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你也许去过天鹅湖,但不一定到过天鹅海,你可能看到过黑天鹅和白天鹅在荷花池中同游,却没见过黑天鹅与白海鸥在大海里共舞。
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个《天鹅湖》的梦,幻想自己是一位英俊的王子,或者化身为一只美丽的天鹅公主,碧波荡漾的湖水就是那梦境的银幕。当有人向我证实,真有一个叫"天鹅海"的地方时,我还是相信世间只有天鹅湖。
天鹅湖的英文叫Swan Lake,天鹅海Swan Sea的名称,大概只有南半球的大洋洲有。
我终于去看"天鹅海"了,它在澳大利亚太平洋海岸线中部的新南威尔士州。它看起来也像是湖,一片开阔平静的水面,湖岸与绿洲长满了草木和芦苇,是一个鸟类栖居的好地方。南太平洋沿岸的冬天从来都不太冷,这里只有温和的动物没有凶猛的野兽,鸟类也很幸运没有天敌。但令人奇怪的是,"天鹅海"并不是这片湖泊的名字,而只是湖边一个半岛的地名。经过一番观察后又发现,这里实际是一个地理上的内海湾,湖里的水来自海洋,有一条狭长的水道通往南太平洋,叫"天鹅海峡"SwanChannel,半岛就是海峡的一侧,有一个犄角伸向外海,镇守着海峡的出口,名字叫“天鹅海角"Swan Head。
这里许多与天鹅有关的地名,钩起了一段哀伤的往事: 在靠近南太平洋的这个天然平静的内海湖中,曾经栖息着无数南半球独有的黑天鹅,因为它们是珍稀的黑色大鸟,又和家禽一样温顺可爱,而遭大量捕捉,被贩卖到世界各地,黑天鹅一度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鸟类品种和私人宠物,贩运的船只就是通过"天鹅海峡"驶向南太平洋……直到湖里再也看不到黑天鹅的踪影。
天鹅海的名字很可能是出于,当时有黑天鹅顺着天鹅海峡游出了大海,而被海盗船发现,这片海域就由此被捕猎者命名。这和新西兰南岛的米佛峡MilfordSound的故事很相似,当捕猎者追踪一群海豹时,意外地发现了米佛峡狭窄而隐蔽的入口,通过峡湾才得以直接将船驶入南岛的腹地。
失去了黑天鹅,"天鹅海"的名字渐渐隐没在了记忆的深海里,而一个黑天鹅故乡的美丽传说,却在湖岸边的半岛上、海峡旁的村落中,被悄悄地讲述……
在公元十七世纪以后,航海探险家航行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看见了黑天鹅。它们的出现,一下子颠覆了欧洲人以往的认知:认为天鹅总是白色的,只有童话故事里的魔王才会变出一只黑天鹅来;天鹅从来都是栖息在淡水湖泊中,以水草和迁徙为生,黑天鹅却生活在海水里,与海鸥一同嬉戏,它们的食谱丰富,无需迁徙,体型更加丰腴圆润;同时,黑天鹅除肤色外,与白天鹅一样的纯洁美丽,身姿优雅,从容高贵,忠诚爱情,而且比起其他天鹅来,更兼有谦和友善的脾气,平易近人的态度,黑天鹅被公认为最佳观赏动物。
今天,人们喜欢用"黑天鹅事件"来比喻重大突发事件,这也让你感受到,当人们第一次看到黑天鹅时的惊讶程度。它也许真的太出乎意料了!
古希腊时代就有人研究天鹅了,在一本遗存的《鸟谱》中,曾经描述过天鹅临死前的叫声,称之为SwanSong。你切不可把它翻译成"天鹅之歌",因为它的唯一解释是"天鹅绝唱",后人用它来形容艺术家的绝笔之作。
在鸟的分类上,天鹅是雁目—鸭属—鹅科,原来天鹅和家禽的关系这么近,难怪人类与它那么亲。其实,天鹅很早就进入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在中国,大雁塔、黄鹤楼、雁门关这样的地名,鸿鹄之志这样的成语,都寓意十分深远;日本把天鹅当做神鸟来崇拜,比喻心灵的圣洁;欧洲人赋予天鹅以艺术的灵魂,象征着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赞颂。
古希腊人这样描述天鹅临死前的哀鸣: SwanSong是最优美、最动人的。这就是为什么圣桑的《天鹅》乐曲,在演绎芭蕾舞《天鹅之死》的时候,也如此真切,因为面对生与死的转折,天鹅依然表现得楚楚动人,就像一次缱绻温柔的美丽转身。
天色将晚,夕阳西下,湖光潋艳,落日金辉;掩映在晶莹闪烁的朦胧中,一对胖叔胖嫂悠坐在湖边,湖中大大小小的水鸟正逐渐聚拢过来,不时地侧目注视,偶尔的窃窃私语;众多的海鸥落脚徘徊,一对黒天鹅引颈期待,就像乐手们在等待指挥,准备开始夜幕降临前的最后合唱。
当胖嫂从她宽大的衣襟下,掏出一把鸟食抛向空中时,引发一阵骚乱,伴随着猛烈的扑食行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没来得及演奏序曲,就直接进入了高潮。
海鸥身手敏捷,掠食迅猛,在半空中就衔走了食物,间或坠落水中的,被鸭子和水鸟在水面上接住,或探入湖中寻得。
天鹅始终不急不迫,舒卷着美丽颈线,侧目从容,矜持高雅,它们总是以信任来回报喂食者。
没想到这湖里的天鹅和海鸥是一黑一白,一温一火的绝好搭档。海鸥机灵活泼,看似小巧如鸽,却翼展宽阔,一旦蓦然惊起,感觉就像飞来一片云彩,险些砸中你的额头。
如今,你很少有机会在野外看到黑天鹅,所有的原生态栖息地都被划归为国家公园,即使在黑天鹅的故乡,我们和它也是难得一见,所以十分珍视。所幸的是,迁居海外的黑天鹅,得到了大量的人工繁殖而遍布全世界。
黑天鹅是人类钟爱的鸟类巨婴,因为它们可爱,更需要我们的关爱。
我们再也不会听到从天鹅海峡传来的,Swan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