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禅诗探索》选刊(2016年1月,总第69期)
(2016-02-14 18:14:32)
标签:
新诗文化 |
分类: 胭脂茉莉诗歌 |
现代禅诗选刊,每一期推荐诗歌都有推荐解读,这一期选载了我的两首诗《诗歌之元》和《流水》。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16年1月号,总第69期)
主编:古剑
【诗歌作品】
《蜜蜂》
作者:影沉寒水
风吹花落
一地蒲团
推荐者:昌政
推荐语:风吹,花落,何其自然,一切原本如此。对此宿命,诗人竟然看见“一地蒲团”,可谓明心见性。万物皆有佛性:花落,在落之花里。而诗题为“蜜蜂”,则引出一个问题:寻觅。蜜在哪里?让人一时恍惚——人生终究存在大困惑,这也是参禅的理由。
《诗歌之元》
作者:胭脂茉莉
——题记:四千年前,大禹娶涂山氏女娇,生启,
夏朝始。大禹奔走治水,女娇昼思夜想,于淮水之滨
吟唱出华夏第一首诗歌:候人兮猗!
那时
月夜里正望穿秋水
那时
绝美的爱人正依窗歌唱
“候人兮猗”
我们听着
就这样听着
歌声弥漫了原野……
可是什么让我们无端地想哭
当那女子
跌入淮水河畔的石头
当四千年前的森林轰然
覆盖上我们的脸颊……
我们骑过老子的青牛
梦过庄周的蝴蝶
也曾大胆地亲吻过苏格拉底的额头
我们清醒了
复又睡去
可当隐秘的歌者悄悄唱响
“候人兮猗”……
是什么样的诗篇,是什么样的歌谣
又一次带我们穿过淮水
巨大的涂山启母石
石头的心
突然复活——
那赤脚的大禹正劈开岩石
把火种放进陶罐
那女娇
正在河边浣衣
绝美的样子
惊醒众人
——于
2015年12月30日
岁末,元旦之际,写了这首《诗歌之元》,据史,华夏第一首诗歌的诞生之元。祝福每一个见到这首诗的人都快乐.....
推荐者:昌政
推荐语:时空是可以压缩的,远如四千年前、异域,也能近在眼前。故而,一声咏叹,穿越时空,击中了现代人的心灵。惊醒之下,或有顿悟。解散,或解放,这是入禅的起点。
《静》
作者:江晓帆
青花女子
悄悄地笑了
轻轻地
弹着瓷瓶的胸口
听听自己
心跳……
推荐者:昌政
推荐语:美,并不出声,然而有自足的喜悦。佛性自在,动静相宜。
《命根》
作者:也牛
谁的旨意?
江水里走鱼,江岸上行马,江天中过鸟……
活命
共饮一条江
推荐者:昌政
推荐语:众生相纷繁,本质却单纯:饮水,活着。参禅,即发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诗人则是从本质退回现象,即回味:成了禅诗。
《春来》
作者:也牛
美啊——
一树腮红的桃花
引无数白鲫从四面八方泅来
膜拜观赏
清风按住水塘这面大鼓,念念
有词:鱼是妄想
桃即色尘
推荐者:古石
推荐语:美从何而来?其实,美来自自在,美来自自性。摒弃妄念,回归自性,这才是“正道”。
《树下》
作者:朱枫
一声叹息中
花瓣落了一地
花落,果出
何须叹——
结了小青果的枝间
一只喜鹊,嘎嘎叫
推荐者:古剑
推荐语:禅意源自生活,只有源自生活的禅,才具有意味。诗歌通过树下的一个小小的画面,揭示出一种禅境的状态。
《月潭》
作者:古剑
竹影
轻抚感恩寺的
石阶
一潭碧水
含一枚月亮
静如
心
推荐者:古石
推荐语:幽深圆融,通透无碍,自然自在。
《阴坡里的雪》
作者:星儿叶子
大路上的雪和山坡阳面的雪
早已消失,了无痕迹
可阴坡里的雪一直没有融化
还白灿灿覆盖在枯草上
层层叠叠点缀在崇山峻岭之间
车子在有些阒寂的山间公路上穿行
昔日熙攘的车流人流已消失了踪迹
群山静默而突兀
大河之水丰盈着默默流淌
一切都慢了下来,静了下来
恢复了它们原本的模样
灵魂饱满而安然
听不到任何声音,似乎时间也停止了
我想,那些阴坡里的雪今冬不会融化了
推荐者:昌政
推荐语:雪后,阴坡里静寂,似乎时间也停止了,诗人猜想:那些阴坡里的雪今冬不会融化了。而雪毕竟是会化的,诗人这一瞬间的恍惚、错觉,是生命的真实体验,富有诗意。参禅,也是个人的体验。难得的是,全诗行云流水,毫无挂碍,自然圆融地表达了禅修的意味。
《孤墨》
作者:昌政
笔落宣纸之前
一滴墨溅起了一片雪白的惊呼
乌云哦
孤
独
何其突兀
那人微微一笑
大笔稍顿
以闪电横扫万里长空
又以风
轻轻拂过天边
直到
落日盖下一枚绚烂的闲章
再寻孤墨
只见一派苍茫
推荐者:古剑
推荐语:诗歌大气,空灵,又富有一种空茫。通过深沉的景致描述,把一点孤墨写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也折射出一种禅意,令人回味无穷,从中感受到茫茫宇宙天地,其实尽在一滴孤墨之中。
《铁桥下》
作者:昌政
铁桥下,菜畦横穿震颤的黄昏
所有的大叶芥
迎风
招展
一片一片绿得无处下雪
而列车远去
再长的列车也只
呼啸而过
列车带走自己的喧响
铁桥下,大叶芥们托起
浓重的夜色
默默穿越又一场的
霜冻
推荐者:南北
推荐语:这首诗里,呈现了动与非动、大与小的对比。铁桥上,是庞大飞驰的火车。铁桥下,则是小而不动的大叶芥。庞大而飞驰的列车远去,绿色的植物依然绿着。力量和速度的对比中,一片蔬菜微不足道。但,“再长的列车也只是/呼啸而过”罢了。而那些大叶芥们,则“默默的穿越又一场的/霜冻”。
《当我站在高山之巅(之一)》
作者:星儿叶子
山的高处还是山
山的外面还是山
当我站在高山之巅
放眼望去,眼前尽是莽莽群山
连绵起伏没有尽头
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定格于某一瞬间
由近及远,波峰色彩呈深绿、浅绿,
而深蓝、浅蓝、淡蓝
变化极富层次
像卓越的画师精心调色的壮美画卷
铺满了蓝天之下
又像高低起伏跳荡的音符
以极嘹亮而悦耳的声响
从眼前响彻天边
声响里迸发着无限生机和喜悦
当我站在高山之巅遥望莽莽群山
我并不能小鲁,也不能小天下
我感到自己小成一只高山之上的眼睛
闪烁好奇而兴奋的光辉
打量这神奇而浩大的造化之功
推荐者:古剑
推荐语:禅诗,不仅要向内深入自己的修为,也要向外寻找禅境,接受内外的禅意,从而看清这个世界的真正自然的禅的力量,叶子的这首诗做到了这点,让读者领略了禅的无所不在。“我感到自己小成一只高山之上的眼睛/闪烁好奇而兴奋的光辉/打量这神奇而浩大的造化之功”,这是我读这首诗的一点感受。
《雪落佛光寺》
作者:蒲阳河
一朵朵雪花
从天上飘来
一个个音符
在佛光寺里跃动
披上雪花的梵音
越来越空灵
唱经的人们
白雪般清净
推荐者:古剑
推荐语:情景如画,诗歌在一种禅境中,把雪花和寺庙以及唱经人自然地结合起来,“白雪般清净”,给人以心灵的洗涤,透出一种禅意的梵音。
《花与果》
作者:蒲阳河
三月的桃花
千朵万朵
七月的鲜桃
一颗一颗
从三月到七月
一条不长的时空小路
有的花儿结了果
有更多的花儿已飘落
推荐者:星儿叶子
推荐语:这首小诗轻巧而朴素,却于不经意间揭示了自然和生命的规律。诗人并未对结了果或者飘落的花儿做出价值评判,只是对生命的过程做了一种客观呈现,自然和生命的禅意便蕴含其中。正如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在他的名作《松树的树冠》一诗中所说,万生万物的生存状态“我们知道什么”呢?
《雾与炊烟》
作者:蒲阳河
在太行山里
家乡的炊烟弥散成雾
我左冲右突
找不到一条出山的路
在华北平原上
雾升腾成家乡的炊烟
我坐看云卷云舒
满眼是山里的那间老屋
推荐者:净信
推荐语:打破了时间的局限,就是永恒。打破了空间的约束,才能生无羁绊。诗性与禅是如此是相融,不可言说。
《白鹭》
作者:怯情
透过玻璃窗:青山,白鹭
小火炉,我坐在阁楼里温酒
草木浸染着冷雾,寒气湿浓
我在等杜甫的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耸背肃立。出行前的梳妆
跃跃欲飞的样子,腾空而起
这就是小镇生活的慢,我等它们统一思想
它们等我,啜上一口,然后离开
推荐者:净信
推荐语:整体中处处体现了“慢”,仿佛自己也是一只白鹭。
《缘分》
作者:影沉寒水
流水落花
偶遇
便是永别
推荐者:苦李子
推荐语:忽然地被这三句诗打动了,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场景每天在上演,可这也是物物之缘。
《七棵银杏》
作者:雷默
那个上午,我见到了
七棵古老的银杏树
两棵在孔庙
七百多岁
三棵在清真寺
栽于元代
还有两棵在报恩寺
一千三百多年了
迷茫细雨中,一阵风起
金黄的叶子,从七棵树上一起飘落……
授奖辞
经由去技艺、去张力、去时间,诗歌《七棵银杏》熔铸出诗人雷默自身纯粹而转瞬即逝的主体性,他在存在的门槛处留下无声的言说:形象的生命全在它的灵光一闪之中,诗意是对所有感觉与经验的超越。
昌政感悟:七棵树上随风一起飘落的叶子,不分年岁,只在同一时空经历同样的凋零。分别心是一种虚妄。一叶知秋,一叶也能见禅。禅,就在于你的一瞥,在你呼吸之间。禅诗也能写得如此不经意,却鲜活,淡远。
《春之源》
作者:碧青
不像大江的源头
总是那
流圆的一滴水
在
滴答
滴答
滴答
河岸的
一棵棵杨柳
又冒满了
轮回——嫩绿的
春芽
万物生——
自然——就像
人身聚合着
无量的圆满细胞
静默涌动着
欢喜海的
浪花
推荐者:古剑
推荐语:春乃万物得苏之源,大海乃生命之源,这些都具有禅象,新生向上的基石。她们是静默的,但内心却涌动着欢喜的浪花。很有喻意的一首。
《呓語》
作者:何兮
无数次梦见水,梦见
在水面行走,如同月光
不高也不低
每一步都生出了莲花
莲花在风里
不高也不低
推荐者:古剑
推荐语:“不高也不低”。禅讲究一切自然,一切处于一种恰当的位置,莲花作为佛教的重要示象,静美如佛,出污泥而不染,有大境界。
《流水》
作者:胭脂茉莉
好久没有琴音从门缝里传出了
他的会弹琴的独生女已嫁作他人妇
这是一个周末
还是多年前的一个周末
我已经混淆不清
他的油漆剥落的大门敞开着
他说他已经搬走三年
只是回来看看房子
这房子已经空了三年
我竟全然不知
我只是偶然看到
他的白发陷在空荡荡的荒芜
这位父亲
这位须发皆白的父亲哦
当有人说起他精干的医生老伴——
那个总是夸我衣装美丽的老妇人
已经被流水接走
当悬铃木的叶子一片片飘落——
推荐者:古剑
推荐语:如水人生。人生本该就应像流水那样,顺其自然,清浊自律,以一种柔情和佛性去一路流向大海,完成一种皈依。诗歌来自生活,通过细腻的生活描写,契合了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