果要好。小组合作完成的非常默契。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增加了他们合作的团队精神。做中学,自己制作风向标,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印象。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但对有些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该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需要指导学生明确: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接着,让学生了解气象学家会利用风向标来测风向,并指出风向标箭头所指方向即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除了风向,还有一个与风有关的特征就是风速。向学生介绍风速的概念,并向学生展示测量风速的工具——风速仪。在室外做实验时,一定要先找准方位,然后再用自制的风向标进行实际测量。最后快下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到户外测定风向和风速。在这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同学能较好的参与进来,小组间讨论交流,并及时记录。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概念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刚开始不理解,我对学生观注的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要不断总结不足,发扬优点,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1.5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在“什么样的容器适合做雨量器”这一问题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3、会用柱状图描绘出降水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雨量器能测量降水量的原理
【教学准备】
圆柱型笔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1分钟)
播放《小女孩第一次经历下雨》的视频。在视频中下雨给女孩带了快乐,可是,我们看到雨落到地面上,渗透到泥土中就消失了,那我们怎么测出降了多少水呢?
学生:可以用容器装起来测量。
(二)认识雨量器。
1、提出疑问
师:可是容器的形状多种多样,老师这里有6种容器(分别是培养皿、、塑料槽、金属的茶叶罐、锥形瓶、量杯以及圆柱形笔筒),你们觉得哪个更适合测量降下来的雨水?
2、学生讨论哪种容器更适合做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并给出理由。(5分钟)
师总结:要成为一种测量工具,它要求每个人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结果都应该相同。你们想想看,如果拿量杯来测量降水量会有什么不妥?用培养皿测量会遇到什么问题?
生:培养皿能接的水太少。使用量杯的话即使下同样多的雨,测出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师:所以大家都赞成雨量器应该有一定高度并且应该是柱状的。那现在我手里的柱形笔筒和塑料槽都是柱状的,如果放在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时间内,你们说说看,测出来的雨水会有哪些数据相同?
生:体积不相同,可能高度相同。
师:两个柱形容器放在同一位置,24小时内测出来水的高度会一样。我们就用这个相同的值来表示当天的降水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我们称为雨量器。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为了使测出来的值更准确,所以降水量的单位是?
3、出示制作好的雨量器。
(三)教师演示实验(15分钟)
1、过渡语
师: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现在想想,降水仅仅指的雨水吗?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降水?
学生:雪、冰雹……
师:可是现在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学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2、师生演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把雨量器放在毛巾中间,放平,双手把洒水壶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一天的降水开始: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注意,还原实验器材。
3、学生汇报记录的降水量
把雨量器放平,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读完数,就把它记录下来。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图”。
4、认识《雨量等级表》
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与延伸
1、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
2、课后延伸:同学们,如果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回家后,自己做一做雨量器,并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板书:
降水量的测量
雨量器
雨量等级表
教学反思:
1、由于时间上课时间紧凑,所以在课堂没有设置制作雨量器这有过程,而是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后让学生回家完成。并且模拟降雨这有过程也是演示实验,所以学生并没有体验到研究降水量这一问题的全过程。建议是课前让学生提前做好雨量器,在校内操场分组模拟降水的过程。
2、因为整个降水过程是模拟的,学生没有直观了解气象站中降水收集、测量的方法。所以可以适时使用远程资源课件。
3、降水量柱状图的描画比较费时,可以采用excel输入数据获得直观柱状图的方式进行。
1.6
教学目标:
1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用网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课件伴随)
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课件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课件出示云的图片)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
三、对云的分类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
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
学以致用:出示课件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教学反思:
云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东西,但真正地让学生能准确地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就有点困难。往往学生不能分清楚的是多云和阴这两种天气。利用书本上的三个圆圈认识云量是一个难点。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对层云、积云、卷云的判断。这个知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更加远,能通过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判断三种不同的云,特别是积雨云和雨层云的区别,学生概括出三种不同云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天气情况,然后小组分发云的图片,认识不同的云及文字说明。
练习下来后发现,学生对于书面的判断不容易出错,老师出示的练习题也能顺利完成,但是当带领学生实地去观测云时,大家又好像不会判断了,都傻傻的愣在一边,只有平时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再尝试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科学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的能力,科学概念的建立虽然也重要,但是并非终极目标。教师必须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敢猜,敢想,敢说,敢做的意识,并且提高知识的应用率。
1.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 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 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 反馈:
(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 提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 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气温、云量、降水量
风速、风向
教学反思:
有以下几点需要在以后教学中改进: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溶解》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阶段为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6.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4.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5.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6.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7.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8.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
3.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并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
2、1
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第一课,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去看溶解的结构,这个单元的结构应该是建立概念——丰富概念——深化概念。单元在前两课中帮助学生通过固体在液体中的现象初步建立溶解概念。本课着重于对溶解现象的观察,能够判断某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以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比较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杯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变成微粒,没有沉淀。
活动二: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观察和比较,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别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指导学生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最后的交流,指向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观察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物质均匀、稳定的分散在水中,肉眼看不见,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学情分析:
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四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者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什么是溶解,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溶解。本课就要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家对溶解现象观察、比较、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并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与认识。
设计理念:
本课是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重点培养三种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要想让学生对于溶解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概念的建立要紧紧围绕“颗粒的变化”进行。在设计中,我落实4句话:以颗粒变化为标准;以观察实验为手段;以多种验证为途径;以分类促进概念的提升。
以颗粒变化为标准,是说在几次实验的时候,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和汇报时候,都 要抓住实验中颗粒的变化来进行,以颗粒的变化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以观察实验为手段,是指孩子对于“溶解”概念的原有认识的挖掘和提升都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实验和观察是课堂的中心任务。通过观察现象,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概念的提升和转化。
以多种验证为途径,是说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向光观察颗粒、沉淀、过滤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判断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
以分类促进概念的提升,以多种验证为途径帮助学生判断面粉在水中更像沙在水中,还是更像盐在水中,实际上就是通过多种依据来进行分类。这样通过多个标本的比较分类,孩子们发现面粉在水中更像沙子在水中,最后交流更使学生对于溶解和不溶解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最重要的是,在本堂课,我要呈现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对概念——溶解和不溶解。通过“溶解”促进“不溶解”的认识,回过头来再通过“不溶解”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这样才有利于为学生建构完整的全面的概念体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示范指导,多体辅助,适当讲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配置好的糖水和盐水,1装水烧杯,1玻璃棒,1袋盐,过滤装置。
为小组准备:3装水烧杯,食盐、沙、面粉各1袋,1玻璃棒,3张滤纸,过滤装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同学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喝过汤吧?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加的鲜美,我们常常在汤里加一些食盐、味精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喝汤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消失了,看不见,没有了)
像食盐、味精这样在水中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
二、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颗粒状)
2、接下来,我们就把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看看。(注意:玻璃棒用过一次后一定要擦干后,才能再次使用。)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教师巡视)
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观察到了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食盐在水中看不见颗粒了,我们就用号表示。
那沙呢?(能看见。)沙的颗粒在水中能看见,我们就用√表示。
像沙粒在水中沉下去的过程,我们就称为沉淀,沙在水中出现了沉淀。)
食盐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
4、小结:(指板书)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也没有沉淀出现,食盐在水中是溶解的,那沙呢?(在水中能看见颗粒,有沉淀出现,是不溶解。)啊,原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谁可以再补充完整?(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
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还是不溶解,有几个标准了?(2个)哪两个(能不能看见颗粒,有没有沉淀出现)还能不能有第三个标准呢?
三、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深入探究。
1、老师今天还带来了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猜看。
2、面粉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看法,我们必须验证一下了。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面粉。我们先把面粉倒入水中,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然后搅拌一下再看看,我们还可以把烧杯举起来,对着光观察。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有更多的发现。孩子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
3、谁愿意说说,面粉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为了进一步证明,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我们把它们混合物中的面粉和水分离出来,好不好?
四、过滤混合物,促进溶解概念的提升。
1、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
2、今天老师就推荐一种分离装置:过滤装置
教师演示:我们把滤纸先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沿着一条边打开,就可以放入漏斗中,但要注意,滤纸一定要紧贴漏斗内壁。
我们在过滤时一定要注意: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投影打出)
3、由于过滤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每个小组,只能过滤一种混合物,前面6个小组过滤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后面5个小组就过滤食盐溶液。
孩子们,老师注意到,你们在过滤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谁说说,你们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解决呢?
4、教师看到过滤完成后,请同学们坐好。现在我们就把滤纸拿出来,打开,看看滤纸上有什么?
谁来说说结果?
5、小结:原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有两个标准,现在有几个标准了?
孩子们,你们要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条啊,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啊?要判断物质不溶解呢?
五、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经过今天的探究,我们一定都有很多的收获,谁愿意来谈谈呢?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请同学们在课下调查一下,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
能不能看见颗粒 √ √
有没有沉淀出现 √ √
能不能用过滤的 √ √
方法分离
教学反思: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感觉收获是丰厚的。
1、以演示为主导,以讨论为辅助,帮助学生明确在过滤实验中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试讲时,我一直按初中过滤实验的操作要求来指导四年级学生,几次下来,发现这根本是不切实际的,而且过滤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三种混合物的过滤也是不可能的,为此,我费尽心思,终于想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我来演示过滤比较难于完成的沙和水的混合物,并一边过滤一边强调操作规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指导,然后请每个小组的学生只过滤一种混合物,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过滤时间不足的问题,在学生将混合物倒入漏斗后,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过滤时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从而使学生明确怎样过滤才是规范的,正确的,更明确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再一次过滤时相信孩子们就能比较规范的操作了。
2、一些环节在处理上比较急躁,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
本节课共有三个活动,尤其是过滤更需要很多的时间,多次试讲时,都出现了超时的问题,所以在上课时,为了避免再出现超时的情况,忽视了学生概念的建构过程。如:过滤概念的建构,设计中是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本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捞鱼食要用眼小的网才行,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在滤网的空隙小于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的时候,才能让水通过而固体颗粒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水和固体目的。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的活动耽误了一些时间,而且学生看到桌面上的过滤装置,直接提出了过滤的方法,我就直接进行了过滤混合物的活动,在对滤纸的介绍中让学生知道滤纸的空隙很小,只能让水能过不能让固体颗粒通过,这样也就没有达成通过学生以有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过滤的概念的目的,课后反思一下,我还是过于追求课堂的顺利进行,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的概念的建立过程,这在今后的课堂中是绝不能出现的。
3、课前准备工作还是不够细致。
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学生要使用玻璃棒抵住三层滤纸一侧,引导混合物缓慢流进漏斗中,为此我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玻璃棒,但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我为学生准备的不是圆头标准的玻璃棒,而是平面的,有一些毛的,在做过滤实验时,有的学生使用了很大的力量,有的学生抵住的是一层滤纸一侧,还有的学生玻璃棒倾斜角度不对,玻璃棒直抵漏斗底,这样就造成了滤纸破了的情况出现,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根本不能为学生更换滤纸重新进行过滤实验,导致了4个小组没有完成过滤,没能亲自看到过滤的结果。这让我又一次感到课间准备工作的重要,如果我能把玻璃棒磨光滑,在过滤前再一次强调玻璃棒的使用方法,相信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
1、各位同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是我们上一课研究的三种物质,其中那些物质是可以溶解的,哪些是不能溶解的?你判断物质能否溶解的依据是什么?
2、猜测: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为什么看不到?
3、正是由于食盐是白色的,所以它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我们不易观察。那么为了可以清晰的看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物质来研究呢?
今天就借助这样的一种物质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
(一)高锰酸钾的溶解
1、介绍高锰酸钾
今天我们要借助的这种物质叫做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演示取高锰酸钾的方法)
2、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老师给每组同学都提供了少量的高锰酸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看到的高锰酸钾是怎样的。
(请小组长取出盛有药品的杯子)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看到的高锰酸钾是怎样的?
3、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了,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的颗粒状物质,正因为它是紫黑色的,所以它可以帮到我们的忙。那么高锰酸钾到了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猜测)
4、实验注意事项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亲自证明。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取用高锰酸钾一定要用药勺,不能用手接触;
2、取极少量(3-5粒)的高锰酸钾轻轻投入水中;
3、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
(小黑板提示)
5、小组实验
首先,用药勺取3~5粒高锰酸钾,轻轻放入盛水的杯子中,从杯子侧面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入水中的状态及变化,做好记录
第二步,轻轻地摇晃杯子后观察高锰酸钾的状态,做好记录。
第三步,搅拌到高锰酸钾颗粒消失,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后静止时的状态,做好记录。
(整理好实验材料)
6、交流实验现象
最后发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色,而且整杯液体颜色深浅都相同,这说明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根据以上这些现象能否马上判断高锰酸钾在水中是否溶解?
7、演示分离实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高锰酸钾和水混合物又会怎样呢?
使用过滤装置做过滤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演示过滤高锰酸钾溶液)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高锰酸钾到底能否从水中重新分离出来,待会儿就会有结果。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这三杯物质,思考一下上节课我们研究的食盐、沙和面粉它们在水里的状态和高锰酸钾有什么异同呢?
2、小组讨论,完成记录表
3、展示过滤高锰酸钾溶液后的滤纸
4、小结
溶解是指物质__________地分散在水中,__________自行沉淀,且不能用___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科学兴趣的培养是孩子们探求科学世界的不竭动力,科学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思维飞扬的课堂。
本课时介入了一新的物质—高锰酸钾,因此在讲授此课时采取“提问—实验—探究—总结”的模式,在实验之前对高锰酸钾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形成一个大概的基本认识,然后设入问题,通过实验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进行直观性探究,为后面进行科学性描述作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跟着老师的思维到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最后到自己探究实验,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充分的。活动课题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课时在激趣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亲自实验亲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科学的实践性。
2.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2、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1、每组学生的实验器材:4个80毫升的烧杯,3个50毫升的烧杯、两把勺子、1根搅拌棒、胶水、洗发液、醋、食用油、实验记录单;
2、教师的实验器材:高锰酸钾、装有清水的玻璃杯、搅拌棒、洗涤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高锰酸钾溶解实验
师:同学们,如果往这杯清水中加入一勺高锰酸钾,你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回答
(目的:复习溶解的特征,让学生明确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是均匀的、没有沉淀物的、是不能够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
2、引入主题
二、探究胶水与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出示胶水和洗发液
2、小组讨论,猜测实验现象
3、出示实验要求,明确实验目的
步骤一、用勺子从杯中取出一勺胶水或洗发水倒入装有水的烧杯里。
步骤二、仔细观察它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
步骤三、静静地观察,记录它们是怎样在水中扩散的。
步骤四、记录好之后,再用小棒轻轻搅拌一下,记录发生的变化
步骤五、最后用小棒充分地搅拌,观察它们是否溶解。
4、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溶解过程 |
洗发水 |
胶水 |
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 |
|
|
在水中有没有扩散? 如何扩散的? |
|
|
轻轻搅拌一下,产生了什么变化 |
|
|
充分搅拌后,是否溶解 |
|
|
5、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鼓励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6、得出结论:胶水和洗法水都能溶解在水中
三、探究醋、食用油在水中能溶解吗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厨房当中常见的几种液体
1、出示醋和食用油
2、学生讨论、汇报猜测
3、明确实验过程和目的
溶解过程 |
醋 |
食用油 |
怎样进入水中的? |
|
|
在水中有没有扩散? 是如何扩散的? |
|
|
充分搅拌后,是否溶解 |
|
|
4、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
5、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搅拌,油都不能溶解在水中,那油可以溶解在其他液体当中吗?
2、教师演示实验
简单解释原因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相关练习
2、实践作业:回家后,体验用洗涤剂清洗油锅
板书设计:
预测实验现象
洗发水→水中
胶水→水中
醋→水中
食用油→水中
教学反思: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研究了固体的溶解现象之后,继续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些液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要求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测验证来研究浇水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第二个活动让学生利用常见的三种材料,让学生经历预测、验证的研究过程认识其他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一些液体也溶解在水中,另一些则不能。
要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本课研究活动,选材必须科学合理。因此课前准备,我利用许多材料进行了课前试验。选材对学生探究的成败起关键性作用。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学才可能有较好的成效。
在学生活动中,让学生严格控制实验过程非常重要。只有严格控制好实验过程,学生才能有细致观察的机会。所以我把实验的步骤说明打在了记录表上。在学生活动前,先让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在实验中应该如何控制实验过程,并明确指出实验过程的5个关键点。在学生活动中,学生能够很好的控制实验步骤,并细致地观察了液体在水中的变化过程,达到很理想的观察效果。在学生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并继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去体会液体的溶解现象。让学生经历一个实实在在的科学的观察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描述,深入地生成科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也存在着好多不足。首先,是教态不够自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其次是出示实验材料的时机把握不够好。在完成第二个活动时,先把实验材料分发给了学生,然后强调实验要求和演示给试管里加水和滴管的使用方法,这样安排使学生大多只关注了实验材料,很少关注老师的话,致使学生第二个活动显得较乱。第三是时间控制不好,在第一个活动中占用了很多时间,致使后面的活动时间较少,同时让所有小组都完成各组记录,又占用了一部分时间,最后使课堂教学结尾比较草率。最后是学生使用的大多是玻璃仪器,对学生注意安全和玻璃器皿的轻拿轻放强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