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你游南京(52):下关江边

(2016-03-18 21:22:21)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http://s15/middle/002mKLwWgy70dtiujzUce&690

    多年前求学江浦,曾经从下关乘江轮回南通老家,晚上十点上船,一觉醒来天亮,收拾行李下船,从容舒适顺当,那是自己本就不多的乘船经历中最愉快的行程,也是时至今日下关留给自己的最美好记忆。那鳞次栉比的滨江洋楼、人头攒动的候船大厅、肩扛担挑的匆匆行人、微微摇晃的趸船码头、视野开阔的长江江面、鸣着汽笛的高大轮船,即使在最近重游下关江边时仍在脑海里不断浮现。

    下关之名,源于明朝。1368年,朝廷在龙江设置征税机关“龙江关”;1429年,又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龙江关因位于上新河关的长江下游,故名“下关”。下关自明代起虽一直游离在南京主城之外,其业态也主要以造船和滨江货运、船民居住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关江边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甚至因为多次发生和承载影响国家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而留下独特的历史文化烙印,成为带有全国性意义的历史地标所在。郑和七下西洋,下关江边是中国从海洋走向世界的重要起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下关江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启之地;1899年两江总督周馥奏请清廷在南京开埠通商、设置金陵关,下关江边是南京“沿江开发”、航运中兴的首兴之地;民国时期京沪铁路、津浦铁路通过铺有铁轨的巨型轮渡在长江交汇,下关江边是中国近现代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节点;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在长江上自行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下关江边是南京人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扬眉吐气、欢声雷动的不二之地。

    然而,也许是时代的作弄和历史的宿命,起源于秦淮河畔的南京城,好像从未与长江两岸的其他沿江城市一样,成为一座长久繁华、持续发展的滨江城市。也许是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坐拥黄金江岸的下关江边,似乎从未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一样,呈现过自己应有的滨江城市的风光风貌。郑和七下西洋后,下关江边萧条沉寂了五百余年,成为南京城几个世纪的“历史遗憾”;洋务运动期间,下关江边被人们充着木材、麻茶、桐油、粮食、牲畜及禽蛋的交易场所,成为犹如集市般的“买卖街”和“作坊式”的加工地;南京开埠通商,距《天津条约》将南京列入“通商口岸”41年后方才开始;上世纪长江航运数十年黄金期,下关江边受长江水患和高大防洪墙的影响,始终“江不见城,城不见江”;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下关江边偏向一隅、航运没落,曾经繁华热闹的“南京外滩”日益冷清落寞;而如火如荼的河西开发,更让具有数百年发展史的下关江边逐渐边缘化,人们只能在热河路三汊河桥北望河心叹,甚至当地政府也无能为力、只能将已经延续近百年的下关区整体并入经济实力更雄厚的鼓楼区。

    如今的下关江边已经告别了开埠通商的航运历史,长江航道下关码头已经退出了轮船靠驳的历史舞台,不仅”老下关”的标志性建筑——原下关电厂红白相间的“大烟囱”、在无数下关人充满复杂情感的目光中被整体定向爆破拆除了,而且长江下游航道的重要标志、包括自己在内无数旅客曾经匆匆走过的“长江南京航道局码头”也在服役半个多世纪后被彻底移走了。曾经有过无数辉煌而又略显失落寂寞的下关江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正在被重新定义,人们正在利用其沿江开发的资源禀赋和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以及南京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努力将下关江边打造建设成“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江滨城市”。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南京人百余年来一直期待的“江上见城,城中见江”的滨江城市风貌就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正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带着对当年从下关乘江轮回南通老家的历史记忆、带着对下关江边沧桑历史和古老建筑的情感寄托,自己又一次来到了已经多年未再前往的下关江边。

    从挹江门骑车至中山北路的尽头,有一座中间三层、两侧二层的“山”字型建筑,它就是已有88年历史的中山码头。这座当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抵宁安葬而专门建造的码头,自1936年起正式经营轮渡,并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南京渡江的唯一通道而为人们所熟悉。虽然现时的中山码头早已因长江大桥和过江隧道的开通尤其是原浦口火车站的停运而有些冷冷清清,但依然常年开行轮渡、方便往来居民。虽然现时的“山”字型建筑改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依然保留着民国建筑的独特风格。而其主体建筑以及两侧江岸上的观景平台,更使其成为集民国历史展示和城市旅游码头于一体的市民亲水观江的好去处。中山码头对面也有一座民国风格的建筑,这座曾是汪精卫办公室和原下关发电厂厂长办公室的小红楼,在经历近百年的历史后已经被修缮一新,成为既有民国风格又有西式气质的东西文化相交融的典雅建筑,并已列入南京市第五批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而中山码头东北侧的原下关发电厂煤炭装卸和取水专用码头,则被作为滨江风光带的一部分而改建成“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并保留了原有的输送机械、吊车等供游人参观游览。

    沿中山码头前的江边路北行数百米,是南京开埠通商后修建的最早、最宽的城市道路——大马路。这条当年商贾云集、洋楼林立、曾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说的道路,如今虽然已经变成有些拥挤的破旧窄巷,但其两侧的一些西式建筑依然透露着它曾是“南京外滩”的古老气息。当年临江而建的下关码头候船厅,现在已经成为“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南京滨江商务区规划展览馆”,这座红柱绿梁,灰墙拱门、有着中式歇山屋顶的三层巨大建筑,虽然建于解放以后的1954年,但其建筑材料和样式则保留着浓浓的民国风情;虽然当年人声鼎沸的候船场景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一楼大厅“大江关钥”、“龙湾记忆”、“商埠沧桑”、“江海航枢”的四大主题展览则把每一个游人带往下关江边遥远的过去。当年的中国银行下关分行旧址,现在已经成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办公场所,即使在历经百年风吹雨打后,六根粗壮的石柱依然巍峨耸立,顶部石台的花纹依然简约精美,古老典雅的建筑依然气宇轩昂。而当年的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虽然现在已经关门歇业,但这座建于1918年的英式建筑,有着高大的穹顶、外廊式的立面、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高大庄重、典雅气派,常引得抚今追昔的游人流连忘返。

    穿过原下关码头候船厅斜对面原防洪墙的一座敞开式大门,当年从4号码头到6号码头的数百米江边地带,已经被统一规划、设计、改建成滨江亲水的市民广场。广场上,有刻意保留的巨大树木,有移植栽培的箱式花木,有一块又一块的成片草坪,有随风摇曳的江草芦花,有被江水自然冲刷过的巨大江石,有经人工修建雕琢成的圆形水池,有让市民休闲散步的木式回廊,有供游人短暂休息的花色凉棚,有随着江岸线路蜿蜒弯曲的亲水步道,有在原防洪墙上改造建设的观景道路。而最值得一看的是广场南侧东面的防洪墙上,镶嵌着一幅巨大的紫铜色凹凸雕塑,那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那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那惊天动地的历史场景、那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共同构成了一幅下关江边数百年来风风雨雨、起起落落的历史画卷。人们在江船穿流不息、江水滔滔流淌的长江边上,或扶老携幼、或孑然一人,或漫步广场、或歇坐凉棚,或席地写字、或放着风筝,或窃窃私语、或高声放歌,尽情欣赏着这集天然和人工于一体、融历史和现实于一隅的江边美景,享受着这自然、和谐、从容、悠闲、恬静、安详、充实、快乐的午后阳光,实在是南京这座沿江城市所应有的滨江风貌和休闲之处。

    站在下关江边,夕阳的余晖洒满微微起伏的江面,让不是很清澈的江水熠熠生辉,伴随着江上传来的轮船汽笛声,眼前的景致是那么安详和温馨。拂去历史飘落在下关江边的尘埃,有着百年沧桑航运历史的“老下关”,已经在这座城市渐渐黯淡并多已融入这悠悠江水,只留下那些老建筑和这新广场,在静静的、静静的向每一个来客讲述着那属于下关江边繁华旧梦、美好现实的的前世今生……

http://s9/middle/002mKLwWgy70dtidmKAf8&690

 

http://s3/middle/002mKLwWgy70dtjejvk42&690

 

http://s6/middle/002mKLwWgy70dtl7yuxa5&690

 

http://s8/middle/002mKLwWgy70dtijy5x07&690

 

http://s1/middle/002mKLwWgy70dtiDrhe20&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gy70dtjDvCA6c&690

 

http://s10/middle/002mKLwWgy70dtl6UQ139&690

 

http://s11/middle/002mKLwWgy70dtkkswG9a&690

 

http://s5/middle/002mKLwWgy70dtjv7Fy04&690

 

http://s10/middle/002mKLwWgy70dtiokFX79&690

 

http://s2/middle/002mKLwWgy70dtiOv0lc1&690

 

http://s6/middle/002mKLwWgy70dtkZGkJa5&690

 

http://s2/middle/002mKLwWgy70dtjeOoF21&690

 

http://s9/middle/002mKLwWgy70dtjyjiM98&690

 

http://s16/middle/002mKLwWgy70dtklB6L6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