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越常看到一样东西,就会越喜欢它(1923年—2008年)【心理学百科74】

(2016-02-18 10:12:09)
分类: 心理学百科

http://s8/mw690/002mK95Bzy6ZstHItpRe7&690

背景介绍:聚焦熟悉度

此前

1876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指出,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熟悉度越高,被唤起的积极情绪也会更多,但是“过度饱和”则会引发个体的反感。

1910年:爱德华·铁钦纳提出单纯曝光效应,他将其描述为“个体在面对熟悉事物时产生的‘温暖感’”。

此后

1971年:心理学家发现和熟悉的线条图及图案相比,成年人和儿童更喜欢不熟悉的线条图及图案。

1989年:罗伯特·伯恩斯坦发现当不熟悉的刺激短暂呈现时,曝光效应最强。

 

直到20世纪中叶,社会科学家还将个体行为归于环境因素的结果。然而,波兰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 Robert Zaionc)认为,要更加深入了解个体的行为,就需要将个体意识的功能考虑其中。扎荣茨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感受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即情绪与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探索不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效果上。为此,他在1968年进行了开创性的实验,并因此提出了所谓的“单纯曝光效应”,这可以说是他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最著名的贡献。

熟悉性实验

扎荣茨指出,单纯曝光简单地说就是让某个刺激进入个体的知觉中(无论是在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之前,心理学家铁钦纳曾记录过单纯曝光效应,在1910年,他将单纯曝光效应描述为“个体在而对熟悉事物时产生的‘温暖感’”。然而铁钦纳的假设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接纳,这一观点也就逐渐被埋没了。扎荣茨对这一效应的兴趣源于一篇新闻,这篇新闻描述了1967年俄勒冈州的一个奇妙的实验。该文章说有个神秘的学生在上课的两个月中一直将自己的书包放在一个黑色的袋子中,教授认识这个学生,但是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却不认识他。教授随后观察了其他学生对这个奇怪的学生的反应。开始时,其他学生对这名奇怪的学生怀有敌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态度开始软化,后来开始对他表示友好,甚至开始保护他。该教授指出其他学生的态度逐渐“从怀有敌意转化成为好奇,最终变成友好”。

扎荣茨于1968年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他开创性的论文《单纯曝光效应对态度的影响》。他在论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一系列实验,其中,主试会给被试呈现随机的图像,如几何形状、中国字、绘画和人的面部照片等,这些图像呈现的速度非常快,以至于被试根本无法分辨哪个图片被重复呈现过。之后主试会询问被试更喜欢哪个图片,被试会选择那些他们看到次数最多的图片,尽管被试自己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图片是呈现次数最多的。扎荣茨发现熟悉度似乎会带来态度上的改变,个体会对那个熟悉的刺激表达出喜爱之情或是某种其他的偏好。而这种态度的改变会随着刺激物曝光次数的增加而增强:某样东西在你面前出现的次数越多,你越会喜爱它。简单地说就是“你越常看到一样东西,就会越喜欢它”。

扎荣茨实验结论得出后,又有一些研究人员研究了单纯曝光效应,他们发现即使只使用声音刺激,这一效应依然存在。1974年,社会心理学家赖杰基使用鸡蛋作为测试对象,他在这些鸡蛋孵化之前,对不同组的鸱蛋施加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在鸡蛋孵化之后,他又会对两组孵化出来的小鸡再次施加这些声音刺激。这些小鸡无一例外地都喜好自己出生前听到的声音。

偏好是非理性的

扎荣茨的发现表明,这种对熟悉物的偏爱只是由于个体之前曾接触过该物体,而这种喜好并不受个体的信仰或态度的影响。即使这种接触只发生在个体的潜意识层面时(被试完全不知道自己面对着某个刺激)也依然如此。这一发现促使扎荣茨认为“喜好不需要任何的推理过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偏好并不是理性判断的结果,这与我们大多数人的观点完全相反。

扎荣茨在他1980年的论文《感觉和思维》中指出,感觉和思维其实是彼此独立的。存个体而对某个刺激时会产生复杂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感觉先于思维,但是事实上,感觉还是对个体的观点和决定最有影响力的因素。这篇论文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并且还间接将情绪研究重新推上了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地位,部分原因是该理论对研究人类的决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引导我们决策过程的并不是逻辑或推理,这和我们之前的观点大相径庭;事实上,在从认知层面对我们的选择进行考量之前,我们已经慕于情绪和本能快速做出了决策——我们的判断过程跨越了信息加工这个环节。如果这个观点属实,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逻辑推理只是为了证实、解释我们已经做出的决定而已,逻辑推理过程并不是我们做决策时的第一步骤。

扎荣茨总结道:“我们的情感似乎总是伴随着想法一起出现,但实际我们的认知根本无法脱离感觉而存在”。我们无法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进行思考;就像扎荣茨所说的,我们不可能只看到一座房子,而是会看到一座“漂亮的房子”或是“糟糕的房子”。我们的每一个知觉中都掺杂着情绪和感受的影响。而这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还体现在记忆上,扎荣茨指出,就像巴特利特在《记忆》一书中提到的:“当要求被试对某物进行记忆时,通常情况下,个体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对该物体的感受。”

人际吸引

单纯曝光效应的作用逐渐被延伸到实验室之外,并拓展到了人际吸引的领域,比如“接近效应”——我们总会倾向于和我们经常见到的人成为朋友或恋人。对此现象有一种进化论方面的解释:当。动物第一次面对其他陌生动物时,它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和攻击,但是在重复接触该动物后(在此期间动物将会意识到自己预期的威胁并没有发生),它的消极行为反应将明显降低。扎荣茨进一步在人类被试中检验了这一点,他发现当人们在想象一群陌生人时会产生非常消极的观点,会对这群人的特点进行消极归因,而实际上这一归因毫无证据,因为这些人对个体而言是陌生人。然而,当面对的是形状或符号时,反复接触这些刺激反而会增加个体的信任感和好感。

另外一种对于“接近效应”的解释则纳入了更多人际吸引方面的因素,比如熟悉度、观点的一致性、身体上的吸引力以及好感的交互等。人与人之间频繁的交往不仅会增加彼此的熟悉度,还会提高对彼此相似性的认知,因此会让交往中的双方对彼此产生积极的感受并最终相互吸引。

单纯曝光效应和广告

广告是单纯曝光效应发挥重要作用的又一领域,尽管单纯曝光效应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某个品牌或公司名称在人群中的不断曝光会大大提高其产品的销售额,但是这种假设显然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因为这个假设并没有考虑重复曝光可能引发的其他效果。

有一项研究使用了横幅广告测试这种广告的频繁出现对大学生的影响。在研究中,被试将从电脑屏幕上阅读一篇文章,而有关某品牌的横幅广告会一直闪现在屏幕上端。结果表明,那些屏幕上频繁闪现品牌的被试和那些屏幕上不怎么频繁闪现甚至根本没有该品牌的被试相比,前者对该品睦的喜爱度更高。然而,另一项研究发玩,对品牌的熟悉度也可能导致爱恨交织的态度。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自己熟悉的品牌会有好的联想,也会有坏的联想,而该品牌的频繁出现可能会同时引发这两种联想,因此让被试难以评定自己的喜好。因此,“为提升熟悉度而重复做广告是否会增加销售额”这一观点依然没有定论。

熟悉的面孔

扎荣茨发现曝光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感受,甚至还能让一个人的外表随时间而产生变化。扎荣茨和同事们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想要知道配偶在一起生活25年后,彼此的面孔是否会越来越相似。他们比较了一些配偶在新婚第一年的合影和一起生活25年后的合影,结果发现在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之后,夫妻的确会越来越相像。在排除了其他可能的解释后,他们认为这一现象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便是移情。在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将对对方产生移情作用,因为人类的情绪和其面部表情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移情的过程中,夫妻可能会模仿对方的而部表情,因此会导致夫妻双方随时间出现相似的脸部皱纹。

扎荣茨因他社会行为的研究而闻名,他的研究引导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他利用自己对思维和感受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了诸如种族歧视、种族灭绝、恐怖主义等问题,他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研究来阻止战争,并帮助人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罗伯特·扎荣茨

罗伯特·扎荣茨出生在波兰罗兹。他16岁时纳粹入侵波兰,于是他和家人逃到华沙。两周后,他们居住的地方遭到轰炸,他父母不幸去世。扎荣茨在医院治疗了六个月之后被纳粹士兵送到德国的劳改营。他与其他两个囚犯试图逃走,但是走了320公里(200英里)再次被抓住并遭到监禁。他最后一次越狱成功逃到了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扎荣茨搬到了美国,在密歇根大学他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心理学家。之后他一直留在那里工作,直到1994年退休。退休时,他被聘任为斯坦福大学的名誉教授。扎荣茨在85岁时死于胰腺癌。

主要作品

1968年《单纯曝光效应对态度的影响》

1975年《出生顺序与智力发展》

1980年《感觉和思维》

本文出自英国DK出版社《心理学百科》http://s10/mw690/002mK95Bzy6Z03KtrKhb9&690

http://s4/mw690/002mK95Bzy6YTBrSPXd43&690
http://s2/mw690/002mK95Bzy6YTBsyADfe1&690

http://s16/mw690/002mK95Bzy6Z1EoXNWD5f&690

http://s16/mw690/002mK95Bzy6YTBuRiID6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