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2020-03-19 10:34:52)分类: 中考语文 |
《儒 林 外 史》阅读技法:讽刺作品的阅读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清代小说家。出身于科举世家,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南。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鄙薄一味追求功名富贵不择手段、放弃自尊的八股学士。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
作品
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众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一个名门望族,世代书香。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今非昔比,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宦、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移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之中。
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一以贯之的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封建八股取士制度对部分读书人心灵的摧残,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后一千多年来士人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
主要人物
周进: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形象。他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狡诈。
汤奉、王惠: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
03马静、鲁编修: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们对八股达到迷信的程度。
04王冕:出身田家,经史上的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交往。
杜少卿: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读书方法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讽刺,则导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动”。几千年来,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骃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为何今天的读者仍然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答案或许便蕴含在与现实的联系之中。当然像《儒林外史》这样的古典作品,以及其他许多讽刺名著,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描写的一些具体制度和风物,今日读来或许会感到隔阂,阅读时需要适当参阅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对象,把握作品主旨。
题目训练
一、填空题
1.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2.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
3. 整书开头以
4. 《儒林外史》塑造了
5. 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
6. 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
7. 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8. 在《儒林外史》中,和范进一样迂腐,被科举制播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
9. 在《儒林外史》中,
10.《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
二、简答题
1. 对于《儒林外史》的主题,目前主要有哪三种观点?
2. 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3. 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
《儒林外史》
一、填空题
1. 吴敬梓;文木老人
2. 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56
3. 王冕
4. 周进、范进
5. 严监生(严致和)
6. 王玉辉
7. 沈琼枝
8. 周进
9. 严贡生;云片糕事件
10.杜少卿
二、简答题
1. 一是“功名富贵说”;二是“公心讽世说”;三是“文人命运说”。
2. 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3. 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究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