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元代人物画的时代特点

(2012-06-17 20:00:49)
标签:

文化

赵孟

中国

人物画

元代

瓷玉墨香

贵阳名人

王伟

金阳名人

瓷器

杂谈

分类: 元代—年间古玩
               浅谈元代人物画的时代特点
                                      瓷玉墨香
本文是谈论元青花人物纹后而作的一点个人看法,其实说是元代人物画,明代的风格也有雷同,这里就不细致描述了,各位看官自己作出判断.另外,图片也是网上下载的,至于是那一个网上下载的已记不清了.(其中元青花图片是从景鸿堂论坛小文贴子下载)
 
 
        浅谈元代人物画的时代特点
                                   大浪洲    2006年5月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一个时代所涌现出的美术人才非常多,创造了极为辉煌的美术成就,除了人们熟悉的赵孟FU及元四家等著名人物外,还有很多水平极高的美术家,例如当时与赵孟FU齐名的高克恭,名气甚大的王绎,王冕、柯九思、盛懋、等等。
元代的绘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因为这一时期,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不愿与蒙古统治者合作,多数隐居田园,潜心创作,有大量的名作现世,涌现出了相当多名重千古的美术家。现在,我仅谈一谈元代人物画的创作及元代人物画的风格。
    元代是我国古代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进行人物画的画家也有不少,更有的画家专门以人物画创作为生,也有很多的创新之举,例如王绎,他就成功地对人物画进行创造,在画《杨竹西小像》一画中,他用淡墨对人物的腮部进行了晕染,使人物的立体感更强,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但是,元代的人物画创作也主要是沿着唐宋的老路子,强调人物的神韵,对于形似的探讨可以说相对少了一点,也由于中古时期的中国人对人的认识与现在不同,所以他们创作出来的人物画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称之为时代风格。
在元代主要以人物画创作的画家有卫九鼎、赵孟FU、王振鹏、朱玉、任仁发、任贤佐、华祖立、刘贯道、李康、周朗、赵雍、颜辉等。
   那么到底元代的画风是怎能样的,元人是怎样审美的,元代的人物画是怎样的?那么,我们先看看下面的这几幅画再说吧!第一幅,赵孟FU的《斗茶图》,画的是市井之徒在斗茶,那人物的画法颇有代表性,我们看看那人物所用的技法,是传统的线描,是称之为白描的线描,这种在白描的基础上进行染色的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工笔淡彩画法,那么这一幅画给我们玩古者产生启示的地方是--人物的结构与解剖!http://s4/orignal/4ab21775e107432606003
    在我国传统的人物绘画中,是不太重视这一点的,所以,他们画出来的画,都是靠自己超人的记忆与艺术天才进行创作,有很多是与客观真实不同的地方,当然,这不同,并不能说它不好,因为,从艺术表现来说,那一种更好并无标准,也就是说,从艺术上来说,它是不太重要的(但也并不能说一点用处也没有,太离谱了也不行),那么,中国古代对人物的比例与结构的理解是怎样的呢?中国古人早就对人物的脸部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三停五眼”,所谓的“三停”即是人的脸部人头发线至下巴可分为三等分,也就是从发际线到眉毛为上停,从眉至鼻度为中停,从鼻底至下巴为下停,这三停是基本相等的。“五眼”即是人在正面时眼睛位置的脸的宽度可容得下五只眼睛的长度,那么人的眼睛是在第二及第四的地方,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人物脸部结构的归纳,那么在侧面的人物来说,又有四分脸至十分脸之说,也就是人物脸部的侧向程度的变化;还有人的五官、胡须、头发、脸型等又分别进行归纳,分别有多种的形状,例如人的眼眉就可分为很多种,如平眉,寿眉、剑眉、蚕眉、蛾眉等,脸型有国字脸、甲字脸、田字脸、目字脸等,身高的比例还有站七坐五蹲三等,以上基本上已是中国古代对人物的比例及结构的认识,应该说,中国古代人对人的比例与结构是作过一些探讨的,但是,他们的探讨都不严谨。
    在中国的古代人物画中,很多时候会流于形式化,概念化,脸谱化,观念化,例如有千人一面的感觉,如好象唐朝的仕女画一样,几乎每个人都是那样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审美意识及绘画手法形成的,因为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很少使用模特,所以画家就算是对真人来进行创作也好,一些观念上的模式会不自觉地运用出来,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另外的几幅画,或者会让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看看那些人物的脸型,我们会发觉,这些人物的脸下面的骨头是有一些变形的,有很多与我们所见的现代人物画不同,这主要是对人物骨骼的作用不太重视的结果,也不可能重视,因为,他们习画都未经对人体解剖的训练。那么,如何才算是有合理的结构与解剖呢,请大家看一看下面这幅画:http://s11/orignal/4ab2177578bb7d524acba
   这是一幅广东著名画家伍启中的作品,我们看一看那人物的头部的结构与比例就知道,这就是现在人物画与古代人物画的区别,首先,受过现代绘画训练的人大多都学习过人体解剖,画过人的骨骼尤其是头骨模型,对人物的结构的理解也比较科学,是引进的西洋画的技巧的一个部分,直到现在,美术学院的基础教育仍是素描及人体解剖,为了搞好这一点基础,人体写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所以,现在人不管是画国画还是水彩画,画的人物更加形象逼真,更加符合人的结构与比例,这就是现代绘画与古代绘画最直观的第一个区别。不过,请注意,这并不是说明现在绘画比古代绘画好,因为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是不在乎这一点的,我本人更是认为,画家受太多的思想束缚会影响其创作,所以,古人在画人物时会更自由,不像现在的人,画画时又是考虑合不合比例,又是考虑结构对不对,那点艺术的灵性在这种种的框框中一点点地跑光了。http://s15/orignal/4ab21775cac1bf0d5031e
    第二点,对人物各器官的概括手法,上面说了,古人并不是不研究人物的结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一点并不重要,所以,他们更注重人物的意韵,谢赫《六法》把气韵生动摆在第一位,而应物象形摆在第三位,所以在绘画人物更讲究其神韵,寓形似于神似之中;现代中国人为了更好的地学习西洋画,对人物的每一个地方都进行了概括,例如五六十年代全盘学习苏联的那种人物画法,块面法,几何形状法,还有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进一步学习的结构法,等等,都是非常客观地对物象进行描述。比如,对人物眼睛的理解是以球体进行概括,那么在画人的眼睛的时候,凸出脸部的地方是以半球形进行描绘,当人在侧面时,所画的人眼也好象是一个球形转了一下,眼头或眼尾被高出来的眼球所摭挡,而古人则没有这种画法,尤其是眼头的摭挡那几乎是不见的,如赵孟FU的《斗茶图》。这是第二点。http://s2/orignal/4ab21775de77c056c8da1
    第三点,透视,这一点很有迷惑性,因为很多人未学过透视,古人所作的画所用的透视法一般来说并不严格。所谓“散点透视”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的透视起的名字,意思是每一个位置均可以成为视点,行到哪儿画到那儿,可以画出全景式的构图,而西洋画所采用的焦点透视就是固定了一个位置观察物象,物象会因为视平线而产生一至三个灭点,是一种比较顺定,严谨的透视法则。http://s14/orignal/4ab21775408d4ede5cded
    在人物画方面,中国古代的画家很少会去理会透视方面的因素,而是怎样考虑气韵生动,认为怎样舒服怎样画,因为在中国古人那儿,根本就没有什么散点透视的意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再加上主观的创造,基本上他们会定出一个俯视、仰视、平视;在山水画中,也只会是考虑一下是平远法、还是深远法还是高远法,其它的则成了一种自然的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散点透视,他们是想到什么画什么,注意一下构图(也就是经营位置),没什么束缚,往往会有各种角度同时出现在同一画之中,所以,吾称之曰:舒服之透视。只要看起来自然与舒服,他们是不会理会其它的东西的,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古代的优秀美术作品看起来就是舒服,那是古代画家的天才的表现,也是古人追求的神韵!http://s13/orignal/4ab217755c17103216ddc
    那么从绘画的角度来说,那种更好呢?很多人说:各有优劣!
    而我则认为,还是中国传统绘画占优,因为,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正是艺术表现的真谛!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成就,确实要比西洋画高,这也迟早会得到世界的认可。
     那么具体到人物画来说,古画与现代绘画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一、如果把眼线,眉线、鼻线、口线连一连,现代绘画会最后交于一点,尽管在一般画画的时候这个可能会不太严谨,但那种意识是可以看得出来的,而古画则没有这一种感觉。二、现代人物绘画的各部分会出现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人物的各种几何体概括的局部都会出现客观的变化,这种变化看起来是自然的,更加逼真,中国古代绘画也很自然,他们由于长期看惯了中国画的这种画法,所以在审美上,他们自然就会接受这一种不太讲究透视的人物画,反而,在西洋画进入中国时,他们就不太适应了那种透视及明暗法了,比如,那个慈禧太后,在西洋画师给她画像的时候,由于画上了明暗,她说那是阴阳脸,硬要人家把她的脸画得两边一样,白乎乎的才认为好看,http://s3/orignal/4ab2177511a8b97a75862
    更有特殊的是,中国古代的阶级观念甚重,身份高的人往往会画得高大一点,身份低的画矮小一些,所以看起来会有一种联系不上的感觉,(举个例子《韩熙载夜宴图》),但是,由于古人习惯了这一种看法,在他们看起来,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一点在文革时期的一些油画创作及一些宣传画中还可见到当年的影子,领袖下乡巡视,接见农民等等画作都会凸显领袖的高大。http://s5/orignal/4ab2177581a4b169c8ed4
    所以,在中国古人那儿是不太会去考究那些细微的透视法则的,他们更看重线条的美感,用笔的精妙,达到的神韵,所以看中国古代绘画有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那是因为中国的古人真正洞悉了艺术的本义。
    以上几点,分别从比例、结构、透视等几方面对比了现代绘画与古代绘画的异同,如果还是不太明白,那么下面,我再谈点个人的看法及经验:
    在物质极度贫乏的中古时期,人的生存是对人的一种极度的考验,所以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更多的是一种不屈的生存意志,那与现在的人有质的区别,尤其是元代,广大的汉民的生活极度贫困,生存的问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那种求生存的精神世界,会更明显地显露在绘画者的笔下,所以,元代的绘画人物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一种不屈的精神,以及野兽般的斗志,要感受这一点,确要经过一点训练,但我可以更简化地形容这一种精神状态,那就是整个人看起来有以下几种的感觉:1、苦,在现在人的眼看来,他们是苦的,所以表情也是苦的。一些贵族、雅士则显示出超然忘苦的神情,但仍掩饰不了那对生命的高度重视及求生的艰难。2、雅,古人对雅的要求甚高,所有有成就的画家对这一点都要求基高,就算是不出名的画家也这一点也不遗余力地追求,这种艺术的感觉认人看起来没有尘俗之气,更加高洁。3、倔,古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屈的。4、孤,这是一种孤傲,往往是一种隐逸的心态,一种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的心态。5、古,追求古意,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又一特点,人的相貌高古,会显得画家更有本领。
    另外,从五官上来看,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儿个问题:1、眼睛,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古人那儿,对这一点的要求最高,所谓传神阿堵。。。。。。点睛之笔,一般来说,眼小而长的身份高,而生就一双古称暴眼的大眼则是一些佛道、神鬼方面的人物,或者是一些战将,一般来说,人物如果是画上的大眼眼,粗眼眉,则属于是下层阶级的人物。不论男女,均不视大眼睛为美。这里头,除了审美的因素之处,还有命运的因素,也就是相法,所谓贵相与贱相的问题,现在我们看一看,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描绘那些苦大仇深,浓眉大眼的游击队长或者是民兵连长,又或者是老工人,这种相貌在古人看来是贱相,实际上他们的命运也不算好,否则就不会沦为受压迫的阶级,古人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然也!然也!http://s1/orignal/4ab21775c374a9fcdf5b0
   再如眉,一般来说,古人画眉均不以眉粗为美,而是离眼睛远一点的弯眉(如寿眉、蚕眉、女性则画蛾眉,柳叶眉)才算是美眉,还有离眼远一点才会使人的“田宅宫”丰满一些,只有那种恶人,贱人,佛道之人才会有那种压眼的粗眉。
   所以,看来,对古人的人物画,我们至少还应懂得点相法才好啊。元代的王绎说过:凡写像,须通晓相法,善人的面貌部位,与夫五岳四渎各各不侔,自有相对照处,而四时气色亦异。
    从技法上来说,很多美术史家认为是元代因为隐士多,所以,画家开始更注重笔墨情趣,更加突显个人风格及张扬个性,这都是对的,但其技法基本上仍未能脱离传统的绘画方法,那就是白描为基础,讲究线条的表现力,同时也受前辈大师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画家与画论,王绎说: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现,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他在前人的画人物白描技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淡墨晕染脸部,使脸部的效果更加立体,当然除了白描还有墨色的渲染,一般只是对衣纹进行渲染,染出人物的阴阳向背,之后,随类赋彩,。。。。。。。http://s15/orignal/4ab2177573ff4f61f6bae
    我们见到的元青花人物纹中,基本上也是从这种技法入手的,只是在施彩时,由于只有一种青花的颜色,所以所施的彩也是只有是青花,但其的骨仍是白描技法,(所用的线法就不说了,避免越说越复杂),那么在用青花色料染衣服的时候,所用的笔法就要注意,那是能根据衣服的结构走向用笔的,而且多用粗笔,当然,真正的元青花画大师的白描功力非现代一般的画师可以达到。http://s3/orignal/4ab217750c56de8ad63a2
元代青花瓷器人物画在风格上面,其与同时代的其它绘画一样,不认从那一方面,它都与同时期的其它画种有共同的时代语言,但是,由于在瓷坯表面绘画与在纸绢等平面的材料上作画会有不同,而且涩胎会吸水,说明当时青花的纹画受到材料的制约,更因为苏料会产生晕散,所以,人物的画法会略显概括,也就是一些本应细致描绘的东西会一笔解决,比如眼眉与胡须,如果是传统的工笔画,会真的一条条毛地去画,但是青花就不可能那样,只能一笔带过整条眉,如此画法已有一点近于写意的技法了,它必然更讲究笔法的准确,眼睛也是这样--上眼皮与下眼皮也是一笔带过。http://s9/orignal/4ab21775fbe4b641a1b38
从其身体比例造型上看,其整体也不符合人物的真正比例与结构,但是其仍让人觉得那是舒服的,比如人物脸部的那一条线,对画师的要求非常高,整体脸部基本上就是白描,胡须的画法也比较简约,用笔也会简略一些,再看衣服的画法,元代画师完全是当青花料当作颜色使用,在勾线的其础上用比较概括的笔法对衣服进行渲染,也因为陶瓷的实际情况,那是不允许在同一地方过多地涂抹,否则,上面的那颜色会把下面那层颜色的那种笔触的美感破坏掉,更有可能导至在烧制的过程中出现流淌,这也是他们要避免的,所以,元人画的人物其本上是一气呵成,甚为连贯!但是有一点也不得不说明,这是一点绝技:元代人物衣服上面的青花染色,除了整体的基色是平涂外,其它的深色部分基本上是按衣褶走向而染的,我们就看看那个萧何与韩信吧!但是近来看到一类过份运用染色的方法,那笔势的走向过份地沿着人的结构走向,似乎透过衣物的外表可以感受到里面的体积一样,哈哈!!那又是现代的技俩!
还有一个名词,就是有的人称元代青花瓷所用的笔法是“一笔点画”,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元青的物体的是不用勾线的,而是直接用青料涂抹出来,就象是近现代中国画的“没骨法”一样,比如画水草时一笔画出来,画花叶时也是一笔画出来,不用勾轮廓线,就是所谓的一笔点画法,其实,这也是局部经验,元代很多东西是勾了线再染色的,比如元青花人物画就是这样,还有一些动物也是勾了线再染色的,所谓的一笔点画也仅是很少的一部分纹饰,而且,一笔点画这个名词也是不严格的,是那些不懂美术的古董佬创造出来的土名儿。http://s6/orignal/4ab217753734a3110e155
知各位朋友有没有考虑过元青花人物纹器物的制作年代的问题,我作过一点小小的思考,我认为,在元代,画瓷画的艺术大师也与工匠一样,属下等人,有匠籍,所以,画瓷画的古人也是身份低下的工匠而已,当然,他们与其它的工匠会有一些不同,他们一般来说有文化,思想更丰富,但是,由于我上面所说的原因,他们也他要求生存,所以也就只好无奈地接受现实,所以,在他们的笔下,那种沧桑感会更另强烈,对现实的不满的表现也会更大,但是又不得不在高压下进行创作,所以,从他们的生存状态是不会太好的,在所有馆藏的元青花人物纹器物中,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国内的青花人物纹的东西比较多,而在国外的也仅是美国与日本有,而土尔其,伊朗则好象未见到人物纹的元青花,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再看这些人物纹,大多数描述的都是汉人的历史人物,有的还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比如,蒙恬将军、周亚夫、尉迟恭、萧何、韩信、等等,如果是元的浮梁瓷局的官员管理景德镇时会不会允许这些东西画出来?对匈奴的抗击会不会是蒙人的一种忌讳?http://s13/orignal/4ab21775e1a615a96ceec
所以,居于以上的推断,我认为,人物纹的元青花大多数是1351年以后至洪武初期的产品,因为,在1351年以后,景德镇已彻底在朱元璋势力控制范围,也只有这样解释才会对那国内存留较多的人物纹元青合理的解释,正是由于此时与西、南亚交流受战争的影响而中断,也由于没有了蒙人的统治,画家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了起来,才会创作出这么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才会不畏杀头的危险创作出抗击匈奴的英雄,才会创作出汉族的历史名臣,呕歌汉文化,也对一个新的时代充满了希望。比如那个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梅瓶出土于明开国功臣沐英墓中,也可为这一推断作出佐证,沐英会不会拿一个在元人那儿收回的东西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吧?在极度迷信的中古时期,那意味着什么?至于日本的,美国的元青花人物纹的东西,肯定是从中国流出无疑,也就是近一个世纪流出的无疑,因为,元时美国还未立国呢!而且,从记载,从海底沉船的打捞也证明了,日本在中国元时根本没有进口青花器!
也有的朋友说,元青花人物纹是受了当时的元杂剧的影响,画的是元杂剧里面的人物,对此,我则不置可否,只是想了一下,在元时有好几出好戏怎么还未见人画的:《窦蛾冤》、《单刀会》、《救风尘》。。。。。。什么时候才会轮到鬼谷子?http://s10/orignal/4ab21775da818742d6429
    另外,推荐两幅画作请朋友们欣赏,一幅是诞生于元朝的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一幅是相传为吴道子所画的《八十七神仙卷》,学习一下传统线描的技法,也体会一下吴带当风,曹衣带水的美妙。
                                      瓷玉墨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