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爆裂声后,一片寂静之音

(2017-03-16 15:40:42)
标签:

诗歌

胭脂茉莉

寂静之音

中国好诗社

分类: 他评胭脂茉莉(选载)

存中国好诗社《诗讲堂》总第10期的一个评论,在此谢谢中国好诗社及评论者丹鹤顶红老师!

评论:爆裂声后,一片寂静之音


   我曾经说过:一首好诗,就像是一粒钻石,每一面都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又像无数打碎的镜片每一片都藏着一个世界;更像是一个迷,如林中无数分岔的小路,每一条路都通向未知的远方……关于我的这首《寂静之音》有好多诗人解读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进入点,“寂静之音,或许不可诠释,诚然,他们的每一次解读都是对我这首诗的一次再创造。

                                                     —— 胭脂茉莉于2017年3月16日


评论:爆裂声后,一片寂静之音

 评论者:丹鹤顶红

 《寂静之音》

 诗文/胭脂茉莉

 

在广大的人间山脉

苦行僧走得很快

风扬起僧袍

但你不用担心他会把灵魂抛出体外

 

而在农家小院一角

孩子正对着井水做鬼脸

他已经分辨出什么是危险

 

午夜的大街上

一个嗜酒者始终没有等到

临街地下室

葡萄桶的爆裂声

 

而一片寂静之音

正从一个倚窗倾听者的背影流出

窗帘动了动

室内的家具安静如素描

http://blog.sina.com.cn/u/2164533034 

   当今中国生活的节奏是快速的,生活的色彩斑斓的。我们也加快脚步,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创造、收获并享受着我们的劳动果实。然而,这生活果实的色彩和芳香,有时是要必须我们放慢生活的节奏,甚至停下生活和肉体的脚步,静下心情,才能欣赏到我们生活色彩斑斓的美好,才能品享到我们生活果实的香甜之美味。


这生活的享受,当然是我们追求所要而得的。诗歌的第一节里那个“苦行僧”一样行走生活的方式,显然不是我们索要,也是作者不认同的。你看他“在广大的人间山脉 苦行僧走得很快”,急急忙忙追赶自己的生活,遭受着人间风尘的袭扰沐风栉雨人生的苦楚,(风扬起僧袍),一直守住体内的人生灵魂“抛出体外”,去求得他“清净的生活”和“清净的灵魂圣地”…


这一节表面上不是“寂静之音”,而是一种“动之声”,有匆忙行走的脚步声,有风扬起僧袍的扑扑声;而“苦行僧”的灵魂本应是“静音”“清净”的,然苦行他却控制着它,不让跑出肉体之外,也打上了“动”之烙印。这看似离开了题之“寂静之音”,实则是为“苦行僧”的灵魂之“静”而作的衬托,更是以这“动”来衬托一下几节的“寂静之音”,尤其是为最后一节的“寂静之音”衬托服务的。


看诗文的第二节。作者把诗歌的视野从村外拉倒村内,限制在一个农家小院的一角,生活的主人公由成年的“苦行僧”换成孩子。其实,这两种人的心灵之所是一致的。“苦行僧”追求的心灵之境,是“清净”;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无忧无虑的,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纯洁的。孩子最大所要所为,就是追求一个“快乐”,追求心境“澄明”的那份“纯洁无邪”的童真和天真。这节诗的意象呈现的正是孩子的这个世界,甚至连危险在孩子的眼里也是没有的,在他心里也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多么“无忧无虑”多么“天真纯真”的孩子啊!这孩子的所为所处的精神状态,不正和第一节那个“苦行僧”所苦苦追求的“清净”之境一脉相承吗?


这节诗有静的着笔,也有动的呈现。但静是根本,动是静的衬托。诗句勾勒出一个静静的农家小院,在其一角,一个孩子沉浸在他行为欢愉的世界里,心情虽是动感的快乐,但更是宁静的喜悦,这才是真正的“静”,这才是作者所要描绘表达的“静”——孩子的宁静喜悦的心灵的“静”之境。


作者仿佛是一个出色的摄影师。在第三节又把诗笔拉到了社会的背景­——午夜大街上。因为诗歌表现的意义,是社会意义是人生意义,因此这笔触焦距的转换是必然的。这节是写一个“嗜酒者”。他要等待的是“临街地下室 葡萄酒桶的爆裂声”,然而他究竟是没有等到。他所盼望和等待的“爆裂声”,一定是他的所作为,也许是他的“报复”行为:原因可能那与“地下室”有关的人,让他的生活或人生有了不好的大的转变或灾难……如果前两节是写了两种人的生活,那么这节又是一种人的生活。这节同样有“动”的着笔(“爆裂声”),但目的还是为了写“静”,这“静”里自然也反衬了那个“嗜酒者”,心里期待的那个“爆裂声”响起的“体内”的不平静……然而,这“爆裂声”绝不是他所需要和追求的。他一定是渴望过着平静的生活,享受着人生的“宁静与喜悦”。但是弱肉强食尔虞吾诈的严酷社会现实,不但不给他这个,还破坏了他的也许是“廉价”的“安乐而居”的狭隘的小农意识的“小生活的日子”。于是,他有了报复社会上“一种人”的行为方式……其实,他所要的“安静平静”生活,也是上两节“苦行僧”和“孩子”所要的一种“清净”的另一种形式的生活状态。这样,就不难理解这个“嗜酒者”所做的行为了。呈现他报复的行为,就是为了表现他渴望或追求“平静安静”生活的人生状态。这人生的状态,也正和那“苦行僧”与“孩子”的生活及人生状态,是一致的……


最后一节是上一节的延伸继续。爆裂声过后,是“一片寂静之音”。这“寂静之音”“从一个倚窗倾听者的背影流出”,这“倾听者”一定是那个“嗜酒者”。“ 窗帘动了动 室内的家具安静如素描”,这里以动衬静,借此“静”来衬托那个“嗜酒者”终于如愿以偿如释重负的平静下来了的心情……同样这节也是以动衬静,突出渲染那“一片寂静之音”,表达他如释重负后的平静心情。但需要强调的是这节的“一片寂静之音”是这首诗“寂静之音”所要表达的重点,这“寂静之音”,实则是对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报复。那“爆裂声”可以说是身处不公生活者心灵的一种撕心裂肺的“尖叫”之声!这“寂静之音”是这个“嗜酒者”多么不需要的。他所需要的是另一种“静”,是安静生活平静生活的“静”!这就是这首诗“寂静之音”的真正意蕴的内涵,就是这首诗的主旨之所在。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以上几节的动静的处理,都是为了衬托静,都是为最后一节的“寂静之音”服务的,都是为之而衬托的。都是为了极力渲染生活不公者抗争或报复后的“寂静之音”的。都是为了表现一个贫民百姓过着一种“安静平静”生活这一主题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76f33d60102x4kn.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