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百科99】鲁滨逊在遇见“星期五”之前是否缺乏某种人格特质? 高尔顿•奥尔波特(1897

分类: 心理学百科 |
http://s14/mw690/002mK95Bzy73PUgIkKV8d&690高尔顿•奥尔波特(1897" TITLE="【心理学百科99】鲁滨逊在遇见“星期五”之前是否缺乏某种人格特质?
背景介绍:聚焦特质理论
此前
公元前2世纪:盖伦根据四种体液将人类的人格进行了分类。
1890年:在《心理学原理》中,威廉·詹姆斯尝试将个体的自我区分为主体自我(认知的主体)“I”和客体自我(认知的客体)“me”。
此后
1946年:雷蒙德·卡特尔根据高尔顿·奥尔波特和奥德伯特的词汇学假设设计出16PF(人格因素)人格问卷。
20世纪70年代:汉斯·艾森克设计出PEN(精神质、内外倾和情绪性)人格问卷。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中提出了个案研究的方法。
人格是由
……类似利他这样的首要特质威“支配性的激情”组成,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首要特质,那些拥有这些特质自勺人往往会因为这种特质而出名。
……类似诚实或攻击性这样的一般特质组成。当个体缺乏首要特质时,这些一般特质会塑造个体的人格。
……当面对陌生人时的紧张或嘲笑不恰当行为这样的次要特质组成。这些特质会在特定的情景下被激发出来。
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第一个专门研究人格的近代心理学家。自从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00年)和盖伦的四种体液说之后,似乎再没有人尝试对人格进行细化分类。19世纪,尽管人们对个体的自我开展了诸多讨论,但心理学领域中人格方面的研究依然是空白。
个人的知觉也是独特的。他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也不足以解释人们的个性和行为,因为精神分析过分强调个体过去经历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个体当下的动机和所处的背景。当他还是一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时,他曾去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这个经历进一步坚定了他的观点。在第一次会而的时候,他和弗洛伊德进行了一次简短的交流,奥尔波特告诉弗洛伊德他在来维也纳路上遇到的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很怕自己被弄脏,母亲鼓励他坐存一个看起来有些脏乱的人的旁边,他拒绝了。奥尔波特认为小男孩的这种恐惧也许是从他母亲(一个整洁而又
颇具气场的女人)那里习得的一弗洛伊德问奥尔波特:“你是那个小男孩吗?”弗洛伊德将奥尔波特的结论归结于奥尔波特自己童年的无意识片段导致的结果,却忽视了他当下的动机和意图:而在奥尔波特的研究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当下比个体过去的经历更重要”的原则,尽管在他后来的研究中,他对精神分析理论给予了更多关注——用其作为补充。
奥尔波特认为,对于人类的学习与人格应该采取合理、综合且开放的研究观点。他吸收了当时盛行的诸多研究方法,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核心观点: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及其人格主要受到(但不完全是)个体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格理论
词汇学假设
首要特质
经过对词汇学假设的深入研究,奥尔波特界定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格特质:首要特质、一般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个体的基本特质,它们掌管个体的生活方式。奥尔波特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首要特质,但如果某个个体拥有首要特质,那么他便会因此而闻名,事实上,有些人太过有名,以致他们的名字也会成为其首要特质的代言词,比如拜伦、加尔文主义、马基雅弗利。
一些和首要特质相比不那么显著的特点对个体而言也十分重要,它们会对个体的生活起到引导和统合(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作用;事实上,个体的每个行为都可以和这些特质的影响相联系。
在其后来的研究中,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首要特质可以促进自我统一体(基本的内驱力、核心需求及个体的愿望)的形成。这个观点已经超出了气质论的范畴,而是将人格描述为一种迫切需要被表达的导向性目标。为了说明自我统一体,奥尔波特以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为例进衙说明。阿蒙森从15岁开始便一心希望成为一名极地探险家。他所面临的困难看似不可逾越,引诱他放弃梦想的诱惑也十分吸引人,但是他一直持续付出着努力,虽然他不断获得了各种小成果,但这只进一步激发了他想要实现自己“极地探险”目标的渴
望。
在航行通过西北航道之后,阿蒙森开始着手准备前往南极的计划。之后,经历了多年的准备和挫折后,他飞往了北极。他的信念依然没有动摇,他依然存坚持向己的梦想,后来他为救助一名初级探险者而不幸丧生。
相对不太重要的特质
和首要特质相比,一般特质属于比较普遍的特点,比如诚实就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特点。这些积木一样的特点会靼造我们的行为,但是它们并不如首要特质重要。奥尔波特指出,一般特质的发展主要受到个体父母的影响,是后天形成的。同一文化下的个体会拥有同一类型、不同水平的特质,例如,攻击性这种特点的水平就会因人而异。在奥尔波特看来,我们大部分人都拥有5~10种这样的特质,他们就是我们的突出特点。
奥尔波特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特质可能实现“功能上的自治”,这意味着我们开始可能会因为某个原冈做某件事情,但之后我们会因其他的原因继续做这件事。这是因为当前的动机并不总是依赖于我们的过往。倒如,我们可能会为了打败班里另一个孩子而学习绘画,但是我们最终会为了完善自己的作品而继续学习绘画。这意味着,我们的过去只能间接影响我们今天的思考和行动。功能上的自治一样也可以解释个体强迫性的行为和思维:这些行为和思维可能表现除了功能的自治,个体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但是他就是无法阻止自己。
奥尔波特定义的第三类特质也就是常说的次要特质,和首要特质或一般特质相比,这类特质对我们的影响要弱一些。它们只有在特定的场合下才会出现,因为它们由环境和情境所决定。例如,我们会说一个人“在被搔痒时会发脾气”或“在飞机上会紧张”。这些特质所反映出的个体的态度和偏好可以改变。当没有他人在场时,次要特质也会出现,但是几乎难以被察觉。这三类特质一起向我们展示出了人类的复杂性。
特质和行为
奥尔波特感兴趣的是个体的特质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个体的特质及其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内在和外在的力量会联合起来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被他称为基因型的特定内存驱动力支配着我们保留和使用信息(与外界进行交互)的过程。同时,被他称为现象型的外在力量决定了个体接纳其环境的方式,以及他人的行为对个体的影响。他认为,这两种力量为个体人格特质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如果将这些观点带入《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中,奥尔波特认为,在遇到“星期五”之前,鲁滨逊的基因特质或说是其内在资源,加之他的一些现象型特质,共同帮助他在荒岛上存活了下来。他从最初的绝望中恢复了过来,并且在船只沉没前打捞回了武器、工具和其它补给品。他给居住的洞穴安装了围栏,还做了一份日历。他打猎、种植大米和玉米、学着做陶器、学着养羊,他还收养了一只鹦鹉。他阅读圣经并开始信奉宗教。这些行为都表现出了鲁滨逊的首要特质以及产生的相应行为。
然而,只有在“星期五”到来之后,鲁滨逊的其他现象型特质的行为才找到了出口:他帮助“星期五”逃离抓捕者,耐心地坚持教“星期五”学习英语,他还将“星期五”转变成了一个基督徒。尽管鲁滨逊拥有这些人格特质,但是在他与“星期五”建立交往之前,这些特质都没有表现的机会(或通道)。这一观点类似我们熟知的哲学难题:如果森林中空无一人,那么一棵树倒下是否会产生噪声?在奥尔波特看来,人格特质会让我们的行为具备一致性;人格特质总是存在的,即使没有人激发它们,即使没有人目睹这些特质所引发的行为,它们还是存在的。
个案研究
1 9 3 7年,《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出版后,奥尔波特将注意力转到了种族、偏见以及道德规范上。但是到1965年,他又将注意力转到对珍妮·马斯特森(1868-1937)的人格特质的个案研究上来。他的研究对象珍妮在其生命的最后11年中,给与白己交好的一对夫妇撰写了300封信件。
奥尔波特对这些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他让36名被试通过这些信件来描述他们所理解的珍妮的人格特质。被试描述出的八个特质“群”中有198项相对较容易分辨的个人特质,所有参加评定的人都一致认可这些特质:爱争吵一多疑、自我中心、独立、攻击性、愤世嫉俗、多愁善惑、有艺术才能、高度紧张。
然而,奥尔波特认为这个针对珍妮的人格特质分析并不具有决定意义,于是他将其他的理论框架也纳入分析过程中,其中包括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精神分析理论。存他的学生杰弗里·佩奇和阿尔弗雷德·鲍德温的帮助下,奥尔波特对材料还采用了“内容分析”的方法。这是一种新的计算机分析形式,通过特定程序,计算机可以计算涉及特定主题或某种情绪的字或短语的出现次数。这种新方法给奥尔波特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并冈此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其观点的坚信程度——个案研究可以揭示个体性格特点的细微之处,这是问卷调查远不能及的优势。
1966年,奥尔波特发表了题为《再谈人格特质》的论文,该论文指出,人格研究不应该聚焦在对个体特质的微量分析上,而应该研究个体的整个精神组织。他指出,他早期撰写人格特质的著作时并没有深厚的心理学背景知识,因此可能存在一定方向上的偏差,但他坚持认为特质是用以描述个体人格的良好起点。
奥尔波特的影响
奥尔波特的理论为很多当代的思想流派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一点可能很少有人提及。卡特尔和艾森克的人格问卷衍生出当代的很多人格测验,而卡特尔和艾森克也利用了奥尔波特的词汇学研究结果。卡特尔的十六因素量表至今依然被广泛使用着,卡特尔采用了奥尔波特最初形成的4500个形容词以及计算机分析的结果界定了这十六个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很多心理辅导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它存很大程度上也获益于奥尔波特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奥尔波特的个案研究,以及坚持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的观点,都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方向。现在人们越来越熏视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问的关系,因为人们认为这种关系可以促进个体人格的表达和发展,而这也根源于奥尔波特的观点:
对于以个体积极体验为中心的理论,奥尔波特也是第一批指出其问题的人,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存在焦虑或是其他心理障碍的个体的行为,或是来自于那些被捕捉到的、绝望的老鼠的奇怪举动。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理论建立在对健康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具意义的个体的研究之上。他指出,大多数研究针对的是罪犯,而不是坚守法律的仁人志士;探索的是恐惧,而不是入的勇气;指向的是人的无知和缺陷,而不是人类的智慧。由马丁·塞利格曼倡导的积极心理学采纳的便是奥尔波特的观点,并且发展出了研究个体积极体验的科学方法。
到了1955年,奥尔波特撰写了《生成》一书,他的思维更加深入;他将人们为达成更高水平的认知而做出的努力视为人格的真正动机。
高尔顿·奥尔波特
高尔顿·奥尔波特1897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蒙特苏马。奥尔波特是四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儿时的奥尔波特害羞、好学,但是他在十几岁时便成为学校报纸的编辑,并有了自己的印刷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尔波特曾在军队服役,之后他争取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前往那里学习哲学和经济学。1919年毕业后,他曾在土耳其执教一年,然后又同到哈佛,并于1922年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他还曾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学习,也曾前往德国学习过格式塔理论。
1924年,奥尔波特再次回到哈佛,并开始执教美国第一门人格研究课程。除了曾有四年在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大学执教,他的全部执教时间都留给了哈佛,直到1967年他因罹患肺癌去世,享年70岁。
主要作品
1937年《人格:心理学的解释》
1954年《偏见的本质》
1955年《生成》
1961年《人格的类型及发展》
人们都在努力走向未来,但是他们的心理却多半在追溯过去。——高尔顿·奥尔波特
个体的人格类型并不在于个体的本性或是天性,而在于观察者对个体的评价。——高尔顿·奥尔波特
可以说一个人拥有某个特质,但是不能说他就是某个类型的人。——高尔顿·奥尔波特
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概念来束缚它。——高尔顿·奥尔波特
奥尔波特主张心理学家应该脱离哲学来研究人格特质。
本文出自英国DK出版社《心理学百科》
http://s10/mw690/002mK95Bty72oEvO00F89&690高尔顿•奥尔波特(1897" TITLE="【心理学百科99】鲁滨逊在遇见“星期五”之前是否缺乏某种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