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行五人兴致勃勃,本想在华山后洞能发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至观”。然而,“入之愈深,其见愈难,而其见愈奇”。有人懈怠了,于是乎,大家都心灰意冷,纷纷“与之俱出”
……
这本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但透过这件小事却不难使人省悟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奇伟”就在前面,只因“险以远,则至者少”而已。要想发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至观”,就必须不怕艰险、不畏遥远、坚韧不拔、披荆斩棘、勇敢探索,才能如愿以偿,只有“懈怠者”才会半途而废。王安石他们正是这样的“懈怠者”,终于“不得夫游之乐”而抱憾不已。
憾则憾矣,毕竟已成过去。然现实的“憾者”也不乏其人。我有位朋友很爱文学,很想在这方面能创“奇伟”之业。于是,他发奋了,今天一篇小说,明天一篇短评,过几天又是一份电影文学剧本,源源不断的投入各地,但他都没有成功。在那头痛的退稿条面前,他懈怠了,不干了,决心不再做这毫无效果的无用功。他的一腔创作热情象气压表里水银柱陡地下降,并再也没有使它升腾起来。
然而,受到同样遭遇的英国作家约翰·克里西却成功了。年轻时的约翰决心致力于文学,他象英国所有出版社和报刊多次发稿,可得到的只是734张退稿条。众多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懈怠,他仍坚持着,顽强地奋斗着。他说:“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条都变得毫无意义,但我一旦获得成功,每一张退稿条的价值都要重新评估。”功夫不负有心人,克里西的作品终于象沃野中的种芽破土而出,他潜在的创作才能立即随之如大江奔泻、不可遏制。到他逝世时,共出版了564本书、四千多万字。
同样的抱负,同样的条件,同样的遭遇,却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失败了,后者成功了。为什么?答案是不难找到的。理想的实现,事业的成功,“奇伟”的发现,不是轻而易举、易如反掌的,必然遇到众多险滩暗礁、大风恶浪,要经过众多的失败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之舟抵达那美好的大洋彼岸。这就需要每一个有志于成功的人要有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在不利与艰难的逆境里百折不挠,永远进击。心灰意冷,怕苦畏难,懈怠不前,只能导致失败,成功与他永远无缘。因此,毅力与斗志对成功者来说,既是精神支柱,又是前进动力,它能鼓起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能使每个
“懈怠者”振奋精神、奋发努力,在“险以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享受成功的“夫游之乐”。
发愤吧,每一个想创“奇伟”之业的人们!尽管前进的道路漫长而遥远,甚至荆棘丛生、顽石累累,但幸福和成功就在它的前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