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军:《骗局的始作俑者》

(2013-02-20 14:27:06)
标签:

关军

无后为大

铁葫芦

分类: V阅读
选自关军《无后为大》

    北京有一个很闷骚的“老男人饭局”,我偶尔参加一下。有一次聚餐搞得像是地下党接头, 我手机里的提示短信是:进某某胡同50 米被墙拦住去路就右拐到了公厕左行5 米再右转10米……那是一家比耳朵眼儿大不了多少的云南风格的餐吧,老板兼任伙计还偶尔下厨。她不到三十岁的样子,眉目清秀,戴着文质彬彬的眼镜,看上去与前述三个工种都不搭界,倒是很符合她母亲依然以为的那个职业—这女孩原本在福利优厚的政府部门做公务员,这成为家人骄傲的资本。女孩因无法忍受机关生活,瞒着身在外地的家人在幽深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店,过着辛苦而自由的日子,几年下来,她一直制造着仍工作于政府机关的假象,免得家人受到“巨大伤害”。

    也是在那次聚餐的时候,朋友张立宪讲起另一个故事:他认识的一个女孩,奉家人的旨意去英国留学,待了一个多月就厌倦了。她逃回国内,却不敢告诉家人,于是想尽各种办法蒙骗,显得自己仍在英国,这种艰难的表演持续了很久。

    这是两个关于欺瞒的故事,但背后一定有着我们无法尽知其详的可怕的“关爱”。

    我的故事不如她们的有特色,但也可以归为对家人关切怀有恐惧的那一类。2002 年,父母与我一起在广州生活。春节前,《南方周末》照例要搞盛大的团拜会,我就和父母一起参加了。团拜是在一个粤式海鲜酒楼,那宴席的档次,比我给父亲办70寿辰都要气派,报社同仁轮番敬酒,搞得父母受宠若惊;抽奖环节的奖品价值从八百到两万不等,领导为家属派发的利市(红包)沉甸甸的, 母亲离开酒楼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 竟然有1000元,她和父亲都有些惊讶。

    自从我1998 年丢下铁饭碗又离开家乡,父母就一直把我当一个流浪汉来同情着,忧虑着。真的要感谢《南方周末》,那气派又慷慨的团拜会抹去了父母心头的愁云。在我离开《南方周末》的几年里,一直瞒着父母,他们以为我仍供职于那家感人的报社。后来有一次闲聊,终于还是说漏了。我连忙补救,告诉他们现在为美国老板打工,年终奖好几万呢。事实上,我这时已赋闲在家。就这样,我卷入了一宗连环诈骗。

    对父母说谎的时候,内心多少还是愧疚的,因为我深信,善意的欺骗毕竟也是欺骗,正如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控制终究也是控制。但是没办法,比起因家人为你担忧而生的愧疚,说谎的愧疚要轻上一点点。

    要知道,当家长对子女太在意的时候,家长过度的牵挂、关切、纠结、心痛都会成为子女的负担。

    图书编辑王晓是我的朋友,四十岁才有了孩子。他称自己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女儿几乎是他如今生命的全部意义,但他又极力掩饰不敢让女儿看出这一点,以避免形成压力—王晓在大学里是学过教育心理学的。七八岁的时候,女儿去王晓供职的出版社玩耍,游戏中遭到同事孩子的排挤,当爸爸的只是在内心里偷偷地痛了一下,他觉得没有人会看出来。回到家里,年幼的女儿却来安慰爸爸,这让王晓觉得,自己灵魂深处的秘密在女儿眼里可能洞若观火。父亲的敏感与怜爱成了女儿的压力,这反过来增加了王晓的不安。后来,女儿遇到什么烦恼,就很忌惮于告诉父亲了。

    进入成年以后,与好友之间,我崇尚淡淡君子之交,在家庭关系中,我也不是一个对关怀需求旺盛的人。在我的心理需求中,理解比关切要重要得多,自由比相互慰藉更为珍贵。我很不喜欢这样的感受—当你做一个抉择的时候,觉得不仅是为自己负责,因为你能感到有人在为你操心,为你焦虑。有人谓之为温暖,我却将其视为羁绊。

    看了上面几则事例,要是谁认为两代人之间的类似欺瞒无关痛痒,我只能惊叹于他的超脱。在我看来,一个家庭需要的是正常的、率真的、简单的关系,而不是靠敷衍、蒙骗来维系的不真实的温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