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李渔拟话本小说的特色

(2015-07-04 18:39:57)
       拟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由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使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和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词句多俚俗。
       明清之际的拟话本小说,在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中,处在由整理、改编迈向独创的过渡时期。到清初,可供凭借的旧材料更加难得,作家们转向记述当时见闻,凭经验结撰故事,便是势所必然。拟话本小说由改编转向独创,自主性也就增大了,必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摹写世情的小说占了主导地位,话本的体制失去了约束力,作为“入话”的诗词和头目不再是不可缺少的,叙述中引证诗词的数量大为减少。这一时期李渔最具特色的两部作品是《无声戏》、《十二楼》。
       李渔的短篇小说全是叙写世情的,展示的是社会家庭间财产、婚姻、子嗣、立身处世的问题。他在选材上几乎不涉及社会政治或神仙鬼怪的题材,而是专心致力于市井风俗和日常生活的描写,正如他在《窥词管见》中所言:“不新可以不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义又次之。所谓意新者,非于寻常见闻之外,别有所见所闻而后谓新也。即在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粟之间,尽有事之极奇,情之极艳,询诸耳目,则为可见可闻,考诸诗词,实为罕听罕睹。”李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已经认识到了传统小说的不足——脱离日常生活,并开始有意识地拓展这一领域。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运用了多种喜剧手法,如误会、巧合、错认、弄巧成拙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创造了一种喜剧气氛,而人物的语言、行为在这一气氛中显得绝不庄严感和郑重感,使得人物的急于求成与叙述人的故弄玄虚,巧妙而滑稽地融为一体。
       李渔作小说也继承了拟话本小说与生俱来的关乎名教、有裨风化的套数,篇首篇尾总要做一番说教,有少数作品径直是劝善惩恶、维持世道的内容。但是,李渔绝少在封建纲常伦理上做文章,所发的大都是别出心裁的饮食日用之道。
        他并不是用高深、晦涩的语言来说教,而是用通俗之语,甚至是调侃性的话语来说教。在《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里,为主人抚养孩子的侍婢碧莲最后主人归来做了他的正室,作者说:“可见做好事的原不折本,这叫皇天不负苦心人也。”
       除此之外,李渔的小说创作突出地表现着一种玩世的娱乐性。他曾自谓其作小说戏曲是:“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但这种略带玩世意味的娱乐性主要是为了娱乐人心,满足普通大众阅读的乐趣。
       综上所述,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极具特色,大大地丰富了这一文学形式和这一文学形式下的作品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