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002mKLwWzy72L8c8lnS5c&690
石象路与翁仲路,是起自下马坊、终至文武方门的明孝陵神道上的一部分。石象路始自四方城,止于望柱,全长615米;翁仲路始自望柱,止于棂星门,全长250米。两者首尾相连、曲折延伸,共同围绕梅花山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弯曲环道。这段弯道虽然短促,却是2.62公里明孝陵神道中完整保留石人石兽历史风貌的一段神道,而其中的石象路更是被现时南京人誉为“南京秋天最美的大道”。
神道,一般是指古代帝王将相陵墓前两侧置放石人、石兽等石像的道路。而在神道上置放石像的仪规,又源自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及其故事。秦朝有一叫阮翁仲的大力士,
他身长一丈三尺,力大无比,异于常人,曾因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而受到秦始皇的嘉奖。翁仲死后,始皇怀念他,特命人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时,竟误以为翁仲依然活着而大惊失色、心有余悸。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统称为翁仲。西汉著名军事家霍去病,18岁随侍汉武帝左右,20岁后两次率兵出征河西走廊,战败匈奴,战功显赫,24岁不幸病故。为表彰这员爱将,汉武帝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并命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在墓前凿刻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石刻形象,以表彰和纪念他在河西走廊上的历史功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踏匈奴”,这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雕刻大型石兽的历史渊源。从此以后,历代帝王将相修建陵墓时,也都沿用秦汉规制,在陵前置放石像以装饰神道。作为缔造大明帝国的朱元璋,其孝陵前的神道虽不规则、异于常人,却遵从了在神道上置放石像的秦汉规制。可惜的是,因咸丰兵火,孝陵神道上的石像与神道一样大多被毁,只留下四方城至棂星门的石像得以完整保留。虽然现时已经修复了被毁的神道,但明时的石像再也无法复原,人们只能将保留下来的置放石像的神道,按石兽和石人的集中置放路段,分别命名为“石象路”和“翁仲路”。而“石象路”之名,虽然一直因其不够精确而引起争议,却是民间“将错就错”的约定俗成。
从四方城下卫岗、过御河桥,便是著名的石象路。它自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4只,两跪两立,夹道迎侍,共
12对24只。这些取材于南京东郊大连山的石兽,庄重威严、形象逼真,不仅共同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而且各有自己不同的寓意和作用。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和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护法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能用独角抵触有罪之人,是正义的化身;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表示大明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皇恩浩荡、威镇四方;象性格温顺、四腿粗壮、坚如磐石,象征国民“顺从”和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牛龙虎狮四种动物合起来的一种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身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是为朱元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功臣,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这些全部平放在黄土地面上石兽,虽然重达几吨甚至数十吨,但600多年来居然没有一丝下沉的迹象,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石象路上每尊石兽的下方,都填埋着大量六朝时期的墓砖。朱元璋修建孝陵及其神道时,在把原有六朝古墓挖走的同时,也将六朝墓砖就地用作石兽的基础,而这些从沧波门附近掘取含有大量锰铁核的泥土烧制而成的六朝墓砖,其磁性比现代黏土砖强达10倍之多,如此强度的基础,自然会确保庞然大物一般的石兽们稳如泰山、始终不陷。而这些一年四季伫立在石象路上的石兽,虽然一动不动地坚守着自己亘古不变的岁月,却也随着季节的变化创造着不同的色彩和景致。春回大地,石象路上的树枝抽出新芽,色似鹅黄,鲜嫩欲滴,随风飘摇,其新枝闹春的劲头,不仅引得谦卑额首的石兽都要昂起头来,而且惹得初春踏青人们的无限怜爱。盛夏之时,石象路上的树叶稠密繁盛,强光钻过缝隙射向林荫中的神道,让神道上的石兽光怪陆离,更使踯躅其间的游人双眼迷离。入秋之后,石象路上间错种植着乌桕、榉树、银杏、三角枫等树种,红、橙、黄、绿相间融合,将整条路上的石兽和游人都辉映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幻化成明孝陵甚至南京最为美丽的600米道路。严寒冬季,石象路上的树叶相继飘落,北风呼呼,雪花飘飘,一动不动的石兽个个都像坚守阵地的战士,形色匆匆的游人总是投去惊诧喜悦的目光。石象路,正是这样一条风雨兼程、历经沧桑的神道,正是这样一条色彩变化、韵味叠出的道路。
石像路的尽头,是一对白石望柱,明孝陵神道在此由东南—西北向转折为正南北向。路旁两侧,松柏掩映,翁仲肃立,因此而得名“翁仲路”。望柱也称栏杆柱,原是古代汉族建筑和桥梁拦板之间的短柱,后被用作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的华表。望柱有木造和石造之别,分柱头和柱身两部分,清代之前的望柱一般都较为大方简洁、装饰简单,清代之前的望柱则雕刻精美、装饰繁多,常见的柱头装饰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常见的柱身装饰有海棠花、龙纹等,宋代柱身截面多为八角形,清代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翁仲路上6米多高、气势不凡的两根望柱,与明孝陵一样有些标新立异。位置没有在神道的最前面,而是在神道的中间;造型虽然简单,但柱顶的圆柱形冠和柱身的云龙纹雕刻,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风格;六角形柱身截面,不仅异于宋代的八角形,也不同于清朝的四方形,具有造型上的不同和艺术上的创新,凝聚着明初工匠们智慧和艺术的结晶。翁仲合计八尊,分成文武两类,每类各有四尊,两两相对而立。这些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的高近4米的翁仲,文臣头戴朝冠、手持朝笏、儒雅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金盾、庄严威猛,个个身躯魁梧,尊尊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圆润,风格简洁粗犷,既象征着明孝陵的崇高和圣洁,也发挥着侍卫和礼仪明孝陵的作用,恰如前人曾有诗曰“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的一般。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棂星原指旧式房屋的窗格,又称宇宙间发光或反光的天体,后被作为灵星引申为天门之象,棂星门就是天宫天门的意思。翁仲路上的棂星门,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是孝陵神道上的标志性和礼仪性建筑。朱元璋修建陵墓和神道,搬迁了所有坟墓和寺院,独绕道孙陵岗,就缘于朱元璋的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它守门。”而朱元璋要孙权所守的,正是这座棂星门。可惜的是,明时的棂星门早已毁于清军与太平天国的咸丰战火,遗址仅存三个门道、门道间的铺地石基础、6个柱础和8个抱鼓石。现时的棂星门,则是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原有形制和历史原貌复建的新门。它高7.60米、阔20.61米,仿木结构,三门六柱,三门之间用红色木结构矮墙连接并用黄色琉璃瓦镶嵌,三柱之上的柱头雕刻着精美的莲花纹,风采和技法一点儿也不亚于当年的建筑。
石象路与翁仲路,虽在一条神道上,却是两条不同的路;石象路与翁仲路,虽然方向、景致各有不同,却是一条首尾相连、围绕梅花山的弯曲环道。数百年来,它们栉风沐雨、同甘共苦,它们静静伫立、默默无声,共同坚持和信守着对明孝陵及其主人的千古承诺,共同演绎和描绘着大自然以及南京的历史画卷。它们是明孝陵的弯曲神道,更是古城南京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之路。
http://s7/middle/002mKLwWzy72L77uFYa96&690
http://s1/middle/002mKLwWzy72L77px0k20&690
http://s3/middle/002mKLwWzy72L782vho02&690
http://s4/middle/002mKLwWzy72L78Jqzpf3&690
http://s5/middle/002mKLwWzy72L79ehaAd4&690
http://s4/middle/002mKLwWzy72L79TBNV63&690
http://s2/middle/002mKLwWzy72L7a0jTj31&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zy72L7aINhW3c&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zy72L7bdwlecc&690
http://s11/middle/002mKLwWzy72L7bC3jA2a&690
http://s15/middle/002mKLwWzy72L7cKMcCfe&690
http://s9/middle/002mKLwWzy72L7cdw6s48&690
http://s15/middle/002mKLwWzy72L7dsUjQ7e&690
http://s15/middle/002mKLwWzy72L7dneqi8e&690
http://s11/middle/002mKLwWzy72L7e8p1o3a&690
http://s11/middle/002mKLwWzy72L7eix0mca&690
http://s1/middle/002mKLwWzy72L7f5IVW6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