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002mKLwWgy70y5bTOri3c&690
乌龙潭位于城西的清凉山东南,东北西南走向,面积非常狭小,方圆不过几公顷,在南京众多自然人文景观中并不起眼。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晋代潭中曾经有四处终年喷涌不息的泉眼、每年六月十九有四条乌龙环绕泉眼戏水的传说,“乌龙潭”由此声名鹊起并直至如今。
作为一处“有龙则灵”的著名景区,乌龙潭历史古老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时,此潭因是运渎与潮沟交汇入江之处,故名“清水大塘”;又因沿岸多垂柳,水中遍植白莲,而被称为“芙蓉池”、“白莲池”。晋时“乌龙传说”并由此得名后,虽然此潭不久便泉匿龙去、传说不再,但因为周遍依旧山清水秀、花木扶疏、亭台楼阁、人文荟萃,一派诗情画意,又被人们誉为“西城之冠”。唐乾元元年(758),书法家颜真卿任舁州(南京)刺史时,曾以“帝王之德莫大于生”奏请皇上恩准,在全国建放生池81处,此潭被其辟为“江宁放生池”,并亲书《天下放生碑铭》。清道光年间,江苏巡抚陶澍和学者魏源,曾于金秋月夜泛舟潭上,并因为“乌龙美景,秀色可餐”、“有此妙处,何必西湖”的著名对话,被人们别称为“小西湖”。可能是古老的传说,也可能是“小西湖”的美景,明清以后,达官显贵纷纷在乌龙潭四周兴建园墅、辟筑祠堂、捐建寺庵,而有案可考者即有10余处之多,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遗址就在今天的乌龙潭一带。乌龙潭清幽典雅、岚影波馨的景观和乌龙传说、西城之冠的名声由此可见一斑,难怪清代著名诗人顾云编撰的《盋山志》中曾有诗曰:“风潭百顷木千章,一丈荷花十顷香。天入夏时无暑到,水当深处有龙藏。”
然而,清咸丰兵燹之后,乌龙潭开始破败,至文革末期,潭淤景毁、污水横流、清水不再,潭周边棚户连片、垃圾遍地、一片荒凉,潭东的龟山、蛇山竟成弃死婴之处,行人路过,纷纷掩鼻。为拯救六朝胜迹、恢复乌龙潭“小西湖”的名胜古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政府批准在其原址上筹建同名公园。按照“以商建园、以商养园”的方针,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和不断滚动建设,经过七年多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先后清淤3万余立方米,植树100余种、5万余株,铺设草坪3000余平方米,砌墙驳岸用石料2700立方米,埋设各类给水、排污管道数千米。1989年9月,由原南京军区政委杜平将军题写园名的“乌龙潭公园”终于建成开放。重建后的乌龙潭景区,通过一系列近水、亲水、入水的景观或建筑小品,将地处闹市的乌龙潭山水美景延伸、融入到城市街景之中,形成以整个乌龙潭水系为景观轴,以乌龙桥、红楼梦、人文古迹、自然湿地四个景区为景观区的“一轴四区”园林结构。不仅山青水秀、波光潋滟、绿树成荫、花木扶苏,而且规划典雅工整、景点设置精巧、建筑明清风格。颜鲁公祠、藕香榭、宛在亭、龙游亭、曹雪芹纪念馆等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更将乌龙潭小面积、大涵量的江南园林布置格局,点缀得古色古香,古味古韵。
穿过省人民医院门前的广州路,走近杜平将军题写园名并免费开放的乌龙潭公园,乌龙潭像一条小河从不远处的东面过来,至园门后向西南延伸并逐渐形成一个长条形池塘一般。沿着潭边西侧的小道行走不远,潭中有一横跨两岸、名为“沁芳桥”的小石桥,石桥两边行人、中间镂空,镂空水中,有一高2.5米、底座1米的曹雪芹塑像,塑像坐姿,身着长袍,手持文卷,气宇轩昂,饱含文豪神韵,常引游人驻足凝视。离开小桥几步,小道左侧的草坪中,有一株名为“清桂”的桂花树,该树围约2米、高约2.5米、虽是龄约400年的古桂,但依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每年八月时节,定是桂花飘香、赏心悦目的美景;小道右侧的竹林里,矗立着一块灰白色的太湖石,该石高5.55米,重约5吨,庄重大气,古朴灵秀,形如观音,立此护潭,被取名为“镇潭神石”。从神石再行几步,有一正北正南小路与潭西小道相连,小路尽头,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祭祀唐代杰出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颜鲁公祠”,该公祠坐北朝南,青砖小瓦,祠内有配殿、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二进十二间。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扑初题写的“书坛泰斗”匾额,匾额下方是一幅潇洒飘逸、仙风道骨的颜真卿画像,殿内圆柱上“鲁郡清君树后世千秋典范,书坛圣手开盛唐一代雄风”的楹联,精练描述了颜真卿从政、书法的两大成就。东厢房则被辟为“颜真卿纪念馆”,成为介绍其生平业绩、书画展览及研讨的场所。从颜鲁公祠向西南行进近百米,是后人为纪念颜真卿在乌龙潭设“江宁放生池”建立的放生庵,该庵历经宋、明、清历代近千年,几次损毁,几经修缮,现时的放生庵复建于1988年,面积仅10余平方米,但其汉白玉“放生庵”门额系唐宋古物。放生庵西南侧,是一条名为“乌龙潭畔群贤图”的文化墙,墙上及墙前或镶嵌或矗立着多组曾与乌龙潭有关联的古代贤人雕塑,他们是颜真卿、谭元春、黄虞稷、方苍、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陶澍、魏源、薛时雨、缪荃,雕塑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令人遐想、引人入胜。宛在亭位于文化墙西南潭水中,有曲桥与潭岸相连,该亭系明时寻凉观月佳地,后多次兴废,清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曾于光绪七年(1881)重建,现时的宛在亭新建于乌龙潭复园之后的1989年,六角双层重檐,圆顶青瓦红柱,面岸亭柱上悬挂“宛在亭”匾额和“鱼跃清波澈,莺啼泉绿深”的楹联,是乌龙潭观水揽胜的绝佳之处。
与潭西接连不断的美景相比,乌龙潭东岸的景致则要稀疏逊色不少,不仅当年的龟山、蛇山多被夷为平地后建起居民住宅,而且潭边的小道也被兼作附近医院病人强身健体的“健康步道”。但即使如此,仍有几处景观值得一游。龙游亭位于潭之东南,此处以前曾有蛇山,是传说中当年诸葛亮出使江东、骑马考察秣陵山川时的饮马之处。清末文人、曾经讲学惜山书院的薛时雨,因仰慕诸葛之德,曾于此建武侯祠,江宁知府赵公任也曾在祠右立一石碑,上刻“诸葛武侯饮马处”,可惜均已匿迹。乌龙潭复园时,园方在此新建“龙游亭”,取号为“卧龙”的诸葛亮曾到此游览之意,以示纪念。该亭临岸修筑、枕水而建、四方木柱、顶部中空,面岸亭柱上悬挂着“龙游亭”匾额和“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楹联,虽不是纳凉避雨之地,却因占据潭东中间最佳位置而成为乌龙潭“潭影山光,蒙蒙一碧,芰荷杨柳,上下俱绿”优美风光的最美之处。从龙游亭沿潭东小道向东北步行约百米,是被辟为“颜真卿书画院”的藕香榭。该榭临潭而建,歇山顶式,上覆黛色小瓦,下围落地门窗,三面外廊,红色柱椅,门前有两个大红灯笼高挂,檐下有“藕香榭”匾额高悬,廊前有一枕水而建的石质平台,三面为“美人靠”
石质栏椅,几个老人靠坐在栏椅上,静静凝视平静的潭水,仿佛陶醉在秋天的荷花藕香之中。藕香榭后壁,是一名为“大观园”的《红楼梦》砖雕画,画虽不很起眼,但在提醒游人,此地可能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遗址。无独有偶,砖雕东面一处小山坡上,矗立一块上书“石头记”的巨石,仿佛也在告诉人们这里可能是“石头记”诞生的地方。然而,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即使此处曾是那奢华气派的大观园,也都与这已被削去大部的龟山一样,成为遗址遗迹而逐渐被世人遗忘。好在不远处,尚有一处建于曹雪芹塑像之后的“曹雪芹纪念馆”,馆前“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心中血泪”的楹联和潭中端坐的曹雪芹塑像,共同见证着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与乌龙潭的历史渊源。
走出乌龙潭公园,站在园前潭水自东向西南拐弯处的潭边,东面是由近及远的乌龙桥和象棋桥,两桥都是复园时后筑的石桥,并无多少典故,但在夕阳的辉映下,倒影在落叶片片的潭水中,静谧、安详、清晰、光亮,竟是一处不错的景致,而如此细微的景致又何尝不是“有龙则灵”的乌龙潭全部美景的缩影呢?
http://s9/middle/002mKLwWgy70y5awNBK68&690
http://s14/middle/002mKLwWgy70y5d123z8d&690
http://s14/middle/002mKLwWgy70y5dDaHP3d&690
http://s11/middle/002mKLwWgy70y5dYNfQ6a&690
http://s1/middle/002mKLwWgy70y5euPGEf0&690
http://s6/middle/002mKLwWgy70y5eUQ4Z05&690
http://s7/middle/002mKLwWgy70y5g7yhU86&690
http://s12/middle/002mKLwWgy70y5gXqeneb&690
http://s3/middle/002mKLwWgy70y5gVCUi52&690
http://s16/middle/002mKLwWgy70y5hYi9Vbf&690
http://s15/middle/002mKLwWgy70y5irciabe&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gy70y5j4Ofi6c&690
http://s15/middle/002mKLwWgy70y5jWiWqae&690
http://s7/middle/002mKLwWgy70y5cF6iad6&690
http://s10/middle/002mKLwWgy70y5beZSh39&690
http://s2/middle/002mKLwWgy70y5coqNX6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