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胭脂茉莉
胭脂茉莉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425
  • 关注人气:7,1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禾青子:简论新诗与古体诗词及其他

(2016-03-16 17:45:06)
标签:

文化

新诗

分类: 胭脂茉莉杂谈(部分)

简论新诗与古体诗词及其他

禾青子:简论新诗与古体诗词及其他 


白话新诗,从五四以后真正得以命名。但是对于新诗的渊源,有很多错误观念。有的新派年轻的诗写者干脆认为白话新诗在本土就没有根,完全是西方的翻译体引进过来的,有的守旧派又直接把白话新诗搞成本土古体诗的翻译版。禾青子的这篇简论,虽然没有到深入研究的一步,但是也是对新诗和古体诗之间渊源的有文字记载的一个小立文,对于新白话诗和本土古体诗之间的渊源研究和认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推荐阅读。
                                                                      ——胭脂茉莉

 [转载]简论新诗与古体诗词及其他

简论新诗与古体诗词及其他

   /禾青子

   一.简论新诗与古体诗词

 1.纵观诗歌的发展史,如果简单地把古体诗同新诗的区别认为是格律与自由分行,是一种误解,诗歌的形式发展的轨道其实是由《诗经》的古代自由式渐渐演变成四言,五言,七言到词。所以它最早产生是一种情怀的自由抒发。某种意义上,自由是诗的一种本质精神。

     2.古体发展到格律诗,并形成一整套严格的音韵,平仄,对仗。做为一种取得巨大成就的文学体裁,是由历代诗人不断磨砺语言而达到顶峰的。但随着现代语境的改变,虽然仍会有一席之地,但因生存的土壤改变而渐渐式微,是符合人类语言历史发展需要的。

     3.新诗的自由,并不排斥与古体诗之间的传承,比如诗的自由精神,诗的美学感受,语言认知的创新,新旧诗体仍然有迹可循。

     4.新诗虽然放弃了古体诗中格律的格式,但仍可传承古体的谋篇布局的技巧。所以我们说不管新诗如何创新,始终离不开一首好诗需要有篇有句的审视标准。他们之间的关系用扬弃来说更合适。

     5.一个时代的文体必须说一个时代的语言,鲁迅先生说的格律诗在唐代已被做尽,其实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诗人的求新而有了后来的宋词,元曲。但因为语境未产生根本性改变,始终无法颠覆格律诗的领导地位。

    6.新诗为何短短不到百年迅速成为诗歌,是因为汉语的白话成为主流,而不仅是西方现代诗的简单横向移植。正因为其本质是汉语言,所以从传承的角度,一个新诗作者如果对古体诗一味疏远,也是错误的选择。

 

 二.《诗在话语的空间相互追逐》读后感

    在诗歌写作变得越来越随意的今天,重新来定义诗歌的语言特质显然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作者 让•贝罗尔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承认生活只是存在着普遍的诗意,是诗歌的素材基础。但诗是诗人通过自身的语言将形象化的事物,经过有效且出人意料的组合,形成个人独有的体验。它并不是简单的社会通用的语言。诗人通过词意的创新增加诗歌语言的力量,我通常认为词在诗歌中产生的爆发力或巨大的潜能,并构建出奇异的意象,才成为诞生一首诗的基础要件。诗歌不是消费语言而是创造语言,也不是堆积口语并进行随意分行的创作。口语化诗歌的本质并非试图脱离诗意

    瓦雷里说过:“诗是一种语言中的语言。”谈到诗歌语言,那么大体我们都绕不开具象和抽象语言,诗的具象语言产生于日常生活中,是可以直接进行表象说明的思想,也许可以说成机械的,计算型的思维。而诗的抽象语言来自超越生存和情感的沉思性思维,迥然不同于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如罗歇•高卢所说:“他表述而不指明,他指明而不命名。这是个危险的尝试:或出现奇迹,或因怪诞而致失败”。诗人是将具象的词语再提炼为抽象意义的甘于冒险的手艺人。他总是把绝望,死亡,爱与欲望,美丽和沧桑的事物披上朦脓的外衣。恰恰因为诗人在词语上的冒险,使得诗歌产生阅读的多向性,并因歧义而产生美。

  一首成功的诗,往往依靠“我说”和“它说”交相辉映,,并且由此产生诗的内核,从而独具它的社会性和宗教性。诗的两种语言,应当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相互混合,相互作用,使得一首诗产生超越直接体验的戏剧性效果。有时是诗人用情感支配着语言在推进诗句的完成,有时语言反过来推动了诗人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思维体验。在诗歌中同样体现着这样一种精神。即:诗人必须不断地创作一个“新我去感知和指认世界,诗人既是受制约,顺从于社会的,又是渴望反抗,渴望挣脱自我的矛盾体。诗人让灵魂相互撕扯,创造语言彼此诋毁。

说到功夫在诗外,有时也可以是这样的一种意思。诗人应该学会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诗歌,而是通过隐藏自己的思想,抵消自己情感的宣泄,让语言自己产生魔力,来达到诗歌的效果。巴尔特所说的失控写作法方式之一是一种有意义的诗歌尝试。这一段时间我深入阅读反克诗人巴客的《遁世之城》,也觉得他在这种诗歌类型的尝试走得更远。

当然,诗歌作为一个时代狂热的,而且繁复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复杂现实。诗歌是对广泛存在的生活的混合与连续。但是诗歌因其欲望的语言,表达着人的存在和生活的真相,诗歌与国家组织,与人群存在着冲突,难免为社会所排斥。诗歌是一场对社会表象和创造规则的组织的斗争,所以诗人普遍具备孤独于世界的身份。在当下,网络,微信圈使得诗人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诗歌的交流和促进显然是个不错的时代,但如何在诗歌语言这条河流上漂得更远,诗人同样也应该警惕这样的写作环境。

诗歌的另一层意义又同时通过美学的原理影响阅读者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赋予语言新的纯净,诗歌的主旨是中止绝望,维系生命。因为通过诗歌的阅读,读者感受词的韵律之美,意象的内核力量,并且引发智性思维的舞蹈,取得共鸣。

作为诗人,他的意义在于接受未知,发现新的事物,体现人类意识的愿望,诗歌应该是创造新的语言表述,而不是被习惯性的语言所操纵。诗歌通过创新的词向传统语言致敬。皮埃尔•加斯卡写道:“诗用存在之物反对秩序,反对臆造的价值观念。”诗人依靠着诗歌这个最朴素的,最原始的武器,依靠魔力般的诗歌语言创造一个世界,依靠强而有力的内心愿望来引导阅读的进入,并且依托诗歌中永恒的具有人性光辉的内在精神反抗着固有的秩序,并企图依靠时间获得永存的诗篇。

  

     引用《诗在话语的空间相互追逐》  让•贝罗尔(1932-)法国当代诗人。他认为诗就是“用词语和文字游戏给言语以活力。这是一项分娩词意的工作。”本文系诗人1983年来华讲学讲稿的一部分。录自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金丝燕译,王泰来校。

     诗人简介:禾青子,70后,厦门同安人,与石头对话,在文字中修行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茉莉胭脂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