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从文的“午夜” ——读《黄昏和午夜》

(2013-11-03 22:41:36)

                              沈从文的“午夜”

                                       ——读《黄昏和午夜》

 

    《黄昏和午夜》是沈从文作于19499月底至10月初的一首诗,全诗分为黄昏与午夜两部分,从中我们对作者在建国时的复杂心态略知一二,对其在新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建国初期的沈从文一直找不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一直在犹豫与徘徊,恐慌于在新中国文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北大时更是陷入了极端的苦闷之中,胸中落寞心情溢于言表。

    黄昏开篇即写神武门之景:“神武门城楼上大钟大鼓灰尘蒙蒙,沉默喑哑相对已半个世纪。”象征着旧社会之景已逐渐远去,一个时代已消逝:“帝国封建的种种,早成传说故事,慢慢在时间下退尽颜色……”这无疑是好的,灰暗的时代已然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由千百个掌声所鼓舞的新中国的到来。沈从文认为在这崭新的事物面前,应当学习,新中国在年轻的心中画出各式各样的蓝图,但北京四野似乎十分安静曾经辉煌的黄瓦红墙已褪去了光彩的色泽,只成为封建象征,别无意义。一切都在变化中,世界已然变了样,可“我”呢?“我”想在国家的改变中转变自己,可个体有千万异形,并非都相同,“我”无法知晓人与人在不同的历史位置上怎样形成一个奇异的大综合,“我”只得随同那个“群”直流,跟随着去进入一个世界,可眼前的一切让“我”觉得熟悉又陌生。沈从文眺望着远方亘古不变的红墙和黄昏,看它们在朝夕的变幻中看人事攸忽,衰落和兴起。在迷惘之时,作者从自然那里得到告诫:回到来路去,向日葵经过雨水的拍打,无花果经过泥土的滋养变得越发茂盛,也许茁壮前的事物似要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而在末尾歌颂毛泽东思想,置身于同一个目标则充满生命的欢欣。

    沈从文从诗中已流露出了“该站哪一边”的思想困惑,他为此而苦难不已,自己在崭新的世界里也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一点在“午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午夜开篇点名时间:十一点过半,一切静寂,一首不知名的乐曲将沈先生带入沉思。听者静思,在乐曲的融解中重铸一个“我”,在旋律的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矛盾和复杂,乐曲给作者一个总结:“一个人被离群方产生思索,饱受思索带来的人生辛苦。”沈从文此刻已感受到些许被排斥的苦楚,他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融入新的文学生产中,而是陷于苦闷——郭沫若对其历史定位,继而担忧“如何站队”的问题,担心自己被定位的问题,从诗中可知,作者并未描写新中国即将成立时喧闹浩大,而是转入了理性,冷静的思考,但最终“被迫离群复默然归队,第一觉悟的皈依了“人”。作者认为人其实微小,但主观能动性可以让人改造世界,燃起生命之火方能将个别生命学习渗入这个历史大实验。

    从诗的结尾可以看出,作者依然想转变自身继而融入这一直变化着的世界,但作者依旧陷入迷茫、困惑,甚至是恐惧的心境,正是对其的定位问题和沈对自身的担忧才造成了沈从文的“午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天才梦
后一篇:北京游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