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百科36】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说——雅克·拉康(1901-1981年)

标签:
佛学 |
分类: 心理学百科 |
背景介绍
聚焦:精神分析
此前
1807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我意识依恋于他人的存在。
1818年: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称,没有观察的主体就没有客体,对客体的知觉受限于个人的视觉和经验。
1890年: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区分了作为知者的自我,或者说“I”,以及作为被知者的自我,或者说“me”。
此后
1943年:法国哲学家萨特说,我们对周围世界或“他者”的知觉会随着另一个人的出现而改变,我们将其对“他者”的观念吸收到自己的观念中。
精神分析学家将无意识解释为我们想要排斥的所有记忆存储的场所,而且这些记忆不能够有意识地提取。有时候,无意识会以躲躲藏藏的方式向有意识的自我喊话:荣格认为无意识通过梦境、符号和原型表现自己,而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通过动机行为和偶然的口误表达出来。各种精神分析学派达成一致的一件事情就是无意识的世界比有意识的自我要大得多。然而,在法国精神病学家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看来,无意识的语言不是自我的,而是“他人”的。
自我感
我们对自我的理解是想当然的——我们每个人都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我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我们和其他人以及外界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并且假设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与环境互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假如外界什么都没有,我们怎么能辨别出自己呢?那样我们可能无法形成自我感,因为没有轮廓可以参考。我们能够判断出我们是有别于周围世界的个体的唯一方法,就是我们区分自己与环境或他人的能力,这让我们变成主体的我(I)。因此拉康下结构说,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他我”,因为我们拥有“他者”的观念。
在拉康看来,“他者”是自我之外绝对存在的东西;它是我们出生的环境,是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必须去“释义”和理解的。婴儿必须学会将感觉组织成概念和类别以在世界中生存,并且逐渐获得对一系列意符——符号或代码——的觉察和理解。但是这些意符只能来自自我之外的外部世界,因此它们必由他人的语言构成,或者是拉康偏爱的“言说”。
我们只能通过语言来思考或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情绪,而根据拉康的观点,我们拥有的唯一语言却是“他者”的。因此,被翻译成无意识思想的感觉和图像必须由“他者”的语言来构建,或者如拉康所说的,“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说”。这种观点在精神分析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影响,使得对无意识的解释更加客观和开放。
雅克·拉康
http://mmbiz.qpic.cn/mmbiz/xPVhyDPmq1rSVP59jpLkBbZ8pKFuQxvxtPKPGZmCt1ePOUU8uhYH8FUnGBWRQ7RzPUIX96yLribYXtbYVAFnJLw/0?wx_fmt=jpeg
雅克·拉康出生在巴黎,毕业于尼斯拉斯大学耶稣会。他继续学习医学,并取得了精神科医师认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康一直留在巴黎的一家军事医院工作。战后,精神分析成为拉康工作的主要工具。然而,1953年他被国际精神分析学会除名,因为他离经叛道地使用短时治疗进行面谈。随后,拉康成立了法国精神分析学会。拉康的作品传播到了哲学、艺术、文学和语言学领域,他每周都要举办研讨会,参会的人都是著名的思想家,如罗兰·巴特、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等。作为死忠的弗洛伊德主义者,拉康于1963年创立了巴黎弗洛伊德学派,于1981年改名为弗洛伊德事业学派。
主要作品:
1966年 《文章》
1968年 《自我的语言》
1954-1980年 《研讨会》(27卷)
本文出自英国DK出版社《心理学百科》
了解更多催眠,欢迎加入催眠公共微信平台,帐号:hypontism
回复“催眠”——《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课程》5月23-26日,导师蔡仲淮
回复“塔罗”——《融合塔罗疗愈工作坊》6月27-28日,导师赵一锦
回复“EFT”——《EFT情绪释放技术治疗师课程》7月24-26日,导师陈伯炜
回复“高阶”——《高阶催眠师——预备师资班》12月17-20日,导师蔡仲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