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百科67】记忆的七宗罪——丹尼尔•夏克特(1950年—)

(2016-01-09 14:01:15)
分类: 心理学百科

http://s15/mw690/002mK95Bzy6YqVJlruS6e&690


背景介绍:聚焦记忆研究

此前

1885年:郝尔曼·艾宾浩斯提出了记忆的“遗忘曲线”。

1932年: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在其著作《记忆》中列出了记忆出现错误的七种可能。

此后

1956年:乔治·米勒出版了他的研究论文《神奇的数字7±2》。

1972年:安道尔·托尔文区分出了两种记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尼尔·夏克特认为遗忘是人类记忆的重要功能,因为它可以确保我们的记忆有效工作。我们的有些经历和学习到的信息可能需要被记住,但还有一些无关的信息也会被我们记住并会占据记忆的重要存储空间,这些记忆应该被清除。因此,认知心理学时常用键盘上的“delete”键类比人类的遗忘。

然而,有时这个选择的过程却会出现问题。被我们认为有用并被存储以备将来所用的信息从记忆中消失;相反,那些无用的、我们不想要的、本应该被清除的信息却被保留下来。存储并不是记忆系统中唯一存在潜在问题的环节。提取的过程也一样,提取时也常常会出现信息混淆,导致记忆出现扭曲。

夏克特列举了七种记忆可能出现的问题:健忘、无心、阻断、错认、暗示、偏见、持久。他借用了《七宗罪》和米勒的《神奇的数字7±2》的说法,将它们定义为“记忆的七宗罪”。其中,前三宗罪被夏克特称为“不作为之罪”,即遗忘;后四宗罪被称为“作为之罪”,即记得。每种罪都会导致回忆出现不同类型的错误。

第一宗罪健忘是指记忆随时间退化,尤其是情景记忆(对时间的记忆)。我们对近期发生的事情的记忆效果要好于久远的事情;每次回忆事件时(提取记亿),大脑就会对事件进行再加工,从而每次就会对记忆产生些微小的影响。

无心有很多例子,就好像你忘了约会地点或是忘记把钥匙放在哪里。这不是回忆出现了错误而是储存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有时我们并未对当下所做的事情给予足够关注(就好比放下钥匙),于是大脑便将这件事作为无关信息处理了,没有为后来再次提取做好准备。与此相反的是记忆的另一宗罪“阻断”,指的是被存储的记忆无法被提取,这时常是因为另一个记忆阻碍了这个记忆的提取。例如舌尖现象,我们时常觉得某个词就在嘴边,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

作为之罪

作为之罪要更为复杂,却也十分常见。例如错认,我们回忆出的信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回忆出的信息源却是错的。错认的效果和暗示很接近,暗示指的是回忆受到了回忆方式的影响,例如个体的回忆会受到诱导性的问题影响。偏见之罪同样是指回忆的扭曲,也就是说个体回忆信息时的观点和感受会影响个体的回忆。

最后是持久之罪,这指的是记忆效果过于优良导致的问题。也就是大脑所存储的令人烦扰和苦恼的信息会不时干扰个体,且会在记忆中持久地保存下来。有时没什么影响.有时则会引发巨大的问题。然而,夏克特坚持认为这宗罪并不是缺点,只是我们为记忆系统大部分情况下的良好运转而付出的代价。

丹尼尔·夏克特

丹尼尔·夏克特于1952年出生在纽约。高中的课程激发了他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于是他高中毕业后便前往北卡罗来纳大学学习心理学。毕业后的两年,他在达拉谟退伍军人医院研究知觉和记忆,他主要负责观察和测试存在功能性记忆障碍的患者。然后他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当时负责指导他的是托尔文一一因提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而被堆上风口浪尖的人物。

1981年,夏克特和图灵、莫里斯·莫斯科维奇以及在多伦多建立了研究记忆障碍的研究所。十年后,他成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并在那里建立了夏克特记忆实验室。

主要作品

1982年 《英格拉姆背后的陌生人》

1996年 《记忆探秘》

2001年 《记忆的七宗罪》

本文出自英国DK出版社《心理学百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