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变态的作文题
(2011-07-05 09:43:22)
标签:
小学四年级作文偏题变态 |
分类: 杂谈 |
最变态的作文题
日前,偶家小儿参加武汉市江岸区四年级语文期末统一考试,作文题是《假如我不是……》。
毕竟靠码字吃饭也有近20年的光阴了,偶断不至于在小四作文题面前栽跟头吧。不过,不幸的是,当听到这个题目时,一刹那间脑子还真有点一片空白的感觉。以成年人的思维,这个题得想想;以小学四年级孩子的思维,更得好好想想。
问小儿写的什么?小儿答曰:《假如我不是人》,其母在一旁笑侃:“你这不是骂自己?”
我想,这那是骂自己,完全可以说是在骂出题者,骂疾重难返的学校教育呢!
后来,小儿告诉我,同年级另一个班的语文老师在班上对她的弟子们说:“这是最变态的作文题!”
这位语文老师的评价,也算是呼应了我的判断吧。
小儿为什么会把题目确定为“假若我不是人”呢?他的解释理直气壮:“用反推法。首先确定是什么,再确定不是什么。”而且,他还一口认定同班的一位好朋友拟定的《假如我是一只小兔》偏题了,因为“他本身就不是兔子,怎么能假设自己不是兔子呢?”闻言,偶有一丝窃喜,小儿的思维逻辑是清晰的,不足的是他锁定的概念太笼统。
十一岁左右的孩子的思维毕竟是不成熟的。虽然出题者在给考生的提示中说,这个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我认为,恰恰相反,“不是”对这些孩子而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笼统地来说,对绝大部分孩子们来说,能选择的只有“人”,而“人”不外乎“儿、女、孙或外孙”、“男生或女生”、“优等生或差生”、“班干部”、“城里人或乡下人”等等。至于“假如我不是迟到了”、“假如我不是受到了误解”这类题,孩子们在没有受过训练的前提下,既要事先要这类似的经历,又要在考场里马上想得到,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担心自己的浅薄,看不透出题者的奇思妙想,偶特地在微博上向网友求教:“《假如我不是……》这个四年级作文题怎么写?顺便请对这个作文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网友的回应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问题。没有人认同这个题目,除了调侃,剩下的就是“拍砖”,尤以以下几位网友的观点最具典型:
whlq晓木: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作文题看似高明,其实弱智,看似开放,其实僵化。我们的作文教学,什么时候才能尊重人基本的语言发展阶段和能力,而不是自以为是,玩玄弄虚?
@梦回大地:小学四年级这样的作文题有点过高,孩子难把握。我问过同事中学中文的,她先说我无法把握。后来她出了两道命题说:“假如我不是独生子”,“假如我不是城市的孩子”。我看,这命题当孩子没有生活经历和环境时,只会胡编滥造了。我想最好的命题是:假如我不是学生。因为,是学生,他们已经没有了快乐的童年了。
小龙truth: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这个题目在引导学生向一个很消极的方向去思考,“假如不是”向过去向后面做思考,去后悔,特别是心智真正成长的小学生,且题目有相对来说有些深沉。
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写作文、考作文?
我以为,小学生作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激发、保护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让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写作方法,做到思路顺畅,行文通畅。而期末作文考试的目的也在于检验是否达到了这个最重要的目的,而绝非是为了考“糊”学生。
我希望为自己的这番臆断找到理论依据,于是,谷歌“小学四年级作文教学大纲”,找到了网友“星空很美”
四年级下学期作文教学安排了8次完整的习作训练,外加3次小练笔。
8次分别是写校园景、物、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看图写想象;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写乡村生活的感受;写敬佩的一个人及自由表达。
这8次习作训练有以下特点:
1.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习作开辟选择的空间。
2.写实、想象等多种作文类型
3.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和评改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一个基本点。习作教学要注意:
1.启发引导,让学生乐写、爱写,对写作充满兴趣。
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写真实、写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想象作文同样要鼓励学生真实地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想乱造。
不难发现,《假如我不是……》这个题与上述基本要求是相悖的,或者说是远远超越了教学大纲的范围。
“假如我不是……”这种以否定来定性定调的题,实际上是要求孩子们尝试着去说“不”。
客观地说,这个题目如果让初中以上的学生去做,还真不失为一个好题目,但对那些思维尚不成熟,见识还不广博的四年级孩子来说,做这个题的确有点勉为其难,极易陷于“不着边际的胡想乱造”,甚至是“胡说八道”,这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一种残酷的打击和摧残。另外,还存在一个隐性的风险:其选择的写作素材必然是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有限经历的非正常的、强制性的否定,这是极易造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模糊认知,这会不会对正处于生长期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但愿偶不是杞人忧天。
相信每个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学生中能出现更多的类似于韩赛、郭敬明这样的好苗子,但我们不该忘记,与这个美好的愿望相抵触的是,绝大多数孩子注定不是也成不了写作天才,我们不得不面对绝大多数不可能成为韩赛、郭敬明的普通孩子,这就意味着作文教学还必须遵守“普通教育”法则,让绝大多数孩子力所能及地完成阶段性作文学习。
还必须明确一个问题:期末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它旨在对学期教学成果的检验,而绝非是以考倒学生为乐事,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出偏题、怪题,有消息说,小儿班上几位平常作文能力还不错的孩子史无前例地被扣了8—11分,原因就是偏了题,犯了方向性错误。以此来衡量,《假如我不是……》就是一道典型的偏题、怪题,把它列为“最变态的作文题”也的确一点不冤枉。
出作文题远比写作文难,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