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们学校(准确地说是我们这个教育集团的高中分校)召开大会,公开竞聘两个年级主任助理的职务。与历次类似的竞聘一样,我是既为那程序的公开透明而叫好,更为今天的教育而伤悲。像今天,这两个主任助理的岗位,就有八九个人去竞争,其中就有六七位是现任的教研组长、市学科带头人,还有两位市级的“名教师”、省特级教师,一位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呢。
那么多的教研组长等专业人员去竞争两个年级主任助理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可怕,是学校、医院等本应该是纯业务的部门越来越严重的官本位,越来越严重的重行政轻业务。
在我们这个学校所有管理的岗位中,年级主任相当于正科级,副主任就是副科级,主任助理是一个比副主任的级别还要低的职务,按照我的理解,也就是“拍手级(股长级)”的吧。这是我们学校官员级别中的“起步级”,但这是列入官序列的。有了这个级别的台阶,就有可能一步步地再往上发展呢。最重要的是一旦进入了这个序列,他就可以享受到许多单纯从事业务工作根本就享受不到的东西。何况,前面的许多人是一面面的镜子,让他看到了单纯从事业务的不足,更让他们看到了进入官员的序列有诸多的好处,你看一下,一个省的特级教师,有几个是普通一线的教师?新晋升特级教师、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又有几个是普通一线的老师?
教研组长,原本应该是一所学校的质量所系、生命所系。教研组是学校的教科研的最核心最基层的单位。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长的地位是不用多说不用多论证的了。可是,我们这里的大多数学校,教研组长实行的是任命制,不在“官”的序列中,是由学校直接任命,而且肯定是要请出一些业务相对精一些,在同行中有一些影响的人担当的。在我们学校,教研组长享受的津贴要比级别最低的“官”——主任助理还要低许多。因而,许多的年青人,还有许多年龄也不是很年轻了的教研组长们,觉得应该要有个前途,要有个出路,要有个未来,这些年,已经有不少很优秀的教研组长成功地跳出了业务的苦海,走上了“管理”的岗位。
暑假中,我们江苏,就有一件被连续报道着的事,本省有若干所高校面向全省招聘副厅级官员,其中就有若干所本省高校的副校长。而且去竞争的人也不乏业务的骨干、具有博导之类头衔的人。这也充分证明也在给更多的年青人一个启迪:人间正道是当官。教得好,不如官当得好。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这从设计上应该说是看到了当今中国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一个大问题。可真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着相当漫长的路要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