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Murphy, Robert P. Study Guide to Man, Economy, and State. Auburn: Ludvig von Mises Institute , 2006.
蒋建军 译 熊越 校
http://ww1/large/811f1b66gw1evbo8xgbuvj20dx08twf5.jpg人的行动的基本原理" TITLE="《人,经济与国家》学习指南:第一章
本章摘要
行动学(praxeology)是对人的行动(human action)的科学研究,这里的行动是指有目的的行为(purposeful behavior)。当一个人使用手段(means)去实现他主观认为有价值的目的时,他就是在行动。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人为了某个原因而行动。因此,并非所有人的行为都是行动学意义上的行动:纯粹的反射和无意识的肢体动作(例如,接触了催泪瓦斯就咳嗽)都不算行动。行动学始于一个不可否认的公理(axiom):人是存在的、行动的;然后逻辑演绎出这一事实的含意。这些演绎出来的命题是先验的(apriori),无需象物理学家检验提出的自然“法则”那样去检验它们。只要一个行动学的表达是正确得出的,它就必然和起初的公理包含一样多的真理。
一切行动都涉及交换或选择:行动者试图通过选择,来达到比另一种选择的情况下更满意的状态。行动的好处是心理收入,其成本就是行动者的次佳选择的价值。每个行动者可以把各种可能的目的按照其价值在价值表上排序。这个排序是按序数排的,只能显示哪一个目的是最佳的、次佳的,等等。一个目的比另一个目的好8%的说法没有意义,因为幸福是没有基数单位的。
只有当一个人对不同目的有了价值判断,并且也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手段去实现它时,他才会去行动。(比起下雨,一个人或许更喜欢阳光,但要是他认为自己无力改变天气的话,仅有这一偏好不足以使他付诸行动)。
只有个人可以行动,因为只有个人会评值(valuation)并做出选择。因此,“人民选出了总统”或者“德国攻击了法国”的说法只是在打比方。当然,个人可能会因为政见或因为将军的特定命令而做出某种行动,但是总是个人在行动。
一切行动都在时间中发生。对任何一个行动,我们都可以将时间定义成: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三个时间段。所有行动都是面向未来的,旨在创造对行动者来说更令人满意的未来。每个个人都拥有时间偏好(time preference),也就是说他们宁愿较早而不是较晚得到特定满足。
个人在边际上做决定。一个人不是在“钻石”和“水”之间做选择,而是在一定量的钻石和一定量的水之间做选择。
一切行动都涉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如果未来是完全已知和确定了的,就不存在行动的余地了)。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涉及通过预测未来情况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因此蕴含在每个行动之中。
本章提纲
1.
研究人的特殊之处在于行动,即有目的的行为。(一块正在下坠的石头并不是在“行动”,因为它并没有“想要”靠近地面。)但社会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必须赋予他的研究对象(即行动着的人)以主观目的。行动是必然存在的;如果一种生物不能有意识地行动,它就不是人类。
行动学是对行动的科学研究。它始于这一明显事实:因为人类存在,所以行动存在。(如果某物并非在有目的地行动,而是观察者可以把动机归因于某物,那么它们就不能被归类成人类。)行动学包括了从行动公理中逻辑演绎出的所有命题。经济学是行动学发展最完善的分支。(注:有些经济命题需要行动公理之外的补充假设)
2.
只有个人才能行动。当人们说:“这帮人去了公园,”或者“德国攻打了法国,”这只是一种简略的说法。他们的意思是一些特定的个人做出了这些行动。这只是一个方法论上的事情;并不(像许多批评家错误地断言的那样)是指经济学家否认社会集体的存在,也不是指经济学家认为个人总是在“原子式地”行动。当然,一个人在身处一伙暴民之中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行动。尽管如此,这种“暴民行为”仍然是指组成这伙“暴民”的每个个人行为的总和。化学家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否认分子的存在。
只有当一个人希望达到某个特定状态,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将其实现时,他才会去行动。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一个阴天想看到阳光,但仅有这一愿望不会导致任何行动,因为这个人不知道如何改变天气。
人使用手段去(试图)达到其目的。当一个人为了一个目的而使用某种特定手段,他就不能同时使用它去实现某些其他的可能目的了;因此我们说手段是稀缺的。相反,如果某些物品或条件应有尽有,使得人不需要对其处置做出选择,那么它就不再是手段,而是环境的一般条件。(例如,空气无疑是行动所必需的,但是我们通常不会把空气当成实现目的的手段。)
一切行动都在时间中发生。对任何一个给定行动,我们都可以将其分成:行动前、行动中、和行动后三个时间段。时间是稀缺的。未来自身是不确定的,因此,行动着的人必须预测未来的环境和各种可能行动的结果,以此来发挥企业家精神。
行动着的人必须把各种可能的目的按照其喜好程度排序。因为手段是稀缺的,行动着的人必须首先将手段用于排序最高的目的上;换言之,行动着的人必须节省(economize)手段。尽管人总是将其手段用于其排序最高的目的,但出于不确定性,他可能犯错。
3.
用以满足需求的手段叫做财货。那些直接满足需求的财货叫做消费者财货或者一阶财货。那些间接满足需求的商品叫做生产者财货或者生产要素或者高阶财货(这些术语是可以互换的,这取决于上下文)。如果一个火腿三明治是消费者财货,那么面包、家庭主妇(做三明治)的劳动和未切片的火腿都是一阶生产者财货。而生产这些财货的财货(比如店员销售面包的劳动)则是二阶生产者财货,依此类推。
两种原始生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土地这一技术术语在这里不仅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土地,而是指一切自然资源,例如铜矿。)除了这些要素之外,我们还有资本财货,它们本身是人类(用劳动、土地,或许还有其他资本财货)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请注意,一切资本财货追根溯源都来自于这两种原始要素:土地和劳动。
4.
从行动开始到目的实现所消耗的时间叫做生产期。生产期包括工作时间和成熟时间。需要指出的是,生产期不包括制造过程所需资本财货所消耗的时间。尽管经济学家必须区分原始要素和生产出来的要素,行动着的人却是不关心过去的;他将劳动、土地和现有(事前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财货的供给作为制定其计划的前提。
所有人都更喜欢较早而非较晚实现一个给定的目的。这是时间偏好的普遍事实。对这一法则的明显反例都是对商品本质的混淆所产生的。例如,如果一个在冬天的人喜欢“未来的冰”超过“现在的冰”,这并不证明时间偏好法则是错误的,因为夏天的冰和冬天的冰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财货。
5.
A.目的与价值
所有的行动目的都是为了用一个不那么满意的境况换取一个更为满意的境况。我们可以说,个人按照幸福、效用、满足、知足等来对行动的结果进行排序。不管用什么名字,这些术语都只是形式上的,并不意味着享乐主义或者粗糙的边沁功利主义。
价值的排序总是序数而非基数的。幸福或效用是没有单位的,所以我们只能说一个人更喜欢A胜于B;但我们不能说他喜欢A“三倍于B”。
B.边际效用法则
每一单位财货的价值都是被单独地评估的。人们不是在“枪”与“黄油”两类之间选择,而是在一单位大炮和一单位黄油之间选择。财货的总供给或库存是指对行动者来说同样有用的或者说可以替换的财货的数量。
随着一个行动者获得越来越多的财货,他会把它们用于满足越来越不迫切的目的(也就是说,其价值表上排序更低的目的)。因此一种财货的边际效用随着其供给量的增加而减少,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6.
生产者财货的单位也是在边际上进行评估的。赋予给一单位生产者财货的价值等于因失去这一单位生产者财货而减少的消费者财货的价值(这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
生产某特定消费者财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叫做补足生产要素(complementary factors of production)。回报律是指当补足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话,对可变要素而言总是存在着一个最优量。
7.
生产要素的专用性(即它们能生产的消费者财货的种类)程度是不同的。劳动完全是非专用的,因为它可以用于任何消费者财货的生产。要素的专用性程度越低,在条件或计划改变时它的可转变性就越高。
8.
在整本书中,我们都假设人类认为劳动是辛苦的,换言之,个人把闲暇视为消费者财货。
9.
资本财货只能通过储蓄(即在现在消费得比其手段允许的量少)的行动产生。我们可以想象鲁宾逊·克鲁索在孤岛上只能徒手摘莓果吃。如果鲁宾逊不是将他的部分劳动力用于直接消费(比如摘莓果),而是投资于创造资本财货(比如一根棍子),那么他就可以增加其未来的莓果消费。这是一种“迂回”(roundabout)的摘莓果方法;通常这种方法比更短期、更直接的方法物质生产力更大。只要增加的产出胜于延长的等待时间(出于时间偏好这是一种缺点),行动者就会选择更长期、更“迂回”的方法。
重要贡献
l
l
l
l
技术问题
1.
2.
3.
思考题
1.
2.
3.
4. 看。而他选择了未来的烟火秀,其选择是否违背了时间偏好法则?(第111页)
5.
6.
7.
8.
9.
10.
编者注:罗斯巴德的这一立场也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改变的,在一次修改中罗斯巴德认识到,米塞斯的说法“有悖于人的自然状况,即进行生产活动时正是人最快乐的状态”。参见穆雷·N.
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董子云、李松、杨震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21页。
译者注:7月4日是美国国庆日,美国人的习惯是在这一天放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