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图书】情绪之书:156中情绪考古学,探索人类情感的本质、历史、演化与表现方式

分类: 读书会 |
http://s7/mw690/002mK95Bzy77xkZROaqb6&690
自尊受伤
梵语宗教与文学作品总集《吠陀》(Vedas)约撰写于西元前一千五百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内含的赞歌、咒文和仪式构成印度教的精神基础,也让我们得以一窥三千五百年前印度人的日常生活。
首度在《陀吠》中被提及的“自尊受伤”(Abhiman),到了现代仍然让人不陌生,这在印度次大陆各地是很容易辨识的情绪。“自尊受伤”无法单独用一个英文单字加以翻译,其字面意义是“自尊”,然而,更深刻的意涵可从另一个与之呼应的梵语字balam(力量)来获得线索。
“自尊受伤”描述的是,我们由于被所爱之人或期待能得到善待的人伤害了,因而引发的痛苦和愤怒。其根源是悲痛和震惊,但很快便衍生成受伤的强烈自尊。“自尊受伤”往往被翻译成英语的‘wounded dignity’(“受伤的尊严”)或‘spiteful retaliation’(“恶意的报复”)等带有猥琐意涵的词组。
在印度,“自尊受伤”是一种比较可以被接受、甚至被期待的反应。若能将“自尊受伤”视为我们情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便能明白:打破与家人和伙伴间关于爱与尊重这种不需要言明的约定,将会是多么严重的背叛。
如同许多与自尊有关的情绪,“自尊受伤”可能带有倔强意味。有时正是感受到这种情绪的人受苦最深——可谓一种双重打击。泰戈尔的短篇故事《惩罚》(sbasti)中,女主角香德拉与她挚爱的丈夫、丈夫的弟弟和卑鄙又爱抱怨的弟媳,一同过着令人难以忍受的贫穷生活。香德拉的小叔失手杀死他太太后,当警方到达时,香德拉的丈夫惊恐万分。为了解救弟弟,指控香德拉是杀人凶手。此举不仅背叛了两人的爱情,也背叛了香德拉身为妻子的地位,并深深伤害了她。
她昂然起身,因为寒心和难以平息的忿恨而全身僵硬。她承认杀人,默默入监。泰戈尔描写她的行为乃出自于“自尊受伤”所驱使,翻译者提供了各种版本的英语译文:“多么难以抚平的忿恨!”“如此强烈、激昂的自尊”、“被伤害的感觉让她做出多么可怕的反应”等等。随着行刑日的逼近,香德拉的丈夫后悔了,希望与她和解,然而这个伤害依旧痛徹她的心扉。直到她走上绞刑台那一刻,仍拒绝迎视他的目光。
倦怠
想想你是一名修行中的基督教隐士,住在西园四世纪的埃及西部沙漠。烈日照射你的泥砖小屋屋顶,你跪在屋内的石头地板上祷告——并开始觉得有点无聊。这是令人分心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就像蚊虫爬上手臂的瘙痒感。你必须战胜它,否则便可能屈服于最危险的罪恶情绪——倦怠(acedia)。
acedia有时拼写成accidie['æksədi:],如今已经没有与之完全符合的情绪。这是一种为时短暂、但深具灾难性的情绪危机,好发于上午十一点至下午四点之间。最初的征象是无精打采和易怒,但不久之后即转变成孤寂和绝望。
根据沙漠修士卡西安(JohnCassian)的说法,倦怠感如心灵被“污浊的黑暗”攫获。同时,身体也会受到影响:一如同时期女修道士塞奥多拉(Amma Theodora)的说明,倦怠给人一种被(压垮)的感觉,造成双膝软弱、四肢无力还有头部发热。这些隐士独居于松散联结的社区,镇日在散布于荒漠间的山洞和小屋里祷告,过着极度克己的生活。一旦倦怠发作,有些僧侣会与住在附近的同道争吵,或抱怨他们选错了职业,想要返回压历山卓或君士坦丁堡重拾尘世的欢乐,还设法劝诱朋友同行。有些则在他们的斗室内頹然哭泣,有些想自杀,将臭皮囊丢弃给危险的沙漠。倦怠严重威胁这些早期僧侣的生活方式——以及性命,因此被认为是八大邪思(Eght Evil Thoughts)中最危险者。
倦怠从何而来?沙漠修士和修女们相信这种感觉是魔鬼的爪牙“正午邪魔”(noondaydemons)所送来的,它们在聚落附近飞驰,惹得居民心神不宁。如今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倦怠只不过是我们称之为“抑郁”病症的别名。然而,倦怠发作的时间短暂,只在每天最热的几个小时,而且所有受害者早已因为独居和极度自我克制而焦虑不安,在在显示出倦怠的起因更加特殊。该现象可能与炽热沙漠中的独居生活,以及怀疑附近有恶意的正午邪魔环伺有关,而非脑中的“化学不平衡”。
到了六世纪,倦怠从大罪中被除名。它的某些症状被并入忧郁(melancholia)中,也就是我们现今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前身;其余部分则演变成七宗罪中的“懒惰”。尽管现在人们仍会谈及倦怠感,不过已经是用来指涉比较类似惰性的含意——或许相当于在下雨的周日清晨突然涌上心头的百无聊赖感。
当宗教思想重镇从荒野迁移至舒适许多的意大利葡萄园,倦怠的危险性也跟着消退了,看来这并非偶然。宿醉或许取代了中暑,成为修道生活最大的威胁。
想知道更多有关天气对于情绪的影响,可参阅“气恼”。
*互见: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