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谷鸟在歌唱

(2014-06-16 21:12:08)

http://s11/middle/002mKLwWgy6JJ3JZ9sC5a&690

    傍晚时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窗外隐约传来。侧耳细听,“呱呱呱咕”的鸟鸣声高低起伏、由远而近,原来这是久违的布谷鸟在城市的上空自由飞翔、尽情歌唱。

    布谷鸟,又名杜鹃鸟、子规鸟,是无数禽鸟中有着众多神话传说、常常激起人们多种情愫的神鸟,而流传最广的应是“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神话故事。相传,古代蜀国国王杜宇称帝后,改国号为“望帝”,晚年洪水为患,蜀民遭殃,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治水有方,水患遂平。杜宇念其治水之功,主动让帝位于鳖灵,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故称子鹃为杜鹃,杜鹃也因此成为文人墨客诗文中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宋人贺铸《忆秦娥》中的“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唐人秦观《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人王令《送春》中的“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等古代经典诗词,都是应用布谷鸟的哀鸣声,寄寓离别、感伤、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表达对友人、亲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然而,对于生活在乡村的人来说,布谷鸟则是春末夏初昼夜鸣唱、催人耕种的候鸟。每当芒种前后,布谷鸟从远处飞来,在天空划过,环绕着村庄,不停地唱歌,整个村庄好象都沉浸在布谷鸟此起彼伏的歌声中。它的歌声,不同的人,听出的是不同的声音,有人听出的是“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有人听出的是“布谷布谷,快点割麦”,有人听出的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而一帮顽童听出的则是“麦黄草枯,人少鬼多”。但不管是什么声音,布谷鸟总会用村民们早已熟悉的语言告诉村庄“麦子黄了、油菜熟了、蚕豆黑了、要收割了”,而村民们似乎也早已习惯了在布谷鸟的歌声里春播夏种、忙里忙外,寻找着各自的快乐。于是,村庄开始生动起来,女人们挥着镰刀抢收麦子,男人们擦着汗巾扬鞭犁地,老人们赶着牲口运回一季的收获,孩子们提着竹篮一边拾穗一边打闹。傍晚时分,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壮实的男人挑着麦子从地里回来,扁担压成了弯弓,沉甸甸的麦穗像是在快乐的跳舞;年轻的女人挑着水桶,吱扭吱扭地叫着,扭起来的大辫子煞是好看;老人们吧嗒吧嗒地抽着水烟,在布谷鸟的歌声中盘算着四夏的大忙,憧憬着秋天的收成。

    草木枯荣,岁月轮回。布谷声声,无限眷念。毫无疑问,布谷鸟是属于村庄、大地和蓝天的。村庄是它生命的摇篮,大地是它俯视的领地,蓝天是它自由的眷恋。离开村庄,它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离开大地,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根基。离开了蓝天,它就失去了飞翔的快乐。因此,布谷鸟总是对乡村怀有深深的感情,总是隐藏在季节的深处与村庄朝夕相处、不离不弃,总会在村庄醒来的时候用歌声把村民们从睡梦中唤醒,及早播种、不误农时。陆游曾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描写的就是布谷鸟不知疲倦、尽情歌唱、催人耕种的情景。而南宋朱希真“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的词句,更是把的布谷鸟“啼血催耕”的精神刻画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有感于布谷鸟对村庄的无限眷恋和无私眷顾,心中不免有些悲悯和惭愧。自幼在布谷鸟歌声中长大的自己,竟早早地“逃离”自然而贫瘠的村庄。如今,突然听到偶然飞临城市上空的布谷鸟的歌声,心里顿觉振奋和亲切,终于在水泥森林般的城市里听到了来自村庄的布谷鸟的歌唱。而当布谷鸟啼声远去的时候,又不免有些落寞和惆怅,担心久居喧嚣的城市、远离了村庄和田野、远离了农耕文明的自己,能否像布谷鸟一样自由地飞回自然而平静的村庄?

    “呱呱呱咕”,布谷鸟又在城市的上空歌唱,有些幽怨、婉转,有些缥缈、空灵。循声向窗外的远处眺望,天空飞翔着许多归巢的鸟影,却分不出哪只是那自由飞翔、尽情歌唱的布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