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基本素养大赛题库

(2011-06-15 07:08:54)
标签:

杂谈

数学课标

(一)

一、“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二、“用数学”的含义是( )。①用数学学习   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三、《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这是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答案: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答案: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五、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③)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六、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①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③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④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七、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个学习领域。

八、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③自己创造教材

九、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的教学。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二)

一、单项选择选择题。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③ )的过程。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③ 联系生活学数学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的动词。

过程性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的过程。单一   富有个性    被动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态度 ) 价值观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具体化 )。内容标准应指关于( 内容学习 )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  记忆  )、模仿和(  训练  )转变为(  自主探索  )、(  合作交流  )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基础性  )(层次性 )( 展性 )(  开放性 )。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 组织者 )、(引导者  )和合作者。

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 )和( 已有知识背景  )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想和方法 )。

8、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 学习结果 )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变化与发展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简答题。

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3、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 其一是基础性: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

二是标高的基础性。    其二是层次性: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三是发展性: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注解。其四是开放性: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要素材;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收。

五、案例分析。

请分析如下案例: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教师普遍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教师很少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

分析要点: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书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新课程教学法》。

(三)

1、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练习课也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是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四是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五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交流时间。

2.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哪些新的技能?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答案要点:1.技能:(1)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2)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3)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2.工作方式:(1)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3)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3.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

答案要点:1.做好课前研究。(1)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与过去教材相比,内容变化了吗,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变化;过去教材没有这个内容,属课程标准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要研究为什么增加。然后确定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2)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经验,预测学生学习中的困难。(3)丰富开发课程资源。(4)选择有效的教学技术和手段。(5)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6)确定教学方案。包括设计完整的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意图,做好充分的预设等。

2.做实课堂教学。(1)教师的语言丰富,且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兴趣,能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等。(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解读教材中的情境和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充分的交流活动。(3)恰当、适时的进行课堂调控,及时把握和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3.做真课后反思。教学后,教师要及时地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是否一致,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实效性,查找课堂教学中出现以外的原因何在,该怎样解决等。

板书板画

1.     画一长方体,标出长宽高,写出长方体面积公式。

2.     画一圆,写出面积公式。

3.     画两个重叠的正方体,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4.     画一钝角三角形,画出三边的高,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5.     写出乘法分配律公式。

数学基础知识及技能

(一)

1.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A、建立模型         B、数学思考        C、解决问题         D、体验感知

2.让学生估计1页书有多少个字,1本故事书有多少个字等,是培养学生的(      )。

   A、符号感          B、统计观念        C、空间观念        D、数感

3.下面各个图形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能沿正方形的边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4.袋中有3个红球,2个白球,若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则摸出白球的概率是(      )。

   A1/5               B2/ 5              C 1/2    D2/3

5.已知昨天是星期一,那么过200天以后是星期(      )。

   A.一                B.四               C.五               D.六

6.“茅台酒”酒瓶上的商标纸标有酒精度“48%”字样,这里的48%表示(      )。

   A.酒精的体积是整瓶酒的体积的48%;

   B.酒精的重量是整瓶酒的重量的48%;

   C.酒精的体积是整瓶酒的重量的48%;

   D.酒精的重量是整瓶酒的体积的48

7.纳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1毫米的长度等于(      )纳米。

   A1000             B10000            C100000           D1000000

8.如果下列平面图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   )。

A.正方形         B.圆        C.长方形     D.平行四边形

9.六边形的内角和为         度。

A.480           B540           C720            D900

答案:1A   2D   3C   4B   5D   6A   7D    8B     10.C

 

(二)

1.2003拆成两个自然数的和,使其中一个数是11的倍数且这个数尽可能小,而另一个数是13的倍数且尽可能大,那么这两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661937

2.26个不同国家的集邮爱好者,想通过互相通信的方法交换各国最新发行的纪念邮票,为了使这26人每人都拥有这26个国家的一套最新纪念邮票,他们至少要通______封信。                   答案:50

3.2/7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    )。                    答案:21

4.3△+□+□=44
△+△+△+□+□=64
那么   □=   ),△=   )。                                    答案:□=17 ),△=10  )。

5. 112624120,按照这6个数的排列规律,第7个数应该是(               答案: 720

6.两个绿化队共植树150棵,第一队比第二队人数多4/5,第二队平均每人的植树数量比第一队的多1/5,第二队全队植树______.                                                              答案:60

8.钟面上时针从早上7时到晚上7时转动了        度。                                       答案:360

9.二进制计数法在计数时只用01两个数字来计数。十进制中的“5”在二进制中记作         ,十进制中的“25”在二进制中记作                                          答案:101    11001

107个好朋友见面,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          次手。                     答案:21

 


(三)

选择题

1、有20102连乘(2×2×2×2×……×2×2),乘积个位上的数字是(   )

A.2 B.4 C.6 D.8

2、小明上山平均每分走40,下山平均每分走60,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

A.48/ B.50/ C.54/ D.无法确定

3、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   )

A.因为一个数除以0,商无限大。   B.因为0做除数,商无法确定。   C.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    )

4、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属于哪部分内容。(  )

A.数与代数的运算 B.数与代数的式的方程  C.图形与几何的测量  D.图形与几何的图形认识

5、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又对折,现在长度是原来的()。

A.四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八分之一

6、若ab23,bc12, abc22.  a?  (  )

A.4   B.6  C. 12

7.《算法统宗》里有这样一道名为“以碗知僧”的古算题:

巍巍古“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

请你推算出寺内一共有和尚多少人?(    )

A.520   B.416  C.624

   1.B   2.A   3.B     4.B     5.C  6.A   7.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