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百科70】强迫性的行为仪式是个体试图控制闯入性思维的尝试——保罗•萨科夫斯基斯(1950年

分类: 心理学百科 |
背景介绍:聚焦认知行为疗法
此前
20世纪50年代:约瑟夫·沃尔普将行为主义中系统脱敏这样的技术应用到临床心理学中。
1952年:行为主义及人格理论学家汉斯·艾森克提出精神分析疗法对个体没有好处的说法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1955年: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可以替代传统精神分析疗法的理性情绪疗法(REBT)。
20世纪60年代:贝克对精神分析疗法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之后他投身到认知疗法的研究中。
此后
21世纪:认知行为疗法成为治疗焦虑、惊恐发作等障碍的标准疗法。
20世纪下半叶,临床心理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心理学家开始怀疑精神分析的科学性。到了20世纪60年代,精神分析疗法被行为主义疗法和贝克提出的认知疗法所取代。在20世纪80年代,不同类型的认知行为疗法均得到了发展,其中的先锋人物便是英国的保罗·萨科夫斯基斯(
强迫性思维
萨科夫斯基斯指出,强迫症的基础在于我们总会不时产生令人讨厌的侵入性思维,比如有可怕的事情要发生或是我们会受伤、遭遇不幸等。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以摆脱这些思维继续生活,但有时却难以摆脱。在极端的情况下,这些思维会变得难以抗拒并带来威胁感和紧迫感。那些容易出现这种强迫性思维的人往往难以对这些思维进行理性评估,他们不仅会高估其伤害值,也会低估自己对这些思维的控制能力。例如,个体担心会患上某种恶性疾病,那么这就可能会导致个体强迫性地洗手或打扫房间的行为。即使个体采取的行动和他预估的危险不成比例,他还是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做些什么。这种强迫性的行为最终可能会导致固定的行为仪式——个体会为控制自己感知到的威胁而不断地重复某个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技术,旨在同时在症状和成因上对强迫症进行控制。开始时,治疗师会利用认知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强迫性思维,帮助患者正确评估他所认为的威胁,最关键的是要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有多大的责任去实施预防性的行为。这种疗法可以缓解个体的焦虑。此外,如系统脱敏(逐步让个体暴露在其预知的威胁下)等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自己的强迫性行为。萨科夫斯基斯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成功地治疗了焦虑、惊恐发作以及恐惧症等问题。
保罗·萨科夫斯基斯
保罗·萨科夫斯基斯于1979年毕业于伦敦的精神病学研究所,1985年他前往牛津大学执教
并开始研究恐惧症。他感兴趣的是如何将认知理论应用到治疗实践中,因此他开始了高级研究员的生涯,不久后成为认知心理学教授。在牛津大学,他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利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上。2000年,他被任命为精神病学研究所的临床心理学和应用科学教授以及创伤和焦虑症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后,萨科夫斯基斯的工作地点转到了英国的巴斯大学,他在那里建立了认知行为研究所和治疗中心。
主要作品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本文出自英国DK出版社《心理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