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夕闲话

(2013-08-14 09:34:14)

http://s7/middle/81408b66gx6BQfglOWGf6&690     七夕,又称乞巧节。原本是古代女子在农历七月初七夜对月穿针引线、交流针线技艺、乞求针线智巧的节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可见当时七夕穿针拜月的风俗是多么盛行。

    汉代以后,随着牛郎织女故事的流传,七夕逐渐演变为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凡间男女期盼美好姻缘的日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优美诗句,描写的就是牛郎织女的相思神情和凄美爱情。七夕得以更为广阔传播的则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香山居士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不仅叙述了李三郎与杨玉环回旋宛转、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而且感染了无数受众并使七夕逐渐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节日。

    然而,千百年来,无论七夕有多么悠久而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少浪漫而凄美的爱情色彩,它从未像西方的“情人节”一样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我国历史上更为悠久的上元节,早已是古代青年男女可以出门相会并且是唯一出门相会的节日。而牛郎织女分居天河两岸、一年只能相会一次的痛苦遭遇,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古人确定男女相爱喜庆节日的理由。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尽管感人至深并广为传颂,但也仅仅是皇帝与妃子之间的宫闱之事,很难因为其“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情节,而使七夕成为普罗大众相约聚会、倾诉衷情的情爱之日。七夕被约定俗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应该是近年来在西方节日日益盛行的大背景下,由传统人士的热情举荐、媒体商家的大力炒作和年轻人的跟风附会后而逐渐盛行起来的。

    我对七夕的最初了解,源于儿时只读过扫盲班的母亲。那是一个晴朗静谧的夏夜,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天际中飘浮,远处水塘的蟾蜍和青蛙在不停地鸣叫,忽闪忽明的萤火虫在纳凉的人们周围无声地萦绕。母亲摇着芭蕉扇,指点着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静静地讲述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娓娓地叙述着七夕的自古由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儿时的记忆,即使间隔了似水流年和似箭光阴,依然是那样美好而忧伤,宁静而美丽,素净而清凉,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如泣如诉。因此,无论七夕被现时的人们装点成多么罗曼蒂克、物化成多么奢靡和浮华,在我的眼里,七夕只是母亲摇着扇子讲述的故事,是父亲严厉目光里无声的呵斥,是秋虫鸣叫宁静而祥和的夜晚,是儿时小伙伴们追打玩耍的笑语,是东北西南走向、横跨天宇的神秘银河,是悬挂夜空、明媚洁净的一轮弯月,是浩瀚深邃、满天闪烁的点点星星,是隔河相望、倾诉衷肠的牛郎织女。

    我喜欢那样的七夕,没有太多的浮华和物欲,简单而纯粹,恬静而美好,即使爱情也是那样平静如水、淡泊如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