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标签国标明年正式启用,百姓明明白白看营养选食物

标签:
杂谈 |
8月17日,“国家食品营养标签健康教育行动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国家卫生监督局相关领导,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及上海、山东等十省市的CDC负责人均出席了会议,此举意味着长达三年的“国家食品营养标签健康教育行动”拉开帷幕,为将于2013年1月1日执行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保驾护航。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应当在标签上强制标示四种营养成分和能量(“4+1”)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4”是指核心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1”是指能量。标准还对其他营养成分标示、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对指导公众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部卫生监督局标准处处长张旭东接受采访时表示:推动健康饮食、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是慢病防控工作的重点。食品营养标签的制定和推广是营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服务的新支点。国家营养标签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疾病预防控制为目标,以健康教育和技术指导为手段,以全国各级疾控系统为支撑,全面形成“营养健康效应”,提高全国居民健康水平。
据了解,食品营养标签国际普遍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多数国家都制定了食品营养标签标准或法规。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74.3%的国家有食品营养标签管理法规。我国居民膳食中盐、脂肪、能量摄入偏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形势严峻,推行真实、规范的食品营养标签势在必行。
然而中国慢性病面临着更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既要提高公众的营养摄入水平,改善营养结构,另一方面又要适当控制营养过剩现象,保持营养均衡,同时,营养标签国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国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期目标,也要考虑在整个食品行业的执行力,这决定了标准的法律效力。因此《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在出台前充分借鉴了国际通行标准,又结合中国国情,堪称专为中国食品行业和消费者量身定制的营养知情国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品营养标签工作组研究员杨月欣女士表示,食品营养标签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也是消费者直观了解食品营养组分、特征的有效方式,她介绍说,中国卫生部等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营养标签的贯彻实施,为使消费者“聪明选择、平衡营养”,将从此次启动会开始,开展为期三年的“国家食品营养标签健康教育行动”,规范企业食品包装标示、保障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知情权。
三年时间推进通则实施
此次会议的目的之一,便是敦促企业尽快了解《通则》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标签的规范化,从生产源头上来解决平衡营养的大问题。《通则》还规范了营养素参考值声称指标,消费者可以通过对该指标的对比,明明白白地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健康产品。换句话说,企业将不得不遵从均衡营养、健康第一的准则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控制,否则将失去市场。
谈到如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个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先生表示,该事业必须发动整体力量,技术指导与营养教育相结合,强化“三个推进”,即推进技术培训、推进消费者教育、推进公益宣传;充分发挥好“四个力量”,即科技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和消费者力量;真正在全国形成“三个效应”,即聚焦效应、联动效应和规模效应。
自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这三年,政府相关部门和积极支持通则的企业将大力宣传贯彻食品营养标签相关标准,通过公益宣传图(片)制作和投放、开展技术培训研讨会以及丰富多彩的消费者宣贯活动,来持续不断地推动营养标准执行和平稳过渡;同时以此为载体,做好营养相关工作有效落实,引导食品健康消费,实现平衡膳食,促进大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