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锦缘心理服务
锦缘心理服务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77
  • 关注人气:1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百科21】一旦被老鼠看到谷袋,我们就知道它会回来的——埃德温·格斯里(1886——1959年)

(2015-03-28 11:19:18)
分类: 心理学百科

背景介绍

聚焦:学习理论

此前

19世纪90年代:巴甫洛夫在狗身上验证了 经典性条件作用

19世纪90年代:桑代克为他实验中的猫设计了迷箱。

20世纪20年代:托尔曼对强化在条件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疑问。

此后

1938年: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强调行为结果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皮亚杰的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天生就想要探索和获取知识。

1977年: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来习得。

 

20世纪20年代,当美国哲学家埃德温·格斯里将他的注意转向心理学时,学习的刺激——反应模式构成了几乎所有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认为将被试反复暴露在特定刺激组合中(如在给事物的同时摇铃),最终可以诱发条件性的反应(如一听到铃响就分泌唾液)。

虽然格斯里是一个严格的行为主义者,但是他不同意条件作用必须要得到强化才能成功。他认为特定刺激和反应在初次配对的时候就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格斯里的单次学习理论来自于观察被困迷箱中的猫。一旦猫发现了逃脱的机关,就会在逃脱和动作之间建立联想,于是接下来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它就会重复动作。格斯里说。同理可证,一旦老鼠发现了食物源,它就知道了肚子饿的时候该去哪里。

格斯里将自己的观点发展为“近因”理论,认为“当刺激伴随着某个动作出现之后,这种刺激再次出现时就有可能仍伴随着该动作”。通过刺激-反应联想习得的是动作,而非行为。相关的动作结合起来成为行动;重复不是强化联想,而是促进行动的形成,行动结合而成为行为。

我们指望一次争吵就能改变态度——埃德温·格斯里

本文出自英国DK出版社《心理学百科》

了解更多催眠,欢迎加入催眠公共微信平台,帐号:hypontism

回复“实战”——《催眠实战训练营》47日-10月13日,导师赵一锦

回复“催眠”——《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课程》523-26日,导师蔡仲淮

回复“高阶——高阶催眠师——预备师资班1217-20日,导师蔡仲淮


http://mmbiz.qpic.cn/mmbiz/xPVhyDPmq1p2LSfA0nPjUokuN6XLDcia1ibUh6IbyW2mHpXOHrRrV2otrjdeqAFichPStwKlQhInU6Oe0dEr1hfVg/0

http://mmbiz.qpic.cn/mmbiz/xPVhyDPmq1p2LSfA0nPjUokuN6XLDcia1cs1wtvsmhOepo5tcD9KHHHRQhFFaJCmPicDPXqs1zWwpYhBUDmT8y6g/0

http://mmbiz.qpic.cn/mmbiz/xPVhyDPmq1p2LSfA0nPjUokuN6XLDcia1ejpor2VWmOZicvkdCD2pRKibQmYD6KibMguRdO0zafhfQ1pyH6IyRDsFg/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