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百科38】美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状态——卡尔·罗杰斯(1902—1987年)

标签:
情感 |
分类: 心理学百科 |
背景介绍
聚焦:以人为本的治疗
此前
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奥托·兰克提出,抛弃过气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对心理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20世纪50年代:亚伯拉罕·马斯洛说,人不能被视为症状的集合,而应首先被是为人。
此后
20世纪60年代:弗里兹·皮尔斯关于外化他人的期望来找到真实自我的观点大行其道。
2004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克拉克·莫斯塔卡提出人类的人生所独有的要素是希望、爱、自我、创造力、个性和可塑性。
http://mmbiz.qpic.cn/mmbiz/xPVhyDPmq1ojOqLViajYyZZyiaYPZaO9uBiczRg8iaPpaUFgjiaZ4EsLFepbht52bTtzrsbYTD3a0OA6vpmzJrScy7w/0?wx_fmt=png
从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许多心理治疗取向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心理疾病是需要被治疗的病态缺陷。例如,流行的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不健康的人称为“精神病”。心理疾病似乎被人用负面的眼光来看待,并且那时候大多数心理实践与理论对心理疾病的成因有着严格的结构化的定义和解释,并且用固定的方法去治疗。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Carl Rogers)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来看待心理健康,这种做法永远地开拓了心理治疗的方向。他认为那个时代的哲学观太过刻板和严格,而人类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动态的,人性过于复杂,所以不能简单地进行分类。
实现心理健康
罗杰斯认为,将心理健康看作一种特定的固化的状态是荒谬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并非一下子到达的一系列台阶的尽头。心理健康不是像精神分析学家所说的那样,因为个体先前紧张的精神病状态是通过生物驱动力和冲动得到了满足而获得的;也不是像行为主义者主张的那样,在特殊设计的程序下培养和发展出来的一种内稳态或内平衡,以此来减轻外部世界对自我的干扰。
罗杰斯不相信处于缺陷状态的任何人需要为了达到更好的状态而被定格,他更偏向于将人类的经验、我们的心灵和环境看作活生生的和不断成长变化的,他提到“有机体的体验是不断前行的过程”——生命是即时即刻变化着的;生命存在于每刻的体验中。
在罗杰斯看来,健康的自我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变化着的,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罗杰斯相信真实、自由、流畅的健康人类体验没有任何限制。人类并非如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马斯洛所说的,在奔往以“调整”和“实现”为终点的路上。罗杰斯称,存在的目的甚至不是为了达到任何终点,因为存在是一段至死没有终点、一直在成长和发现的过程中的旅程。
拥有“美好人生”
罗杰斯用“美好人生”来指代完全融人人生的溪流中的人的性格、态度和行为。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是完全活在当下的能力。因为自我和人格都处于人的经验之外,所以每时每刻保持开放并让经验塑造自我是至关重要的。个体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但是这种变化过于频繁又趋于简单,所以人们否认这种易变性,并取而代之地架设了想当然的结构。然后,他们又试图打造自己以及对现实的看法来适应他们所创造的结构。这种存在的方法与罗杰斯所认为的流动、变化的自我结构,即我们存在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世界是什么样的,或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我们自己在其中所扮演什么角色,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我们的世界设定了限制,降低了我们活在当下并对经验开放的能力。罗杰斯相信,过上美好的人生并保持对经验的开放,我们就不会感到束手束脚。
在罗杰斯看来,我们不应将的经验纳入自我感觉的成见如果我们秉持着事物应该是样子的,而不是接受它们真样子,我们就可能将自己的感知为“不协调”或不匹配的
如果世界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我们又觉得无法改变的观点,那么披着“防御”的冲突就产生了。罗杰斯解释说,防御是指无意识地运用策略来阻止问题刺激进入意识的倾向。我们或者否认(阻断)或者(重新解释)真实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为了维持我们先前的观点
而拒绝接受现实。这样做之后,我们就否认了自己全部的潜在反应、感受和想法,我们也
将大量观点看作错误的或不合适的。防御性的感受和想法源自现实与我们狭隘地人为解释经验的先前观念之间产生的冲突。为了真正践行罗杰斯所说的“有机体的体验是不断前行的过程”,我们需要完全对新的经验开放,丝毫不带防御性。
情绪谱
罗杰斯认为,调节我们的情绪谱可以让我们对人生的每个部分有更深层和丰富的体验:我们或许以为自己能够选择性地阻断情绪,抑制令人困扰或不舒服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压抑自己的情绪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调低所有的情绪,阻止自己通达全部的本性。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我们允许自己更舒服地与情绪相处,包括那些我们认为消极的情绪,那么积极情感的流量会更大;似乎允许我们自己感受痛苦,也就允许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快乐。
罗杰斯说,如果我们总是对发生的每一件事保持开放,那么我们就拥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反过来我们就能够从经验中获得最大的满足。我们没必要为了防御而封锁自我的任何部分,所以我们能够全心体验每一件事物。一旦我们摆脱了心灵的预置结构,我们就能够让自己自由翱翔。我们不是组装经验以适应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是要去“发现经验的结构”。
罗杰斯说,这种开放性不适合胆小鬼;它需要个体拥有一定的勇气。我们不需要害怕任何情感,他说,我们需要的只是迎接认知和经验的洪流:全面通达我们的经验后,我们每个人都更能够找到真正适合真实自我的道路——塞就是罗杰斯所说的,我们将变成全功能个体。我们一直在成长,并且罗杰斯强调人们成长的方向——可以自由向任何方向发展——通常是最适合他们的方向。
无条件接纳
与心理治疗领域的先行者相比,罗杰斯相信人性本善;并且心理租隋绪健康才是人类的根本。这些观念是积极看待病人和绝对无条件接纳的基础。罗杰斯要求他的病人学着同样对待自己和他人。这种观点的基础是同情心和对每个人的潜能的认可,这就是著名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所有人,不仅是他的病人,都需要以此方式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和环境。
无条件的自我按纳和无条件的接纳他人至关重要,如果做不到这样,人们就无法对经验开放。罗杰斯坚信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非常严格、苛刻的条条框框,只有满足它们,我们才会表示赞同和接纳。我们也以自我价值为基础并根据成就或外表来评价他人,并不接受人
们本来的面目。
父母可能无意间教会孩子只有达到特定要求时才是值得爱的,例如当他们吃蔬菜或物理成绩拿A时才表扬和奖励他们,但是这使得他们不能开放地爱自己。罗杰斯称这些要求为“价值条件”,他认为这种要求人或事物符合我们武断期望的倾向会给我们极大的伤害。
罗杰斯说个体生来就是有价值的。接纳绝不应该是有条件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我们拥有“美好人生”的关键。
随着人们越来越接纳自己,他们也变得对他人越来越有耐心。接纳缓解了以错误观点来衡量我们的价值所产生的压力。我们能够开始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断进步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改变的进程中,就如同罗杰斯在他的著作《生而为人》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都处于一种永恒的“存在状态”。自我接纳程度越高,不健康的压力和批评越少,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高效能的人。
相信自己
为了拥有“美好人生”,就要像罗杰斯认为的那样,学会相信自己。罗杰斯发现,随着一个人不断开放自我,他同时也提高了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更加自如地凭本能行事:不需要压抑自己的任何部分,他就更有能力协调自我的每个部分:这使得他能够通达各种观点和感觉,反过来他也能更好地衡量所面临的选择,并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潜能。他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自我所期望的方向,并做出真正符合自己需要的选择。不再受应该做什么的支配,也不受社会或父母想要他做什么而扰,他可以更轻松地活在当下,并真正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现在,他能够相信自己, “不是因为他是绝对正确的,而是因为他可以完全承受自己每一个行动的后果,如果不令人满意也可以修正它们”,罗杰斯解释道。
拥有“美好人生”后,我们还能感到拥有自己的生命,并对自己有了责任感——这是罗杰斯哲学的另一个原则,来自存在主叉观点。我们选择想什么、做什么是我们的责任;当我们真正确认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时,心中绝无怨恨,并且会一步步去实现。同时,我们也有更大的义务和倾向去开拓我们的人生。我们常会听说,某位医生痛恨医学,却因为父母说当医生受人尊敬和赞誉——来自父母和社会——而走上了这条职业道路。然而相对的,对辍学或挂科学生的评价明显低于自立自强努力赚钱请家教的学生。
他人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界定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当我们按照其他人而非自己的期望行事时,我们可以将怨恨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如果我们的行动不受外界影响,我们就能够感到对自己的命运有更加真实和稳固的控制感,满意之感也油然而生。
以人为本的取向
罗杰斯的哲学成为一种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取向的基石,这种取向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与马斯洛和罗洛·梅共同开创的。它积极地看待人性,认为人基本上都是健康的并且有能力成长和认识到自己的潜能。这种取向与当时其他主要的心理治疗法截然不同,例如,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都关注于个体的病理学以及如何进行修复。
起初,罗杰斯称这种取向为“以来访者为本”,随后又改为“以人为本”,除了临床工
作,对教育、育儿、商业和其他领域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法,罗杰斯描述其为“非指导性疗法”,治疗师是帮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答案的推动者,因为只有来访者才最了解自己。在以人为中心的疗法中,由来访者确认自己的问题以及治疗的方向。例如,来访者可能不希望治疗师死盯着他的童年,而是想要处理正在面对的工作上的问题,这时治疗师可以帮助他找到他真正想要扮演的角色。教孩子学骑自行车需要鼓励和支持,但是最后孩子必须勇敢地相信自己。罗杰斯将以人为本的治疗浩以此类推。罗杰斯将这个过程描述为“支持性的,而非重塑性的”;来访者不一定非得回答治疗师的问题,但是必须学习如何变得更有自我意识和更相信自己,才能独立拥有“美好人生”。
罗杰斯的后续影响
罗杰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师之一,他的以来访者为本、非指导性治疗法成为心理治疗发展的转折点。他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哲学思想的碰撞,鼓励人与人之间开放性的交流。他的影响力从专业的心理咨询界延伸到教育学和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是尝试通过更有效的交流解决人际冲突的先驱。
卡尔·罗杰斯
卡尔·罗杰斯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的一个虔诚的新教徒家庭,在上大学之前他在家庭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起初,罗杰斯的专业是农业,在于他的青梅竹马海伦·艾略结婚后,他于1924年参加了一个神学研讨会,随后便开始学习心理学。罗杰斯效力于俄亥俄、芝加哥和威斯康星的多所大学,提出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他还为劳军联合组织服务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返回的官兵们治疗。1964年,美国人本主义学会为他颁发了“年度人本主义学家”奖,他将人生的最后十年都献给了世界和平。他于1987年获得了诺贝儿奖提名。
主要作品:
1942年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1951年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
1961年 《生而为人》
本文出自英国DK出版社《心理学百科》
了解更多催眠,欢迎加入催眠公共微信平台,帐号:hypontism
回复“塔罗”——《融合塔罗疗愈工作坊》6月27-28日,导师赵一锦
回复“EFT”——《EFT情绪释放技术治疗师课程》7月24-26日,导师陈伯炜
回复“高阶”——《高阶催眠师——预备师资班》12月17-20日,导师蔡仲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