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声”阅读与“无声”阅读
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学生不会诵读,不会读书。也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这不能完全怪学生,责任还是在我们老师——教语文的老师和教英语的老师们。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所有的人,无论是校领导、老师还是学生抑或是学生家长,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率,而语文学习原本就是水磨的功夫,读书更是要花一些力气和时间慢慢出活的事,大家就不想在诵读上多花时间和精力了;加之,有许多人都认为,高考、平时的考试又都不考诵读,我有时间花在诵读上,不如多做几道题,可以立马见效呢。
我不想和他们去争论什么,也不想以长篇大论去阐述诵读之必要,这是许多的专业论文中谈得多了的。在这里,只想以一个现象来说明问题。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一段文字时,嘴里是要发出声音来的;我们在街头的报廊或是什么公告栏前,常会看到一些老人或是农人装束的人(绝对无任何偏见和歧视之意),他们在阅读文章时,口中往往也要念念有词,这是有声阅读;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人们阅读文本时,则往往是一目十行,快速地浏览,进行的是无声阅读。理论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阅读,总是要由“有声”往“无声”过度的。“有声”的阅读速度慢,“无声”阅读的效率高,但是高效率的无声阅读,即速读是以“有声”阅读即诵读为基础的,“没有“有声”,很难进阶到“无声”。
现在各类考试中的阅读分析类试题,考查的是速读的能力;写作,考查的是表达的能力。这似乎都与“无声”阅读无关。但,没有平时进行的诵读训练,就很难形成语感,就很难进阶到高效率的速读,更难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中心。阅读赏析类的试题不易拿高分。缺少语感,在写作时也会觉得写不下去,写成的往往不是文章,而只是文字,只会让人觉得是一个个方块汉字堆积在一起而已,缺少灵魂更少灵动。
学习语言必须要多读,汉语文和外语,都是如此。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更要多诵读。毕竟我们生活在当代,严重缺少文言语境,如果不多诵读,就更难找到理解文言文的感觉。当你能将一篇文章读顺了的时候,对文章的内容也已经掌握大半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