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考议论文专项复习一    教学设计

(2019-10-23 07:41:13)
标签:

转载

分类: 中考语文

 中考议论文专项复习一    教学设计

                               户县玉蝉中学  李林娥

复习目标:

,回顾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语言等相关的议论文文体知识。

二,通过对中考动态把握,明确议论文阅读中的考点设置及答题技巧,直击中考。

三,学以致用,提高议论文阅读与欣赏水平,增强信心。

复习重点  明确议论文阅读中的考点设置及答题技巧,直击中考

复习难点  议论文阅读中的答题技巧。 

导入新课:

 分析2014年中考关于议论文阅读的要求。分析近六年来中考议论文命题规律。   

一.文体知识复习

完成文体知识填空

1、议论文(概念):

2、议论文分类(按论证方式)______、   _____

3、议论文三要素  _____   、 _____  、  _____

4、论据分为  ____  论据和  ____  论据。

5、常见论证方法:————、——————、——————、——————。

6、议论文基本结构:         、           、          。

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8_____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_____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_____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

1)、

2)、

3)、

4)、

.、合作探究,考点归纳

考点1论点  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考点2语言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考点3论据  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考点4论证方法 及其作用辨析

考点5论证语言   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考点6拓展延伸: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7.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

三、.题型解析,技巧点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技巧点拨:

1)经常出现的位置是:标题.开头.结尾

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

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就是论点。

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况在中考中很少出现。 

2、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技巧点拨:

  (1)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比喻论证:X比作Y.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X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下面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技巧点拨:

    1)常见的作用:引出下(全)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

  (2)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a.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

               b.引出论点或论题。

               c.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开头段的作用的答题框架:

   a.通过写***事例(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b.通过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提出**论点(或引出**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c.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4、根据文章.给文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技巧点拨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在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或则道理论据。

    5、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技巧点拨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答法框架: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6、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技巧点拨: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答题框架:(1)论点。(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4)发出号召。

四、实战演练,直击中考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⑴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⑵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⑶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   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   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⑷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⑸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什么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请仔细阅读第⑶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2分)

甲                                          乙                                   

3、请指出本文(2)、(3)、(4)三段的论证方法。(3分)

4、本文与初三年级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2分)

【答案】1中心论点: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作用:用一个事例引出论题。(中心论点2分,作用1分,共3分)

2 甲:直线(式) 乙:习惯(性)(2分)

3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给1分,共3分)

4  这是一道开放型性试题。

可以举生活上的事例,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

也可以举科学发明方面的事例,如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可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这就是留声机的发明原理。(2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16)

                               房间里的大象 刘瑜

①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1将《房间里的大象》与《皇帝的新装》联系起来思考,回答问题。(4分)

1)“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老大臣”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在《房间里的大象》摘录一句话解答。(2分)

(2)“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概括出《皇帝的新装》中能证明这句话的情节 。(2

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4)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4.生活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少见,请你举一个例子,并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80-100字,5分)

【答案】

1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

2)孩子喊出了皇帝什么也没有穿。

2运用“人们面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态度”的事例,论证“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的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增强文章说服力及权威性。

3拒绝沉默,敢于发声。

4自习课上有人随意讲话,无人制止,事后老师调查自己情况,班上的同学选择沉默。因为他们信奉“沉默是金”,害怕被同伴批评和指责,甚至“孤立和仇视”。实际上是他们缺乏勇气,不敢承担。我们应该有勇气打破沉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