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002mKLwWgy6SeYoJyi501&690
从鼓楼广场向东眺望,有一地处闹市、风景秀丽的小山。山上有一座白色塔楼掩映在苍松翠柏、绿树修竹之中。那就是南京人尽皆知的鸡笼山和北极阁,是与南京人息息相关、风雨相随的江苏省气象台。虽然鸡笼山不是很高,北极阁也不巍峨,但山上的一草一木、阁上一砖一石都有一段源远流长、气象万千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六朝刘宋时期,鸡笼山上即建有观云测天的“灵台候楼”,并设专职官员观天象、测风候,提供数据,编制历法,我国古代气象和天文发展史由此发端。明代朱元璋时期,改“鸡笼山”为“钦天山”,建“观象台”,又名“钦天台”,配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观象设备,既观气象又观天象,我国古代气象和天文发展史进入巅峰时期。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钦天台逐渐式微、规模大不如前。直至清朝康熙七年,钦天台方被废弃,台内已留存数百年的明代观测仪器,也被全部转移到北京。最终,钦天台的浑天仪、简仪等原器又转回南京并被放置于如今的紫金山天文台内。
与六朝鸡笼山和明代钦天山辉煌灿烂的天文气象历史相比,北极阁作为一座楼阁的历史则要短暂和凄惨得多。1684年,清康熙皇帝南巡,登临钦天山,伫立观象台,畅观金陵山川、俯瞰玄武风光,欣然题字“旷观”二字。是年冬天,两江总督王新命等官吏,在钦天山建起北极阁、御碑亭等建筑,并立一“旷观碑记”。其取名“北极”,一说源自该阁位于六朝古都之北,一说起因该阁位于山上原来一座供奉“北极真武神”道观内。虽然以上说法已无从考证,但从此“钦天山”被“北极阁”取代倒是事实并延续至今。遗憾的是,北极阁在咸丰三年(1853年)被太平军焚毁。同冶十年(1871年)重建后,又因张勋在辛亥革命时将指挥所设在北极阁,遭江浙联军炮轰而毁损严重。到民国在北极阁上建气象台时,其已摇摇欲坠并被彻底清除。因此,现时鸡笼山巅的四层六角形塔式建筑并非清时的北极阁,而是民国时期在北极阁原址上改建的气象台。
虽然,“钦天山”改“鸡笼山”,北极阁上不见阁,但没有了北极阁的气象台塔楼则由此成为中国近现代气象史的标志性建筑。1927年,胸怀“科学救国”理想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在鸡笼山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次年在此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人们也沿袭原名将气象台塔楼及其周围建筑统称为北极阁。我国近现代一批顶级气象学家,如胡焕庸、涂长望、吕炯、程纯枢、赵九章、黄厦千等都曾在此工作学习过,并先后从此走出竺可桢等七位科学院院士。新中国成立至今,北极阁一直是江苏气象台所在地。2010年3月,经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政府共同立项,在北极阁气象台原址上建成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并定期对外开放。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气象博物馆。它依附于民国时期北极阁上的一些气象建筑而建,分为外部景观和内部展示两个展区,并与江苏省气象局下属气象业务服务中心、天气预报中心等部门的办公区自然融合。走进北极阁2号的气象台大门,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题写的“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石碑映入眼帘,石碑西侧是由鸾凤风向仪、《相风赋》水景墙和测雨器组成的室外景观区的第一部分。那伫立在高高石柱顶端的铁制鸾凤风向仪,是距今800多年前古人用来测量风向的;那置于高台上黄铜测雨器,是乾隆时期建造并用来测量雨量的;而那水景墙上镌刻的《相风赋》,则是1800多年前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杰作。物件和文字虽然简单,却高度凝炼了灿烂千年的中华气象文明史。
由气象文化雕墙和八位人物雕像组成的室外景观区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南面。利用山坡墙壁建成的巨大浮雕墙,描绘了中国气象事业从三皇五帝到建国以后的发展历程。浮雕前的草坪上,散落矗立着的中国古代八位著名气象历史人物雕像,他们分别是周朝30节气系统制定者吕尚,春秋时期提出著名“天时、地利、人和”观点的管仲,西汉科学阐述阴阳二气、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的董仲舒,东汉在《论衡》中论述气象和自然灾害问题的王充,唐代在世界上最早划分风力等级的李淳风,北宋通过南北古生物化石的对比推断出气候变迁的沈括,南宋我国雨量测量科学的奠基人秦九韶,清代发明温度计和湿度计的黄履庄等。置身其间,如同在时空穿梭中感受古人观天测雨、经历千年炎寒冷暖一般。
室外景观区的第三部分位于北极阁山颠的一个仍在使用的小院内,由竺可桢铜像和北极阁塔楼等组成。走进小院,绿草茵茵,树木葱茏。小院中央,屹立着我国气象学创始人竺可桢先生铜像,先生手握书卷,侧面而立,显得胸有成竹而又面容慈祥。铜像背后,是小巧玲珑、闻名遐迩的北极阁塔楼。塔楼四层、六角形。一层外侧由六根水泥柱支撑,内侧六面上下分别开有六扇气窗和六道拱形大门。二至四层外侧均置石质围栏,内侧六面分别开设六道长方形门窗,结构严谨,庄重大方。四层顶上放置着一架锅式卫星云图接收天线,显示北极阁涵养千年的文化底韵和该塔楼异于别楼的气象背景。登上塔楼基座,楼前平台的四角分别放置着观测太阳、月亮射影的日晷、月晷和测量天体位置的简仪、浑仪。平台的地面上,绘有一幅巨大的24节气系统示意图。从平台俯瞰小院,竺可桢先生当年亲手所植的雪松、银杏、枇杷,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仿佛在向人们叙述斯人已逝、风物长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历史故事。
博物馆内部展示区,设在建于1931年的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三层楼内。该楼位于北极阁塔楼北面,飞檐翘角、屋面筒瓦、歇山顶式,清时康熙皇帝亲笔的“旷观”纪念碑立于楼前,当年竺可桢先生的办公室也在楼内,现时此楼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馆内分古代气象、近代气象和当代气象三个主展区,每个展区都陈列着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一些与气象有关的文物、文献等珍贵藏品,还制作了大量气象仪器和历史资料复制品,置身其中就仿佛在阅读一部鲜活的“中国气象史”。古代展区,墙面设计成石窟般凸凹的手感,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近代展区,主要展示清朝末年到建国前夕,我国气象事业多元而又艰辛的发展历史,其中一组竺可桢先生办公场景雕塑令人印象深刻。当代展区,有一浮于展厅中央、被称作SOS巨型圆球的360度视频播放系统,它由一台计算机控制四台高性能投影机,将画面投射到圆球屏幕上呈现影像。转动圆球,游人可以很容易地观察世界各地的气温、洋流、风向、大气等活动的规律和历史数据。直观而清晰,仿佛一部含纳万千数据的“气象字典”。
北极阁,因为气象而历史悠久,它像一位老人,见证了我国古人探索大气奥妙的历史。北极阁,因为气象而气象万千,它像一条河流,展现了我国近代气象事业源远流长的风景。古老的观象台,美丽的北极阁,让一代又一代气象传人在这气象万千的风景中不断创造绚烂多彩的气象历史。
http://s10/middle/002mKLwWgy6SeYuyiZH09&690
http://s16/middle/002mKLwWgy6SeYwOSZh1f&690
http://s14/middle/002mKLwWgy6SeYyT71Xfd&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gy6SeYB7biIcc&690
http://s7/middle/002mKLwWgy6SeYF7XYW06&690
http://s16/middle/002mKLwWgy6SeYLWCJ19f&690
http://s9/middle/002mKLwWgy6SeYUjcPm88&690
http://s8/middle/002mKLwWgy6SeYXObB547&690
http://s13/middle/002mKLwWgy6SeYZVzLS2c&690
http://s10/middle/002mKLwWgy6SeZ94GTv69&690
http://s5/middle/002mKLwWgy6SeZ95msYa4&690
http://s3/middle/002mKLwWgy6SeZ9JFdwf2&690
http://s7/middle/002mKLwWgy6SeZ9Zj82c6&690
http://s10/middle/002mKLwWgy6SeZeYsJz59&690
http://s5/middle/002mKLwWgy6SeZvb59qd4&690
http://s9/middle/002mKLwWgy6SeZviXWw58&690
http://s14/middle/002mKLwWgy6SeZuI3Rr5d&690
http://s8/middle/002mKLwWgy6SeZvGsth0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