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学教学,过去是教教材,就是在教课本,就课本讲课本;新课标的理念是“用教材教”,提倡的是用教材。老观念也好,新观念也罢,有一点是没少,也不能少的,那就是重视教材重视课本,要将教材用起来。要用起来,首先要求教者和学生都必须熟悉教材、去细细研读教材,去深入探究教材。但是目前的现状似乎并不如人意。假期里,我曾接触过多位高中生或是准高中生,谈论起来,无论他们是哪个学校、何种层次的学生,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对已经用过了的教材,已经学习过了的内容不怎么熟悉。比如,已经学过了的高一生物必修教材分别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出 “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这样的标题来,没人关心过,教师也没有要求他们注意过;高一的物理两本必修教材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竟然也没有人说得出来,而这分明是在教材前面的“致同学们”中有介绍的;高一语文四本必修教材,是按什么方式编排的,有几种呈现方式,也没有人注意过。
当真是这些学生的学习都太不认真了吗?不是。这与我们的教师们目前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与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教师是如何教学,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已经演化为单纯讲解和习题了。因为考试的导引,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并不将教材重视起来,更没有将教材用起来。教学变成了一个个知识点的讲解;因为考试的导引,不少教师认为课本后面的习题已经是太简单了,于是教材上的练习题是基本不碰,只是大量布置一些现成的练习册上的题目给学生。数理化等学科教学是如此,政史等文科学科的教学也如此,甚至连语文学科也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用数理化方法学习好语文”。于是,教材被抛在了一边,学生的头脑中有的只是一个个不能成线、不能成网的所谓的知识点了。
叶圣陶先生曾有过一句名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一定是针对着当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唯课本、唯课文的现象而说的,是针对课堂上讲课文,课后背课文背注释,考试只考课文,而不能以此课文为例举一反三而提出的批评。如今,当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要求和考试方式已经有了一些变革,不再是单纯地考书本、考课文、考例题了,而是“屁股坐在教材里,腿伸在外面”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叶老的这句名言有新的理解了,课文、教材应该被我们重视起来,我们要用足用好教材,用教材去开展教学,用教材去教学生进行学习。
首先,我们做教师的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内容。过去曾有过的一个提法这几年好像不怎么提了,“以纲(教学大纲)为纲,以本(课本)为本”。我觉得,这个提法就是在今天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曾经的“教学大纲”,要认真研究本门学科的“新课程标准”,还要认真地研究教材,然后,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用连续三年的时间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新课标”测试,希望以此来促进推动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要有全局的观念,要有通盘的考虑。以我们所用的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为例:既要重视对一篇篇课文的研读,更要注意课文在整个教材所在的地位;既要研读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还要重视对配套读本的研读,还要考虑到如何将读本与课本配合起来使用;既要从板块和专题的角度去研读课文,还要能对课文从课程的视角进行融合、重组;既要注意研读课文,还要重视对整个教材中所有文字的研读,包括前面的“致同学”,专题前面的导语、专题后面不同呈现方式的练习。在研究教材的时候,还不妨多些思考,同样的一篇,在不同的教材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位置,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在必修教材中出现的,教法应该与在读本中出现的有什么区别?与在选修教材中出现的又在什么不同?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教者站在一个相对高一些的位置,去备课、去教学。仅仅是将课文读通读懂了,还不是一个好教师。
我还提倡我们的教师在认真研究好本学科教材的同时,也抽点时间去浏览一下其他学科的教材,了解一下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编排体系。至少,应该能对相邻相近学科的教材要有些起码的了解。比如,高二语文要学习《唐诗宋词选读》和《唐宋八大家选读》,如果我们能对历史教材的选修教材中“王安石变法”那个专题有些了解,备课、教学都会有所裨益。再比如,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个专题“科学之光”中的第一个板块“探索与发现”中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备课的时候,能将目前学生使用的生物学教材必修一至三之前的三篇“与科学家一席谈”好好读一下,特别是必修二《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教授一席谈》细细地读一遍,一定会有收获的。目前的中学教材中,所有学科前面的“致同学”,都是那个学科中的大师级人物撰写的,从我们语文的角度来看,也是相当典范的文章。
其次,教师一定要重视指导学生用足用好教材。读一本书,应该先从哪里下手?前言和目录。这应该是常识。就像买了一件新的家用电器,必须先阅读使用说明一样。前言,往往给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等,目录则是一棵知识树,让我们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指导学生读书,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本职和本分。学期开始的第一课,特别是高一、初一起始年级的起始课,就应该从教材的介绍和使用方法入手。这也是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一个绝招。教学生了解教材、熟悉教材,学会了使用教材,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方法,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
教材既然是我们教师组织教学的抓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抓手。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这个关键。
第三,学校还应该重视对教育测试的研究,考试方法的研究。高考的方向已经是很明确的了,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都是紧扣教材,只是取材课外而已。那我们平时学校的检测是不是也应该多做些改革呢?通过研究考法,来促进教法的变革。通过学校平常的考试,让学生意识到,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是有用的。真正让学生从那些《课时练》、《练习与测试》、《AB卷》、《每课一练》等习题册的题海中,回归到课本中来、教材中来,然后再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真正用考试这个指挥棒来引导并调节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
1.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读与高考有关的“三个文本”。研读“高考说明”,解决考什么的问题;研读高考试题,解决怎么考的问题;研读高考命题专家组撰写的试题分析,解决为什么要这样考的问题。要认真揣摩这三个文本,并努力思考一下,我们的日常考试命题与高考的试题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距,要揣摩命题的意图,试题材料的选取原则,问题的设置角度和方法。
相关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