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百科72】从众的力量有多大 所罗门•阿希(1907年—1996年)

分类: 心理学百科 |
http://s14/mw690/002mK95Bzy6YVkDf0Kxfd&690所罗门•阿希(1907年—1996年)" TITLE="【心理学百科72】从众的力量有多大
背景介绍:聚焦从众
此前
19世纪80年代:法国医生希波吕忒·伯恩海姆利用催眠方法证实了“易受暗示性”的存在。
1935年:穆扎费尔·谢里夫的从众实验促使阿希发展出了阿希从众范式。
此后
1963年: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表明,个体会服从权威人物,甚至当权威观点与自己原本的道德观相悖时,个体也不会有道德冲突感。
1976年: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指出,若能坚持,少数派也能造成巨大的影响。
1979年:丹麦心理学家克纳·拉森指出,从众行为会受到个体所在的文化氛围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
土耳其心理学家穆扎费尔·谢里夫在1935年实施了一系列实验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他采用了“游动错觉”的视错觉实验,他要求被试判断一个光点的运动量,该光点出现在一个全黑的背景上,没有任何参照点,虽然它实际上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像是在运动。他告诉被试光点会运动,然后要求被试判断这个光点的位移。处于群体中的被试的判断结果往往会与群体的结果趋于一致,这说明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个体会将他人的判断结果作为自己的参考。尽管谢里夫认为自己证实了从众现象的存在,但是阿希却声称这个实验无法得出任何结论(因为该任务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阿希认为,只有在答案明确的任务中,个体认可群体一致给出的错误答案,这样才能说明从众效应的存在。于是,他设计出了著名的阿希从众范式的简单知觉实验。
阿希从众范式
阿希从众范式实验的被试为123名男性,每名被试都会被安排到一个由5—7名“假被试”(即知道实验真实目的却装作是普通被试的人)组成的小团体中。接着主试会给被试看一张印有一条线段的卡片和另一张有三条长短不一的线段(线段A、B和C)的卡片,之后要求被试回答线段A、B和C哪一条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线段等长。阿希总是让被试在最后一个或者倒数第二个回答。在1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本身的判断具有前后一致性。那些开始时没有随波逐流而给出自己独立的、正确答案的被试,即使后来再进行多次测试,他也不会盲目听从大多数人的答案;而那些开始时就从众的人,之后似乎也很难打破这一模式。
解释
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实验结果,阿希和被试进行了面谈,以期能够找到被试给出错误答案的原因。有些被试说他们希望能够按照(自己推测的)实验者的意图做出反应,从而避免给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还有一些被试则认为自己可能因为眼睛疲劳或是因为坐在了容易产生错觉的位置。还有一些被试拒绝承认他知道自己给出的是错误答案。最终,有一些承认自己给出了错误答案,他们补充说自己这样做只是为了不会显得愚蠢或是与众不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融入小团体中。阿希还和那些一直给出正确且与众不同的答案的被试进行了而谈,他发现这些被试知道他人的答案与自己不同,但他们能够让自己给出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并能够从给出这种与众不同的答案的焦虑感中恢复过来。
阿希改变了实验变量,他希望了解不同人数的群体对个体从众行为的影响。他发现,当只有一名假被试时,被试基本不会受其影响;两名假被试则会产生些许影响;但是三名或是更多的假被试则会使个体产生稳定的从众倾向。假被试给出的一致答案是更强有力的变量,即使只有一个假被试给出了除错误答案的另一答案,真被试也会给出独立(且正确)的答案。这一发现表明,在团体中,哪怕是非常少数的人给出不同意见,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阿希还发现如果他允许被试私下给出答案(把答案写在一张纸上交给主试者),那么从众行为的数量将会显著降低,即使假被试依然大声地给出同一个错误答案,被试的反应也生。不会受到影响。
文化规范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阿希的实验结果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时的文化氛围。那时,如果有人的观点与主流文化相悖,那么他将被视为反美分子而被监禁。之后的研究发现了其他影响从众的因素,如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美国盛行自由、进步的思想)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的从众率并不高。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项研究则反映出了较高的从众率。
不同文化下的从众率也有所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在崇尚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选择和个人成就的美国、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研究就得出了较低的从众率;而在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团体的归属感的日本、斐济和非洲国家,研究就得出了较高的从众率。
心理学家批评阿希的实验方法,他们认为阿希的实验反映的是“精简版”的群体行为,这种方法无法体现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另外,阿希的实验将焦点更多地放在群体中的个人身上,却忽视了群体的动力学因素。还有一些人怀疑阿希夸大了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影响。特别是塞尔日·莫斯科维奇,他不认可阿希的分析和解释,他认为积极的少数派也能够对大多数人造成影响,并因此带来改变。莫斯科维奇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以证实“若能坚持,少数人也能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一观点。
尽管阿希承认,在社交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与他人保持一致,但是他同时强调,只有当每个个体奉献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经验时,这种一致性才会收获最高价值。共识不应出自恐惧或从众;事实上,他发现当涉及社会价值观和教育质量等问题时,高智商的人们也会有很高的从众倾向。
阿希的结论反映出社会对于个体信念和行为的影响力(也是一种危险)。如果一个群体形成了某种常规那么社会压力将会确保其成员因从众而默认、遵守这种常规。在阿希实验的启发下,米尔格拉姆做了有关服从的实验,他发现在从众的压力下,正常人也会变得十分残忍。
然而,在阿希实验中的大多数被试(即使是那些从众的被试)都表明自己十分认可独立意志的价值和重要性,这让阿希仍然对人性充满乐观的期待。
所罗门·阿希
所罗门·阿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先驱人物。他1907年出生在华沙(当时是沙皇帝国领土)的一个犹太家庭中。13岁那年,他移居到美国并开始研究心理学。1932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那里他深受韦特海默的影响。
1947年,他成为斯沃斯莫尔大学的教授,在那里,他与苛勒成了工作上的密友。他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他在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前还曾在哈佛大学指导米尔格拉姆获得博士学位。
阿希一生获得了众多嘉奖和荣誉,其中包括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阿希在88岁那年逝世。
主要作品
1951年《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
1952年《社会心理学》
1955年《社会压力和个体观点》
1956年《有关独立和从众的研究》
本文出自英国DK出版社《心理学百科》
http://s12/mw690/002mK95Bzy6YVkxJA4H1b&690所罗门•阿希(1907年—1996年)" TITLE="【心理学百科72】从众的力量有多大
http://s4/mw690/002mK95Bzy6YTBrSPXd43&690所罗门•阿希(1907年—1996年)" TITLE="【心理学百科72】从众的力量有多大
http://s16/mw690/002mK95Bzy6YTBuRiID6f&690所罗门•阿希(1907年—1996年)" TITLE="【心理学百科72】从众的力量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