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莫若惜福,千万别把福报搞丢了

分类: 佛教 |
“福”这个字,拆开来看
一口人,有衣,有田
衣食无忧就是有福
福从哪里来?
从善业中来,也从惜福中来。
每一碗饭里,都藏着我们的福报
要珍惜,莫浪费!
就算是别人请我们吃饭
花的是别人的钱
但如果我们也铺张浪费
折损的终究还是自己的福报
虚云老和尚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当时,已经117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到三点半再起床洗脸。
据虚云老和尚的弟子绍云老师讲述,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田地不多,谷子也少,每年七月到第二年的三月,主要靠吃红薯。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是煮一些蕃薯或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虚云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也都是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海拔1100多米,冬天冷到零下十七八度。地窖里的红薯也经不起冻,皮都发黑了,煮了吃很苦的。绍云法师讲述,有一次他和齐贤法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苦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老和尚看了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却一声不响地把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感到很惭愧、很难过,此后再也不敢把红薯皮扔掉了。
事后,我们问“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那些红薯皮好苦啊!怎么还吃得下去?”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蹋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张处长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在山上吃午饭,他毕竟是个在家人,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见了也不说话。等到吃完,老和尚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劝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蹋的。”张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我已经很好了。”
他老人家一直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想把草席拿去换一张新的。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功,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哪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一代,“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所以老和尚对弟子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绍云法师说,觉得我们现在福报太大了,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哪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 绍云法师讲述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时长00:42
电影《一轮明月》中的情景重现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
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 弘一大师《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曾亲近过印光大师,也一直践行节俭惜福。用弘一大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有一年,他在厦门南普陀寺作开示时劝大众“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其实,在弘一大师小时候,虽然家族富贵,但父亲还是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就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遭厄或短寿,常常这样叮嘱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时,拿整张的纸涂鸭。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
电影《一轮明月》中,弘一法师在青岛湛山寺
出家以后,他脚上穿的鞋子、用的棉被面子、洋伞......都是用了又用,破烂了就请人缝缝补补,当新的一样使用。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一轮明月》中,弘一法师与弟子丰子恺交谈
如此德高望重的祖师们
是不缺世间的供养和福报的
但他们不仅向大众反复开示惜福
更是在种种细节处身体力行
愈加证明了惜福的重要性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到底有多少福报经得起虚耗
一位高僧大德的言行
能影响许许多多的人
而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
一个家庭、一个办公室、一群朋友
......
一起来吧
这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后一篇:人生下半场,多留些时间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