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收获不小。奉命又去担任了一次评委,认真地听了十多节课。上课的老师全都是来自全市各地的准特级教师。按照要求,不仅要为这十多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打一个分数,还要写上一段综合评议。
听得过瘾,也听得认真。不仅将这十多节课的综合评议全都记录了下来,还记录了一些听课时的感想与反思。
这里,先将综合评议贴在这里。特别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不是按照他们上课的顺序排列的,而且有些自认为是一些遗憾和不足的是后加上去的,没有在正式的评分表里写入。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让更多的年青同行领略到这些准特级教师们的教学风采。
一
教材烂熟于心,方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深入的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没有忽略对学生情况的研究,能结合学情设计有特色的学生活动来突破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设计的问题能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文本之中,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毕竟是要讲求艺术的,提出的问题是份量和质量的,但教学流程与所提问题之间还少了些自然的过渡,显得有些硬邦邦的了。
二
严谨的教学行为透出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容的教学流程露出的是深厚的中文专业素养,有预设更重生成的教学设计现出的是灵活的教学机智。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的讲究。不疾不徐,张弛有度。重视诵读,更注意纠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诵读的质量,读一次有一次提高,有一次长进。没有名词术语的堆砌,让学生在浅显的教学语言中领略了中学语文应有的精深与博大,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真实有效的提升。
三
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是准确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是新的。课堂设计有新意,学生活动有特色。试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兴趣激发出来。这无疑是相当好的设想。但任何设计如果离开了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提出的问题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当然会羞于去争抢回答问题了。
四
课堂讨论时对学生的组织调动,足见教者具有很强的按新课标的要求组织教学的意识。看得出今天的活动便是你一贯的做法。尊重学生,引导学生,重语言基础的训练。有很好的预设,也因此较多地将学生往自己的预设的问题和答案上去引的痕迹。作为语文教师,还是应该多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练与优美的。
五
能出彩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建立在对教材和学生都特别了解的基础上的。设计的课堂学生活动能有助于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这便是有效的设计,有效的提问。教学流程是那样的清楚流畅,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思维的训练,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如果能更多些课程的意识,注意到本文所在单元的共性特点和总体要求,教学会更出彩。
六
能试图通过诵读去让学生体味韵文的音韵之美、作者的情操之美。也能注意对学生的诵读加以指导。这样的课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读得太少了,读的形式也太单调生硬了些,对学生的指导也明显缺少了些动态的生成,有相当明显地往预设的条条框框里面拖的痕迹。所谓的探究,也只是为了牵着学生帮助自己完成一个应该说是设计得相当完美的板书的过程。
七
你是那样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善于给学生以恰当的引导和点拨,导而不牵地引着学生去钻研文本提取信息住概括文章,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师生的互动自然。能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品味。若能多些主问题的意识,能用一两个大问题作为主问题,将教学中的诸多小问题串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啊。
八
成功的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知识与文化积累,迁移到课堂中来帮助理解词语解读文本的,是能注意联系生活来理解文意的,是能将活生生的口语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如“吃了上顿没下顿”之类的语言。活动的设计问题的提出能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师生对话时的距离感把握得相当准确,能注意引导学生对广西展开真正个性化的解读。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问题探究的方向会使课堂更精彩。
九
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学习优美的散文,教学过程中能用一个主问题将全文拎了起来。在主问题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渐入佳境,学生的学习也渐入佳境,由局外人逐渐成为局内人。看得出平时就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和习惯,看得出教者调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动起来之后还没能将他们引向更高更深入。这可能与借班上课,师生熟悉不够也有关的。
十
课堂教学是那样的细腻、平和、严谨,而这一切又是那样自然地表现出来的。心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课上有方法。与学生的互动好,在让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若能在细的同时再多追求些大就好了。大语文,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不应只是多了些课外阅读的要求和指导,还应该体现在教者教学风格的大气上。
十一
一堂好的评议课一定是遵循了语文的特点,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之后,按照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并组织教学的。语文味,是在对课文中关键字词的玩味中品味出来的,是对文本的诵读中体现出来的。
十二
美读赏美文,大气而不失细致,严谨而能去拘谨。大处入手抓住文章的特点与妙处。师生对话活动多,关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去体悟课文文本。语文味足,而非匠气十足。让学生动了起来,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与教学设计的精心大气相比,教学语言还缺少活力,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大了些。告诉的知识点还多了些,看得出教者脱离一线教学的时间长了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