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施瓦布的“探究式教学法”
(2015-12-20 14:25:04)
标签:
教育 |
施瓦布的“探究式教学法”
施瓦布认为科学应该被视为概念的结构,这个结构可能因为发现新的证据而被修改,科学教育应该体现这一科学的观念。
施瓦布的观点启示教师应该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则应通过科学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这了实现种转变,他建议教师首先着眼于实验,在知识传授之前,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学习。
施瓦布还提出三种实验方式:
方式一:学生根据实验手册或课本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及研究方案进行实验,以发现学生未知的联系。
方式二:教材只提出问题,研究方案和问题的答案留给学生自行提出。
方式三:学生直接面对现象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科学的解释,这是一种最开放的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生本主义教育的思想,认为当前存在的生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存在着不同。生本主义,除了反
应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独立的存在之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教育必须
“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教育的重点,不仅在儿童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儿童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开发,这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
心理学理论
在探究教学法中要考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要考虑动机原则和兴趣原则。
以研究创造性思维而闻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智力结构解决问题的模式:他假定人的智力由这样三个维度组成:①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 行为);②操作(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评价、记忆保持、记忆记录和认知);③产品(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因为人的任何操作都要针对一定 的内容,导致一定的产品。从理论上讲,人的智力可以按以上模式生成180种因素。因此,这一模式意味着不能仅仅通过一项简单的分数就能够恰当地评定一个人 的智力。吉尔福特试图在其智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之上,探讨人类问题解决过程和创造性思维。1986年,他在《创造性才能》一书中,以智力结构模式为基础,提 出了智力结构问题解决(SOIPS)模式。在该模式中,解决问题主要可分为两个过程:
一是外部刺激(问题)﹑感觉﹑登记﹑记忆﹑过滤吸收有效的外来信息;二是信息加工,使问题得以解决,其间发散和转换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为密切,使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