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组教学设计研讨活动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研组活动 |
《视唱——休止符的学习》教学设计
平阳职教中心
一、教材分析
视唱是幼师专业的基础课,是进行专业学习音乐的奠基石。休止符节奏是谢莉莉主编的《音乐》书中第三单元的内容——休止符节奏在节奏型中非常典型,在声乐、键盘的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视唱的学习不能孤立于实践之外,要让学生从“做”中去“学音乐”,并体验学习视唱的快乐。为此努力从理论上引领和实践上反思,并以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和趣味,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等优点,调动听觉和视觉的感受,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引导学生探究、实践、表达等互动模式,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上都有所收获。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学习视唱的快乐。
三、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初涉音乐的学生,平时在学习音乐各专业时,只注重有音高的音符,而忽略在中间起着不可忽视作用的休止符,从而导致不能真正的领悟音乐的内涵,准确的学习音乐的精髓。为保证教育的可持续性,以及音乐学习的一贯性,有必要将休止符的学习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从而引起学生重视,来更好的掌握音乐各要素。
四、教学目标:
休止符与音符一样,是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是任何有声音符无法替代的——它是无声的音乐。高一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一个半学期的音乐学习,具备了基本的音乐素质,对休止符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还不能真正认识到休止符在音乐作品中的内在作用。针对以上特点,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休止符,准确击出休止符节奏,并能正确视唱带休止符节奏的曲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手、脑、耳并用,通过打击乐的练习来学习不同的休止符。并强调可以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新的音乐知识。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节奏和视唱练习,初步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并培养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休止符,准确击出休止符节奏,并能正确用各种打击乐器击打带休止符节奏的曲谱。
六、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分析来进一步感受休止符塑造的音乐形象。
七、教法运用:
1、问题导向法
2、任务驱动法
3、对比分析法
4、欣赏评价法
八、学法指导:
1、问题学习式:在任务趋动下,学生学会带问题看书的自学方式,不仅可以学习到关于休止符节奏的理论知识,更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2、小组协作式:按照班级学生座位安排的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在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性合作活动,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让每一位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3、实践探知式:通过全班参与的打击乐练习,结合视听结合、手脑并用等多层练习,给予学生深刻的感受。
九、学时安排:
一课时
十、教学准备:
十一、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欣赏音乐 听辨导入 (3分钟) |
1、播放器乐作品《保卫黄河》一小段,引导学生哼唱。 2、提问:在这段旋律里,最能激起人们抗战的决心,激励人们前进,表达坚强的决心和英雄气概的符号是什么? |
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旋律带动气氛,更容易调动积极性,建立学会新课的信心,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创建最佳环境。 |
|
提出问题 任务驱动 (7分钟) |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分组完成: 1、问题及任务一:什么叫休止符? 2、问题及任务二:常见的有哪些?休止符应该怎样记写? 3、问题及任务三:五线谱休止符与简谱休止符的书写区别? |
1、通过层层深入的连环设问,引导启发学生---视唱应与乐理紧密联系。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奠定基础。 2、改变往日以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将学习休止符节奏含义的任务交还给了学生。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更为宽松。 |
|
动静交替 巩固新知 (20分钟) |
1、组织学生集体进行双手一、二声部不同节奏的击拍练习。 2、打击乐器练习: 节奏打击的内容为《瑶族舞曲》,分别用铃鼓、三角铁、沙球、木鱼等乐器进行演奏。 |
1、节奏击打练习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音乐,同时也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2、学生在练习多声部不同节奏的曲谱时,特别容易出错而且掌握很慢,而该练习对于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很大帮助。 3、认识幼儿园里常用的几种打击乐器并初步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效果,为学上幼儿园的打击乐器课做好准备。 |
|
练习视唱 知识升华 (5分钟) |
1、提供带休止符节奏的视唱曲,让学生分小组练习。 2、练习时要求学生在唱休止符时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声断意不断、声断情不断”这三种方式。 3、组内进行推荐视唱。 |
1、选择短小精悍、亲切的儿童歌曲,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休止符,从而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 2、采用先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也丰富了对音乐的表达和处理。引导学生感受每种音乐要素要表达的内在情绪“休止符节奏在音乐作品中到底有什么作用?” 3、推荐学生视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视唱能力和心理素质,检验不足并及时改正。尊重个体的不同体验,又进行了乐感的培养。 |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5分钟) |
1、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强调学习音乐过程中自学的重要性。 2、作业: ①运用打击乐器为陕北民歌《打莲湘》改编伴奏(附页)。 ②第三页的视唱练习(附页)。 ③找出各种不同的休止符节奏型和视唱曲,自己先学习,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
1、巩固休止符节奏的概念。 2、作业设计给不同能力的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3、找曲子自学的作业使休止符的学习和自学的习惯、方法在其它活动中得到延伸。 |
十二、设计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各环节紧凑,层层深入,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学习转化为轻松的自主学习。将休止符的学习以多种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每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活动对于学生的价值,有效避免课堂教学华而不实的现象。尤其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上,将“从做中学”的理念贯穿始终。引导其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学习需要,是本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
十三、课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其核心理念是音乐理论的学习不能孤立于实践之外,要让学生从做中去学音乐,并体验学习音乐理论的快乐。为此采用以实践为载体,以多种节奏练习为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实践、表达、创造的互动模式,使得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上都有所收获,我也收获了教学的成功。然而,我也担心,如果我们将成功的教学格式化,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活动性带给学生的快乐,必将破坏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在今后设计教学活动时是否应该更深入的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真正意义的快乐学习。
附页:家庭作业
古典舞基本功课堂 舞蹈教案
一、教学目的: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教学任务: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
1、胸腰练习,教师逐个活动
2、进行腿部前、旁、后的韧带和肌肉练习
中间练习
手位组合复习,结合舞台方位、呼吸、音乐等练习
扶把练习
1、擦地2、小踢腿3、吸弹撩腿
学习新课
胯掖腿练习
5——8拍右手扶把,左手打开成七位,站成小八字脚
1——8左脚旁吸腿。
2——8勾脚,脚跟向旁蹬出成45度
3——8左脚硼脚面
4——4左脚成旁吸腿
5——8左脚放至右脚旁还原
反复共做二次,再转身换成相反的方向。
学习组合《雪绒花》
1、学习华尔滋前、旁、后的运动
2、复习动作
3、结合音乐整体练习
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优劣之处,向学生提出希望。
聆听与感悟
平阳职业教育中心
一、教学内容:
1、
2、
3、运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改编一段旋律。
二、教学目标:
1、利用联觉的方式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意识和习惯
2、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节奏、节拍、速度、旋律、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存在和作用,让学生理解音乐和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
3、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音乐欣赏中产生的联觉,并认识音乐的各个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存在和作用,引导学生从感性欣赏到理性鉴赏。
2、教学难点:通过音乐要素的改变与对比,让学生感受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
1、教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分析法、视觉图象法、对比欣赏法
A.讨论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探究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鉴赏。
B.对比欣赏法:通过不同音乐要素的对比,巩固加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
2、学法:
A. 自主体验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作品,让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使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展开丰富的想像,从联觉的角度获取感性的认识。
B. 积极探究
为了让学生提高欣赏层次,引导学生寻找并探索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使学生从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
C. 和谐合作,互评互论
本课中让学生有组织的讨论、思考、想象、交流、评价,鼓励同学互相帮助,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用具:钢琴 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堂评价 |
|
|
一、导入(对音乐的感知体验) |
1、播放话说长江 |
你听到了什么?请选择…… |
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情景画面,激发学生的联觉,从感性上感悟音乐 |
教师评价 |
|
|
2、为法制类节目选片头曲 |
哪一个片段作为法制类节目片头曲更合适? |
让学生根据情景选音乐,印证学生的感性思考 |
生生评价,教师点评 |
||
|
3、小结感性欣赏 |
|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性欣赏,为区分理性欣赏作好铺垫 |
|
||
|
二、欣赏 (理性的提升) |
野蜂飞舞 |
播放弦乐版《野蜂飞舞》 |
思考你感受到什么(想像音乐中所表现的野蜂飞舞的形象,能用线条、动作、声音等表现自己听后的印象) |
引导学生从听觉、视觉、情绪、联想上印证感性欣赏 |
|
|
介绍《野蜂飞舞》作品的背景 |
|
使学生对欣赏的内容有所了解 |
|||
|
使用不同的方式弹奏《野蜂飞舞》前四小节 如:改变速度、改变节奏、改变节拍等 |
学生聆听,并总结什么发生变化 |
通过音乐要素的改变引起的乐曲不同体验来引导学生寻找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起的作用 |
|||
|
设问:什么是音乐要素? |
掌握音乐要素的概念。 |
认识掌握音乐要素,使感性欣赏上升到到理性鉴赏 |
|||
|
对《野蜂飞舞》的节奏,速度,力度,节拍,音色进行改变,改变成另一种风格(电子琴演奏) |
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带来的不同体验 |
进一步强调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起的作用 |
|||
|
播放二胡版本的《野蜂飞舞》片段 |
生聆听 |
把二胡演奏的音乐效果进行对比,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了民族音乐的精华将走向世界而产生的自豪感,让学生得到爱国主义情感上的升华。 |
|||
|
我心永恒 |
播放《我心永恒》 |
请为音乐涂上色彩 |
引导学生音乐还能产生色彩的联觉,从感性上欣赏乐曲 |
学生小组之间评价 学生对教师演奏的评价 |
|
|
师弹奏主旋律 |
生跟琴试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
为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起的作用做下铺垫 |
|||
|
设问:歌曲的情绪?请分析一下歌曲的音乐要素与歌曲情绪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总结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探究 学生总结(缓慢的速度体现深情、忧伤的情绪。力度从弱到强,感觉情绪从深情到激动) |
让学生学会明白音乐要素对音乐的情绪起的作用,学会从理性上分析乐曲、欣赏乐曲。 |
|||
|
三、拓展与探究(音乐的再体验) |
出示一段旋律,请学生对音乐要素进行变化,使这这段旋律塑造三种动物形象或者三种情绪 (大象、乌龟、兔子\高兴、忧伤、庄重) |
学生讨论创编 |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并能 课堂中形成师生互助,共同学习的态势) |
生生评价 师生评价 |
|
|
四、总结 |
1、你能说说对本堂课感受吗? |
生总结本课内容 |
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 |
|
|
|
2、师结: |
|
提升课的立意,为学生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总结发言激发学生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 |
|||
七、本课亮点预设
1
师:刚才我们听到这段《野蜂飞舞》主题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第一次听到的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主题音乐?
生:刚才听到的用二胡,第一次听到的用小提琴
师:这首乐曲原来是一首管弦乐,主题音乐用的乐器是小提琴,但是现在用了中国的民族乐器二胡来演奏,请问,二胡能否表现小提琴的演奏效果?能否演奏出野蜂飞舞的音响?
生:可以。声音的效果非常象。
师:外国的代表乐器小提琴,中国的代表乐器二胡,经过了演奏家精湛的技艺,二胡演奏的效果丝毫不逊于小提琴,生动的表现了野蜂飞舞的情景,中国的民族乐器真是了不起啊!民族音乐的精华最终将走向世界,与世界音乐融合在一起!
总结:在这里,教师采用了不同乐器演奏的两段视频,分析了主奏乐器的不同,把二胡演奏的音乐效果进行对比,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了民族音乐的精华将走向世界而产生的自豪感,可以说,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得到爱国主义的升华。
2 亮点二情景描述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有趣的改编,能否运用音乐要素的改变把这首乐曲改变成一首情绪上比较欢快的曲子?
生:进行速度的改变
师:速度如何进行变化?你能否唱出来?或者一边拍节奏一边唱?
生:改变成快速的演唱。(学生演唱或者打节奏)
在对音乐进行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的改变,音乐的风格完全改变,近似于现在的流行说唱的风格,和学生生活中所接触最多的音乐非常相近,课堂气氛也就达到了一个高潮。在这里设置了亮点,从而真正完成从“音乐感知体验”到理性提升,到“音乐的再体验”这样一个完整,自然回归的过程,而且无形中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http://s2/middle/810eba76ga5cd399e2061&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