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之畏

(2013-05-03 12:42:04)

    寒期读书,精妙的《论语》是我的最爱。不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总能引发我悠远、绵长的回味,足足让我参悟一辈子。读至“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一句,感慨颇多。古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箴言,老子也有“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良训。时至今日,真正常怀敬畏之心且付诸于行的人却甚寡。今人也谈“敬畏自然”,可污染环境的事例随处可见;今人也谈“敬畏法律”,可以身试法者有增无减;今人也谈“敬畏生命”,可残忍的暴力波及校园……掩卷深思,结合时弊,对照先师孔子的“君子三畏”,我认为当今教师至少应做到“三畏”,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人类文化科学传播者的重任,才能不愧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称号。    

    一、敬畏知识
    300多年前,牛顿发出“在宇宙的奥秘面前,我只是一个海边拾贝的儿童”的感叹,科学家谦逊的品格彰显无遗,敬畏知识的心境也可见一斑。当今是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每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都会倍感新知的贫乏,自己的所得实乃沧海一粟。身处书香校园、整日与书为伴的教师也常产生化解不开的专业困惑,也常遭遇面对学生的追问无言以对的尴尬局面。敬畏知识的教师会以此鞭策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敬畏知识的教师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面对化解不开的专业困惑,抱定成不了“通才”“全才”也要成为“专才”培养优秀学生的信念,敬畏知识的教师会告别无聊交际和无聊休闲,挤时间广泛搜集资料,找机会虚心向他人请教,克服浮躁和功利,静下心来探索实践,潜下心来反思超越,把自己打造成最厚重、最灵活的教科书,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心智发展施以最优的影响。
    敬畏知识的教师会谨慎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问。遭遇面对学生追问无言以对的尴尬局面,敬畏知识的教师不会恼羞成怒、无情熄灭学生的智慧火苗,不会漠视或放过学生的每一次发问。他们会引导学生践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圣人古训和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和学生共同步入更加广阔的知识殿堂,发散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技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文化积淀为人格。
    二、敬畏学生
    汉代杨雄在《法言•学行》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也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两段话的意思都是说老师可以说是左右学生一生命运的人。正因如此,教师应该敬畏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好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敬畏学生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的学生身系祖国的未来和家庭的幸福,他们的幼小生命尤为珍贵。“三聚氰胺”事件、“校园残杀幼童案”为何激起人们的公愤?不法分子漠视生命、草菅人命的行径天理不容!敬畏学生生命的教师永远不理解“巴掌老师”“教鞭老师”的体罚行为;敬畏学生生命的教师知道呵护学生纯净的心灵不受污染,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敬畏学生生命的教师会时刻关注学生可能面临的安全隐患,关键时候会像向倩、殷雪梅老师一样舍己救生……
    敬畏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变化中的个体。敬畏学生的教师会敬畏学生的发展。他们信奉“后生可畏”“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可成才”的观念;他们眼里永无“差生”,只有个性、特长不同的学生;他们觉得“早慧”固然可喜,“大器晚成”更具教育意义;他们知道“金领”“白领”固然重要,“金蓝领”“灰领”更是社会必须;他们会极大尊重学生的个体成长,努力实施因材施教……  敬畏学生发展的教师不会用教鞭、冷眼和讥笑赶走今日的“瓦特”“牛顿”和“爱迪生”。他们会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收获情感的浸润、心灵的丰满、意志的砥砺和人格的完善,努力推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三、敬畏人言
    人言是可畏的,大部分时候人言也是可贵的。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李世民因为敬畏魏征的监督批评,才成为“千古一帝”;赵匡胤因为畏惧史官秉笔直书自己过失,才少犯了许多错误……当今社会,教育和教师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话题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教师肩上承载着众多人群的期盼,稍有过失就会引来非议一片。教师只有敬畏人言,内省言行,以畏励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保持“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不断完善自我,做到“学高为师”“身正示范”,堂堂正正地行走于天地之间。
    敬畏学生之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首自创的打油诗:“人人都说小孩子,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首诗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不可小觑,从另一个侧面也警示我们学生的话语等闲视之。“言为心声”,从学生纯真内心流露出的任何告白都可谓是肺腑之言。“我不喜欢A老师!”“B老师偏爱小明!”“C老师作业真多!”“D老师的作业又没批!”“E老师上课接打手机了!”“F老师又没来上课!”“G老师让我考试时帮帮小亮!”……这些话语即使是学生的轻言细语,教师听到都应感觉如雷贯耳,都应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弥补。否则,被学生看不起,威信扫地,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敬畏同事之言。俗话说:“自古文人多相轻”。即使是在今天,除了修为较高的教师,不少教师的骨子里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惯性。“A总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B上课爱作秀!”“C找家长办私事!”“D的论文是抄袭的!”“E又拉了我们年级的后腿!”……说话人可能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严重的个人倾向。可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有成语也说——“捕风捉影”。不要反唇相讥,正确的态度是敬畏同事之言,静心反思,提升修为,“风”“浪”“影”才会自动销声匿迹。
    敬畏家长之言。其实,老师们也知道,学校不进行“家长评教”活动,现如今家长们的“评教活动”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A老师不如刘老师教得好!”“B老师和家长交流时态度很不好!”“C老师班上的孩子又受伤了!”“D老师不考虑孩子身高乱排座位”……校门口、小区里、单位上、网络中,这些话语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各级领导、学校同事乃至自己学生耳中,对教师都会产生很强的杀伤力。敬畏家长之言,首先应当理解当今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盼优质教育的迫切心情。然后“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全方位搞好自身工作,让家长放心、信赖。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家校联手塑造优秀学生,尽心帮助家长完成他们的夙愿。
    敬畏领导之言。温总理在200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经过上上下下几年的共同努力,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不能说是“教育家”在办学,也可以说是“内行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办学。可以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学校领导每时每刻都承担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名师培养优生,名师成就名校。任何一位校长都期盼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任何一位校长都期待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他们的任何言辞都值得每位教师深思和敬畏。不让“A老师,注意学生课间安全!”“B老师,辅导学生要及时!”“C老师,本周教学随笔需修改!”“D老师,多听听李老师的习作指导课!”等要求出现第二遍。教师“不待扬鞭自奋蹄”,敬业爱生,各司其职。领导才能摆脱琐碎的无谓管理,潜心搞好各项规划和引领,才能“砺名师,育优生,创名校”。
    综上所述,可以说,对教师而言,有一种素养叫敬畏。“有所畏才能有所为”。教师要敬畏知识、敬畏学生、敬畏人言,才能成就学生、成就事业、成就自己。从事教育事业,教师整日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成就学生的路上可谓是困难重重。有句话叫“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改编一下叫“教育难,教师难,知难不难”。教师还应具备“不畏难”的积极心态,与学生一路同行,共同成长,修己达人,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作者:丁梅)

(教育科技研发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