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烧造元青花技术及仿品特征

标签:
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瓷器焙烧元代瓷玉墨香贵阳名人王伟金阳名人历史 |
分类: 元代—年间古玩 |
http://s8/middle/4feb3157h9e43e427f387&690
元青花瓷——鸾凤麒麟六合大罐
生产规模日渐拓展。据《元史》与康熙《浮梁县志》载,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浮梁县人口已由南宋嘉定8年(公元1215年)的十二万一千五百零七人增加到十九万二千一百四十人。人口大增,表明陶瓷生产兴旺发达。近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也说明,元代景德镇的烧瓷窑场新增很多,其时窑场主要分布在南河两岸、今市区和东河上游。南河两岸的窑址多分布在湖田、南山下、柳家湾和枫源;今市区的窑址多分布在落马桥、珠山路、薛家坞、观音阁、解放路、詹家弄口、现第一医院和珠山;东河上游(今瑶里乡一带)的窑址多分布在内窑村、外窑村、栗树滩、方家山、窑岭、王家坞、寺前、江家下、象鼻山、现长明中学、风坑和南泊。
制瓷工艺发生变革。元以前,景德镇制胎原料一直为单一的瓷石。到了元代,便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采用这种配方后,有效地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的变形率,增强了瓷器的硬度,提高了瓷器的白度和透明度。这是景德镇陶瓷工艺划时代的进步。元以前,制釉原料一直为单一的釉石。到了元代,遂开始采用搓灰配制。制釉原料改变后,使影青釉的釉色比宋代的深。此外;元时还创出了一种白中微带青白、光透如玉、酷似鸭蛋色的卵白釉。因当时的“浮梁瓷局”曾选用此釉为“枢密院”、“行抠密院”烧制了军事机关用瓷,所以又把这种釉称为“枢府釉”。这种釉的特点是:烧成范围宽,成品率高,不流淌,不开片。早期,施以枢府釉的产品,铁的含量稍高,袖色白中闪青;晚期,施以枢府釉的产品,铁的含量少,白釉趋于纯正,釉面莹润,质量尤高。
烧瓷窑炉日趋先进。元代,由于原有的龙窑不适宜枢府釉的烧成,因而导致了葫芦窑的出现。葫芦窑分前后两个窑室,前室高,后室矮,且前宽后窄,前短后长,形似半只葫芦卧于地面。窑的前端设窑门和火瞠,后室尾部建一独立的烟囱,窑顶两侧各设有6对投柴孔。整个窑底前低后高,坡度约为l0°,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龙窑的遗风。在这种葫芦窑中焙烧瓷器,通常取以下方法:先将密柴投入前室火膛,烧20个小时左右,然后将窑柴从投柴孔中投入窑内,续烧4个小时左右。葫芦窑实际上是一种半倒焰式窑炉,其优点主要为:由于烟囱的抽力作用,使窑内压力基本处于零压或负压,窑内的温度和气氛都比较容易控制。缺点是:窑体较小(窑长—般仅8—10米),容积不大,且前后温差较大。
装烧工艺有新变化。元代的装烧方法主要有三种:一为仰烧,二为叠烧,三为覆烧。焙烧枢府器、青花瓷等较高级的瓷器,一般采用仰烧法,采用此法装烧,装坯过程大致为:先装一个垫饼(这种垫饼系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及粗料制成)放人匣钵,再在垫饼上撒一层粉末(这种粉末系用高岭土、谷壳灰拌和而成),然后将婉、盘之类的坯胎直接放置于粉末上。其时装坯为何要在垫饼上撒以上面提到的那类粉末呢?原因主要是:随着制瓷配方的改变,这时的焙烧温度已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在垫饼上撒一层能够耐高温的粉末,瓷器的圈足就会与垫饼相互粘连。元时,焙烧质粗釉劣的瓷器通常采用叠烧法,采用此法装烧,瓷坯重叠已不必用支钉问隔,只需在瓷坯底部的釉面旋出一个露胎的涩圈,即可将一个碗(盘)的无釉底足放置于下一个碗(盘)的涩圈上,并依次重叠至10个左右再装入桶式平底匣钵内。这种重叠法具有三个优点:(一)装坯比五代更加简便。(二)能充分利用窑室内的高空增加装烧容量,可以节省耐火材料和焙烧费用。(三)由于露胎的缺陷仅在碗心或盘心,因此比口沿无釉的覆烧器更为适用。元代早、中期,焙烧芒口瓷器通常都继续采用支圈覆烧法,但这时的支圈已由宋时瓷质的改为缸钵泥质的了。到元代后期,这种覆烧法和这类窑具就逐渐被淘汰了。为什么会被淘汰?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这类窑具只能装烧芒口瓷碗、瓷盘,而芒口瓷碗、瓷盘容易粘储污垢,难以洗涤,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更。二是由于使用这种窑具会增加窑室中的水份,焙烧出的瓷器釉晰的光亮度较差。三是随着耐火度很高的高岭土引人瓷胎,采用仰烧法已使瓷器的变形率大为下降,因此这时已用不着以覆烧法来控制瓷器变形。四是其时已发明了涩圈叠烧,采用这种方法装烧,与支圈覆烧比较,竖向装烧的密度更大,更能节省焙烧费用。同时采用涩圈叠烧法,瓷器露胎的部位已由原来在口沿改在碗心了,故比芒口器更为适用。
瓷美术不断创新。第一,烧造成功了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瓷是一种白地兰花的釉下彩瓷,以氧化钻为着色剂,先在坯上作画,再施一层薄釉,经高温烧成,.显示出一种明快而和谐的艺术效果,既能体现素白瓷的美,又能体现钻蓝色的雅,一青二白,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青花的开放,使瓷器的欣赏价值进人一个新的境界,比色调单一的宋瓷更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青花画师们不仅吸取了北方磁州窑黑褐彩和南方吉州窑釉—下彩的绘画技巧,而且从纸本绘画中引入水墨晕渲之功,使青料彩绘具有浓淡分明、深浅相宜的特点。无论是彩绘云水龙风,还是描画串枝花叶,都有层次感,加上釉色浸润,更显得活泼秀美,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改进,青花瓷已成为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在世界最有影响的绝代佳瓷,从元至今,独领风骚六百年。第二,不仅发明了釉里红色釉,而且创出了釉里红装饰及青花釉里红装饰。所谓釉里红装饰,就是用釉里红色釉在器物上绘画出各类纹饰;所谓青花釉里红装饰,就是将青花和釉里红装饰同一器物上,使纹饰蓝中夹红,相映生辉。第三,烧造的红釉、紫釉,较宋代有所进步,特别是紫釉烧得更好。第四,烧成了高温蓝釉。第五,烧成了铜红釉。但由于当时对焙烧温度尚不能完全掌握,故所烧出的铜红釉产品的红色还往往不够纯正。第六,雕塑工艺更为精湛。例如,这时产的影青釉观音,不仅体态端庄,容貌丰腴,“衣纹依形体动态以深雕法加以塑造,使线与面融为—体,衣纹疏密有致,转折起伏,节奏明快”,而且衣边造塑精巧、细薄。第七,创出了金彩、釉上三彩、银红釉、贸蓝釉、青地白釉纹等装饰,改变了陶瓷装饰一直以单一釉为主的状况。第八,在继承末各式餐具、茶具、酒具、花瓶、炉、盒、供具等器型的同时,创出了折腰碗、带座花瓶、S耳花瓶、八方形梅瓶、玉壶春瓶、折沿菱花口大盘、高足碗、荷叶盖大罐、杨桃形小罐、风首扁壶、凤头盖瓶、扁圆执壶等一大批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器型。
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内销市场也比较广阔。《陶记》载,元时“浙江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碗之类,鱼水、高足,碟之发晕,海眼、雪花,此川、广、荆、湘之所利;盘之马蹄、摈榔,盂之莲花、耍角;碗、碟之绣花、银绣、蒲唇、弄弦之类,此江、浙、福建之所利,各地有择焉者……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谓之‘黄摊’,黄掉云者,以其色泽不美而在可弃之域也……”。从以上记述,既可看出当年景瓷所销之地域,又可看出当年各地民众之需求。此外,从北京、新疆、福建等十多个省市出土的景德镇瓷器、瓷片来看,也说明元时景瓷在国内的市场是比较广阔的。
元王朝特别重视外贸,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发达,景瓷的外销也随之扩大。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代景德镇瓷器已远销全世界。有关史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元时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器,以贸易方式输出,所到的地区有:琉球、三岛、天枝拔、占城、古艺丹、罗卫、东津、爪哇、苏汪南文庭、旧港、班率、天笠、文老古、班达里、曼陀朗、加里邦、小咀南、朋加刺、天堂、甘理里等。上述地区,分别属今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伊朗等十多个国家。那时,内陆交通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运输瓷器。犹如珍宝、沉重易损的瓷器,从内地运到边境,经新疆进人中亚的沙漠和草原,然后翻山越岭到波斯,再到地中南海。相传古人包装运输瓷器有一套妙法,即:购买瓷器以后,先将每件器物纳人砂土及少许豆麦,重叠数十个扎率缚成—体,置于湿地,然后朝上面洒水,使豆麦生芽,缠绕胶固,再将其扔于地上,不破损者才子—亡李留装时。又从车上扔下数次,坚韧如故者才载运。因而,虽陆行万里,却安然无恙,但其卖价却比平常要贵十几倍。
随着元王朝疆土的不断扩大,各个国来向元朝廷进贡的也日益增多,每次各国使者向元帝进献各式珍品后,在回国时元帝通常都要回赐济干礼品于来使,这些礼品中,多以景德镇瓷器为主。例如: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拉博物馆现藏的景德镇各类元代青花瓷,多为当时元帝所赐。又如: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贞元年(1296年)、至治三年(1323年)时,泰国曾多次遗使者间元帝进献礼物,使者回国时,元帝都回赐了织锦、瓷器之类的礼物。这些瓷器的回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以下列举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一)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二)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 (三)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 (四)内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五)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六)釉色过白者 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七)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八)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九)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 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十)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十一)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夫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十二)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十三)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十四)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曾有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十五)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十六)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 (十七)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十八)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