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童被碾”事件的思考

(2011-10-21 12:29:19)
标签:

杂谈

提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不冷漠,积极帮助他人呢?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做过“善良的撒马利亚人”试验。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会伸出援手,不仅仅在于熟稔道德教条,还在于是否有适合行善的环境。

    18比1的“良心溃败”刺痛了整个社会。佛山女童小悦悦被汽车两次碾压,18个路人“见死不救”,第19个路人救起了她。之前媒体已对“冷漠者”做了严厉谴责,接下来的追问是:如何看待此事中的冷漠,又如何杜绝悲剧的重演?

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不冷漠,积极帮助他人呢?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做过“善良的撒马利亚人”试验。(典故源自《圣经》:有犹太人受重伤,躺在路边,但本应为人楷模的祭司路过时却不闻不问,而一个被认为是道德低下的撒玛利亚人却救了他。)

     这个试验中的测试对象是神学院学生,组织者要求测试对象到另一处地方布道,暗示这对其前途影响重大;路上有人故意躺倒等待救助。结果显示:假如时间紧迫,90%的学生会装作没看见,甚至故意绕开,哪怕他们即将布道的内容是关于“乐于助人”的;而如果时间充裕,大多数学生会停下来救人。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会伸出援手,不仅仅在于熟稔道德教条,还在于是否有适合行善的环境。

     有时良知会失败,原因在于有太多社会经验,让人们“直觉”到风险所在:当公民因为救人,而惹上麻烦,比如被诬为肇事者;或因为救助不当,扩大了损害;或救助时自己受到伤害,那么我们的社会能否提供便捷、全面、人性的保障机制,替救人者分担,乃至承担起全部责任?

     人有选择懦弱的权利。面对情感道义的风险,选择逃避似乎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社会而言,不能任由这种冷漠和懦弱将世界变成情感道德的荒漠,只有将作为社会主流的中层从生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情感道义不再成为平衡生活的负累,才能释放出他们的热情和温暖。拾荒阿姨维系了道德的脸面,无法推动人性的复苏和道义的觉醒。

     拾荒阿姨的笃定,反衬出中层路人精神价值的左右摇摆。我们除了要向义无反顾救人的阿姨致敬,更该反思庞大的中层为何在情感道义上患得患失。生活的困惑和焦虑,不是逃避道德义务的借口,主流群体道德上的懦弱,正制造种种道德悲剧。

    我们不能要求人人是天使,但我们却可以慢慢创造出天堂——让公民敢于救人;让良心不再挣扎;让善心不再孤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